传承

20年寻根归宗 永泰县张氏宗亲举办“守望根脉•庄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

中经联播讯(金向友 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黄淑贞)2月18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春风送暖,李花怒放。在福建省永泰县东洋乡秀峰村偏僻的小山村的张氏宗祠里,张灯结彩,人头攒动。“守望根脉·庄寨文化传承与发展高端论坛”正在这里举办。“用永泰文书,讲中国故事”。论坛主要组织者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张培奋表示,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旨在促进城市与乡村、高校与乡村、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互联互通,合作交流,在共同实践探索中,把乡土中国的根脉留住,充分阐述和弘扬永泰庄寨文化的新时代精神,让这种文化归属感联结海内外,共圆中华民族复兴梦。

20240219  守望根脉·庄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1.jpeg

秀峰全村均为张姓,本次论坛由秀峰张氏宗祠理事会主导,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国际传播中心、永泰县村保办、东洋乡党委政府、福建仙品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润讯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举办。

在活动筹备中,秀峰村宗亲们和企业积极参与,争献爱心,共有135人捐款捐物。从2018年至今,宗亲们通过重修族谱、修缮宗祠、重建仙妈殿、参与改造村部旧影剧院等闲置集体资产,建设东洋油茶博物馆等,不断夯实民间文化基础,凝聚广泛共识,致力于将文化建设和乡村产业提级增效相结合,走出了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2021年,通过“奋培到村”抖音平台,连江张益希先生求助,希望帮其在永泰寻找祖籍地,线索只是一句祖上遗训。道光年间,连江张氏祖上从永泰迁到连江,已经繁衍六代,许多又从连江迁到美国。近20年来,一直多方寻找,却始终没有着落。永泰张氏宗亲接到求助后,几经周折,连江张氏宗亲在离家200多年后顺利寻到确切的祖籍地。于是,他们召集迁居美国的宗亲回国,赶到秀峰村祖籍地祭祖。

20240219  守望根脉·庄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6.jpg?v=1708313421

连江张氏宗亲寻根祭祖大典在秀峰村张氏宗祠里正式开始。在司仪的引导声中,每个参与其中的宗亲都面露肃容,手持线香,奉上族谱,挂上匾额,以最高的礼遇叩拜祖先。在永泰各房宗亲见证下,他们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根脉,与永泰宗亲团聚一堂。

20240219  守望根脉·庄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3.jpg?v=1708313421

祭典结束后,随即举行“守望根脉·庄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此次论坛共吸引了国内外高校的师生前来,分别是美国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漳州师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以及著名摄影师、文物专家,出版界、媒体界的编辑记者。

20240219  守望根脉·庄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5.jpg?v=1708313421

旅美连江张氏宗亲代表张文兴做了发言;厦门大学卓竞博士介绍秀峰文书的整理研究情况;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张明珍老师介绍永泰文书田野调查历程和研究成效。

20240219  守望根脉·庄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4.jpg?v=17083134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杜晓帆教授、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郑振满教授等共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习永泰基地、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永泰基地揭牌。

2016年夏,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与永泰县村保办签下合作协议,从此拉开了永泰历史文书研究的序幕。当年底,三捷村的集体化时代文书田野工作成果在仁和庄历史文书展馆呈现。2018年3月,三对厝“书短史长”历史文献展建成,展出了盖洋乡文书整理成果。2019年6月,永泰庄寨工作坊顺利召开,哈佛大学宋怡明教授、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在永泰大洋昇平庄的“郑振满、宋怡明工作室”正式揭牌。2021年,《庄寨密码》出版,《永泰文书(第一辑)》列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该书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将有300卷相关成果出版。2022年12月15日,福建省委、省政府举办《八闽文库·福建民间契约文书》新书发布会暨《八闽文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50册《福建民间契约文书》正式面世,这50册文书均来自永泰。2023年8月,民间文献与区域史研究暑期学校暨两岸学堂在永泰成功举办。

为了抢救性保护扫描历史文书,厦门大学师生们常常和时间赛跑,主动放弃周末、节假日,不辞辛劳奔赴永泰深山,进村入户,看庙找碑,与村民同吃同住,竭尽所能找寻文书线索,他们用勤劳肯干的工作实绩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以谦逊、温和的态度,尽最大可能尊重和依从村民意愿。

2016年至今,杜晓帆带领一批又一批的复旦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到永泰乡村一线开展田野调查,助力永泰县完成编制《永泰庄寨修缮保护导则》,让普通工匠一看就懂,让庄寨修缮技艺更加规范可循;出版学术成果专著《从价值认知到保护实践:永泰庄寨》,为永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累可供分享的经验。

在杜晓帆指导下,2021年复旦大学团队在永泰县成功策展第一个乡土遗产展馆——盖洋乡土文化展示馆。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复旦大学的师生们不断思考如何将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具体落实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当中。“且听峰吟——盖洋山居图志”展览就是他们对于价值认知研究的具象化表达。近期,杜晓帆正带领团队开展三坊七巷与永泰乡土的联系相关研究,为永泰庄寨申遗铺路。在此之前,杜晓帆数次将永泰庄寨保护专题搬上“人民日报”,并致力于将永泰庄寨带入故宫博物院展览。

本次论坛,杜晓帆结合多年来永泰乡村一线的遗产保护学术实践,做《空间、记忆与认同:永泰庄寨的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发言,为其他区域同类遗产分享可复制可借鉴的永泰庄寨保护模式。

福州大学甘满堂教授做《村庙祠堂文化空间与儒家精神传承》发言,从物质层面和精神传承层面,揭示村庙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以及探索新时代如何发挥村庙祠堂文化价值。

福建师范大学谢必震教授做《闽台乡村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思考》发言,从两岸文化融合领域,探索乡村文化发展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以及未来两岸在领域合作的空间。

宋怡明教授做《明清时期民间档案的信息生态:以福建永泰契约文书为例》,围绕近几年永泰文书的系统研究,解释信息生态在文书研究领域以及中美文化交流互信方面的重要性。

早在上世纪末,军屯成了宋怡明投身永泰民间文书研究的起点。2016年至今,他利用寒暑假契机,与厦大团队共同举办了多期的永泰的田野调查,并在国内外多所重点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永泰文书讲座,引起了极大关注。宋怡明表示要把他的下半辈子全部献给永泰的历史文书。

参会的其他高校老师围绕着本次论坛内容畅所欲言,现场气氛热烈飞扬。

郑振满为本次论坛做总结发言,他指出,连江张氏宗亲寻根过程,可做为高校未来研究的一个亮点,他们如何取得联系、如何自发组织,都是目前解读乡村了解乡村组织的一个突破口。本次论坛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民间性,由民间力量自发组织完成,这是目前中国大多数乡村建设欠缺的内生动力。

永泰契约文书体现了农耕文明不灭的传承,永泰庄寨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留存至今,就在于永泰先人重视文化教育,庄寨里的书院和官厅是标配,学成之后他们敢于走出深山、走向海外,这是永泰能够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机制。同时,永泰契约文书又体现了鲜活的生态文明,永泰山林经营模式是灵活多样,一直持续在利用,随着外部市场需求而变化。论坛吸引了国内多所高校前来共同参与,促进多学科交流,这对永泰文书学术研究是一种机遇,未来希望有机会多深入探讨。

郑振满表示,要让宗祠文化中体现的家国文化通过学术科研服务于当代学生培养,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刘莎莎】

阮山烈士纪念馆获颁不动产权证 红色遗址保护迈入法治化新阶段

11月18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阮山烈士纪念馆不动产权证颁发仪式在永定区行政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综合窗口顺利举行。这标志着这座承载闽西革命记忆的红色阵地正式完成“法律身份”确权,为烈士纪念设施长效保护、规范管理及红色文化传承筑牢产权根基。

辽宁岫岩玉文化研究会成立

日前,辽宁岫岩玉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暨红山文化“十一德”岫岩玉文创作品发布会在岫岩政协十楼大会议室举行,50余名玉雕企业主要负责人、玉雕大师、行业专家,相关学者、商界和收藏界人士齐聚,为岫岩玉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品读精彩人生 传习高风亮节 - 再读唐之享先生的《岁月诗痕》

恩师唐之享先生的《岁月诗痕》再版,正值长沙岳麓山杜鹃满山绽放。我翻出了2017年初获赠的《岁月诗痕》。书页微微泛黄,当年在空白处写下的批注清晰可辨。再次品读恩师唐之享的诗作,如同与8年前的自己隔空对话。品读书中近300首古体诗词时,我从字里行间领悟出作者“临渊履薄处事,夙兴夜寐求知”的通达品行与精彩人生,那不仅仅是理想的踌躇,更是将宏大愿景熔铸成步步扎实的脚印,是作者践行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举办国庆中秋主题团日活动 厚植爱国奋斗精神

为喜迎国庆中秋佳节,9月28日,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广告学2025级团委会,举办“厚植爱国奋斗精神,建功强国复兴伟业”为主题团日观影活动。活动特邀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发表了富有感染力的讲话。之后,集体观看抗美援朝题材历史战争影片《志愿军 存亡之战》。

传承红色精神力量 |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举办机关老同志读书班

老领导、老同志是南平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与宝贵财富,期望他们永葆忠诚本色、秉持学习热情、弘扬奉献精神,持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平实践贡献“银龄力量”。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善平专程看望参加读书班的老同志,并作开班动

岫岩满族剪纸精彩亮相大阪世博会

“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日本大阪世博会“辽宁活动周”在中国馆举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文艺演出等形式充分展示了辽宁的文化魅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岫岩满族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立受邀参加活动。 在活动的互动展示区域,王新立的展台前簇拥着众多国际观众。她手中的剪刀灵活穿梭,红纸飘落间,中国馆的吉祥物——熊猫悠悠已然成形。紧接着,精巧别致

百岁法治泰斗再启传承新篇 | 王汉斌彭珮云向华侨大学法学院捐书建库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与华侨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王汉斌-彭珮云向华侨大学法学院捐书活动",设立《王汉斌-彭珮云文库》,以法治泰斗毕生心血滋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8月26日,泉州华侨大学法学院迎来特殊时刻。王汉斌彭珮云亲朋、法学院师生八十余人齐聚一堂,通过《梅花香自苦寒来》专题视频回溯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历程。华侨

“龙江风格”亲历者六十年后重聚 共忆堵江抗旱壮举与精神传承

60多年前,福建漳州龙海人用双手堵住了江水,创造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龙江风格”。光阴流转,60多年来,“龙江风格”始终矗立在龙江儿女的心中,依然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9月8日,十多位当年“龙江风格”的亲历者、见证者重聚一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碎片化的记忆串联成“龙江风格”的生动注脚

唐志平:让邵东车马灯火起来

“我们今年要增加新生力量,邀请年轻演员参与,强化主打节目,让邵东车马灯更接地气、更上档次。”8月底,邵东车马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唐志平收到由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邵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颁发的“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牌匾时倍感振奋。这块牌匾,是对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邵东车马灯的充分肯定:“三年之内,我要力争邵东车马灯入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唐志平家学渊源

绥芬河市政协文化新闻组祭奠“和平天使”嘎丽娅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协文化新闻组委员携手市委统战部工作人员,共同为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和平天使”嘎丽娅举行了一场庄重且意义深远的祭奠仪式。众人向嘎丽娅雕塑敬献花篮,以表深切缅怀。委员们以文化传承者与舆论引导者的双重身份,追忆英雄事迹,深入挖掘嘎丽娅故事的当代文化价值与传播意义,力求为绥芬河的文化根基注入新的时代

赣鄱五色间,青年们用音乐赋能文化“活”起来

青春为墨,乡土为卷,在赣鄱大地的夏日骄阳下,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青年说·赣鄱韵”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指导老师张佳秋的带领下奔赴吉安市遂川县草林镇,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

90岁抗美援朝老兵亲述战场生死瞬间,华西五营青年聆听不朽军魂

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展馆里“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的箴言余温犹在,华西五营“未来之星”触摸历史、感悟抗战壮烈的心潮尚未平息。8月1日,在建军98周年与抗美援朝胜利72周年的庄严时刻,一部行走的“历史教科书”来到营员们面前——90岁抗美援朝老兵胡应恺胸前的军功章熠熠生辉,那段穿越烽火的记忆被亲口讲述。

中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成果亮相日内瓦 岫岩非遗闪耀国际舞台

近日,由中国国家版权局、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举办的“保护创新 共建未来——版权在中国”主题展览在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开幕。辽宁岫岩东北大鼓、岫岩满族刺绣图片精彩亮相此次展览,成为展现中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成果的一大亮点。

两岸媒体人探访萧红故居 感悟文学精神与非遗魅力

沉浸式参访与非遗体验,共同追溯民国才女萧红的文学足迹,感悟黑土地上的红色文化与抗战精神,并品味独具特色的呼兰老味道。文学之旅:探寻萧红的生命与精神底色在萧红故居纪念馆,参访团细致观摩了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辽宁法院将长城“严禁取土刻划”写入司法保护令

严禁在长城上取土、取石、取砖;严禁在长城上刻划、涂污、故意损坏长城砖石和夯土等行为;严禁在长城本体种植作物、苗木……近日,在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葫芦岛市文旅广电局及绥中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司法护航 文旅同行——共筑文化遗产保护屏障”主题活动中,发布了《长城司法保护令》,10条规定立足长城保护特殊性,以法治力量构筑文化遗产保护坚实屏障。 长城巍巍,古韵声声

冰城启幕!两岸媒体共溯抗战烽火,龙江行绘就家国同心卷

7月6日,“铭记历史·共筑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岸媒体龙江行活动将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拉开序幕。由25名两岸媒体记者及网络红人组成的联合采访报道团,将在为期7天的行程中,共同追寻抗战历史记忆,感受龙江发展脉动。7月6日,“铭记历史·共筑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岸媒体龙江行活动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