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厦门大学30余名师生走村串户察农情,青黛调研求实效

中经联播讯(金向友 陈金新 通讯员 鲍楚桓 汤子杰  冀昕珂)7月24日,为深入了解仙游青黛产业现状,助力青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实践团队深入福建莆田仙游县书峰乡,对12个自然村进行了实地调研。他们走进农田、访问农户,倾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与书峰乡的村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青黛种植现状与未来的亲切交流。

20240726  走村串户察农情  青黛调研求实效1.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唤醒计划团队成员在四黄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20240726  走村串户察农情  青黛调研求实效2.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唤醒计划团队成员在田野调研

20240726  走村串户察农情  青黛调研求实效3.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唤醒计划团队成员调研途中

30余名师生,徒步走过逾15万步山路,深入12个村庄,形成了100余份调研问卷。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唤醒计划团队振兴仙游青黛的决心与能量。


非遗之乡,青黛探源


仙游县书峰乡,作为中国青黛种植的道地,自宋代以来便形成了种植青黛马蓝作物的农业传统。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仙游当地从事青黛种植的人数骤减,传统青黛种植业和青黛印染手工业也随之陷入发展困境。如何在新时代把握乡村振兴的脉搏,传承并振兴仙游青黛产业,成为当地面临的发展性难题。

20240726  走村串户察农情  青黛调研求实效4.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唤醒计划团队成员调研途中


走入乡野,发掘问题


调研期间,唤醒计划团队分组行动,走村串户,深入12个村庄,采访了100余户青黛种植民。他们围绕当前青黛种植情况、种植积极性、产业链了解程度、产业发展意愿及创新建议四个维度展开访谈,最终形成了有效调研问卷100余份,以及真实可信、内容详实的30000余字文字材料。

20240726  走村串户察农情  青黛调研求实效5.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唤醒计划团队成员采访东湖坪村民黄文森

20240726  走村串户察农情  青黛调研求实效6.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唤醒计划团队成员采访东田村民林庆杨

20240726  走村串户察农情  青黛调研求实效7.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唤醒计划团队成员采访上林村民陈中地

通过实地探访,团队发现了当今书峰青黛种植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从事青黛种植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当地常住村民年龄普遍偏大,人口老龄化、年轻劳动力流失等问题突出;二是农户从事青黛种植的积极性逐年骤降,种植大户与散户皆逐渐削减青黛种植面积,转而种植其他经济作物。


在与村民的对话中,团队还了解到了更多阻碍书峰青黛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如农户缺乏深加工提高青黛产品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意识,以及青黛加工工具的护养意识不足等。

20240726  走村串户察农情  青黛调研求实效8.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唤醒计划团队成员采访上楼村民黄永添

书峰当地种植青黛的农户一般拥有2至3口蓝靛池,用于青黛的提取与加工,但团队走访发现,蓝靛池及相关打蓝工具多有保存不当的情况,风吹日晒中,青黛工具普遍存在较大程度的磨损现象。工具的损坏影响着青黛生产的最终质量,也对青黛工艺的研究与传承造成了阻碍。

20240726  走村串户察农情  青黛调研求实效9.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唤醒计划团队成员采访上楼村民黄开水


对话群众,情真意切


本次调研,团队采用了上门探访、坐谈家常的交流模式,拉近了与书峰人民的距离。百松村的林阿丹奶奶对青黛种植现状的看法令团队收获颇丰。她表示,尽管村中曾尝试过使用现代化科技提高青黛生产水平,但最终因机械化打蓝难以精准剔除杂质、产出成品品质较差而失败。创新失败后,年轻人都前往城市打工谋生,只留下老一辈农户坚守在村中。

20240726  走村串户察农情  青黛调研求实效10.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唤醒计划团队成员采访百松村村民林阿丹

林阿丹奶奶进而补充到,近年来,村中留下的老一辈农户也陆续放弃了青黛种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过高的劳动成本与低下的经济效益,而年轻人对于青黛产业创新的失败,则进一步打击了村民对于青黛产业的信心。林阿丹奶奶思路清晰地向团队人员讲起了她通过多年观察得出的见解,青黛多种于山地,田地分散,难以机械化种植;与此同时,人工加工青黛的传统技艺程序复杂、代代相传,对使用机器代替人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现在村子里种的大多都是老年人,种的也是一年比一年少,大家都不容易。但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我们书峰的青黛。”情至深处,林阿丹奶奶时而潸然泪下,流露出老一辈青黛农户对于祖祖辈辈流传下的传统产业即将消亡的担忧与不舍;时而喜笑颜开,向唤醒计划成员们表达着由衷的关切与感谢。

倾听民声  共话发展

本次调查结果真实直观地显示出当今仙游书峰青黛产业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点,当下青黛种植户们对于继续从事青黛种植的意愿普遍不高,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缺失、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匮乏、经济效益欠佳、市场销售渠道不畅、气候变化对脆弱小农经济的影响成为驱使青黛种植户另谋生路的主要原因。

20240726  走村串户察农情  青黛调研求实效11.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唤醒计划团队成员采访松柏洋村民黄春添

在面对问卷中“希望如何推广青黛”的问题时,乡亲们表达了希望通过增加网络平台的宣传力度、举办青黛展览活动来推广青黛文化的真挚期许。村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到青黛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做到不忘家乡、“黛”“黛”相传。

青黛种植,承载着一方土地对乡土记忆的热爱与坚守,更寄寓着当代仙游人民对延续祖辈青黛文化的使命传承。每一份耕耘都应被珍重,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团队将始终铭记初心、扎根乡土,用学识与行动唤醒这方沉“靛”千年的非遗文化。

【责任编辑:刘莎莎】

阮山烈士纪念馆获颁不动产权证 红色遗址保护迈入法治化新阶段

11月18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阮山烈士纪念馆不动产权证颁发仪式在永定区行政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综合窗口顺利举行。这标志着这座承载闽西革命记忆的红色阵地正式完成“法律身份”确权,为烈士纪念设施长效保护、规范管理及红色文化传承筑牢产权根基。

辽宁岫岩玉文化研究会成立

日前,辽宁岫岩玉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暨红山文化“十一德”岫岩玉文创作品发布会在岫岩政协十楼大会议室举行,50余名玉雕企业主要负责人、玉雕大师、行业专家,相关学者、商界和收藏界人士齐聚,为岫岩玉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品读精彩人生 传习高风亮节 - 再读唐之享先生的《岁月诗痕》

恩师唐之享先生的《岁月诗痕》再版,正值长沙岳麓山杜鹃满山绽放。我翻出了2017年初获赠的《岁月诗痕》。书页微微泛黄,当年在空白处写下的批注清晰可辨。再次品读恩师唐之享的诗作,如同与8年前的自己隔空对话。品读书中近300首古体诗词时,我从字里行间领悟出作者“临渊履薄处事,夙兴夜寐求知”的通达品行与精彩人生,那不仅仅是理想的踌躇,更是将宏大愿景熔铸成步步扎实的脚印,是作者践行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举办国庆中秋主题团日活动 厚植爱国奋斗精神

为喜迎国庆中秋佳节,9月28日,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广告学2025级团委会,举办“厚植爱国奋斗精神,建功强国复兴伟业”为主题团日观影活动。活动特邀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发表了富有感染力的讲话。之后,集体观看抗美援朝题材历史战争影片《志愿军 存亡之战》。

传承红色精神力量 |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举办机关老同志读书班

老领导、老同志是南平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与宝贵财富,期望他们永葆忠诚本色、秉持学习热情、弘扬奉献精神,持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平实践贡献“银龄力量”。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善平专程看望参加读书班的老同志,并作开班动

岫岩满族剪纸精彩亮相大阪世博会

“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日本大阪世博会“辽宁活动周”在中国馆举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文艺演出等形式充分展示了辽宁的文化魅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岫岩满族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立受邀参加活动。 在活动的互动展示区域,王新立的展台前簇拥着众多国际观众。她手中的剪刀灵活穿梭,红纸飘落间,中国馆的吉祥物——熊猫悠悠已然成形。紧接着,精巧别致

百岁法治泰斗再启传承新篇 | 王汉斌彭珮云向华侨大学法学院捐书建库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与华侨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王汉斌-彭珮云向华侨大学法学院捐书活动",设立《王汉斌-彭珮云文库》,以法治泰斗毕生心血滋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8月26日,泉州华侨大学法学院迎来特殊时刻。王汉斌彭珮云亲朋、法学院师生八十余人齐聚一堂,通过《梅花香自苦寒来》专题视频回溯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历程。华侨

“龙江风格”亲历者六十年后重聚 共忆堵江抗旱壮举与精神传承

60多年前,福建漳州龙海人用双手堵住了江水,创造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龙江风格”。光阴流转,60多年来,“龙江风格”始终矗立在龙江儿女的心中,依然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9月8日,十多位当年“龙江风格”的亲历者、见证者重聚一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碎片化的记忆串联成“龙江风格”的生动注脚

唐志平:让邵东车马灯火起来

“我们今年要增加新生力量,邀请年轻演员参与,强化主打节目,让邵东车马灯更接地气、更上档次。”8月底,邵东车马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唐志平收到由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邵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颁发的“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牌匾时倍感振奋。这块牌匾,是对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邵东车马灯的充分肯定:“三年之内,我要力争邵东车马灯入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唐志平家学渊源

绥芬河市政协文化新闻组祭奠“和平天使”嘎丽娅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协文化新闻组委员携手市委统战部工作人员,共同为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和平天使”嘎丽娅举行了一场庄重且意义深远的祭奠仪式。众人向嘎丽娅雕塑敬献花篮,以表深切缅怀。委员们以文化传承者与舆论引导者的双重身份,追忆英雄事迹,深入挖掘嘎丽娅故事的当代文化价值与传播意义,力求为绥芬河的文化根基注入新的时代

赣鄱五色间,青年们用音乐赋能文化“活”起来

青春为墨,乡土为卷,在赣鄱大地的夏日骄阳下,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青年说·赣鄱韵”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指导老师张佳秋的带领下奔赴吉安市遂川县草林镇,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

90岁抗美援朝老兵亲述战场生死瞬间,华西五营青年聆听不朽军魂

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展馆里“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的箴言余温犹在,华西五营“未来之星”触摸历史、感悟抗战壮烈的心潮尚未平息。8月1日,在建军98周年与抗美援朝胜利72周年的庄严时刻,一部行走的“历史教科书”来到营员们面前——90岁抗美援朝老兵胡应恺胸前的军功章熠熠生辉,那段穿越烽火的记忆被亲口讲述。

中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成果亮相日内瓦 岫岩非遗闪耀国际舞台

近日,由中国国家版权局、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举办的“保护创新 共建未来——版权在中国”主题展览在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开幕。辽宁岫岩东北大鼓、岫岩满族刺绣图片精彩亮相此次展览,成为展现中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成果的一大亮点。

两岸媒体人探访萧红故居 感悟文学精神与非遗魅力

沉浸式参访与非遗体验,共同追溯民国才女萧红的文学足迹,感悟黑土地上的红色文化与抗战精神,并品味独具特色的呼兰老味道。文学之旅:探寻萧红的生命与精神底色在萧红故居纪念馆,参访团细致观摩了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辽宁法院将长城“严禁取土刻划”写入司法保护令

严禁在长城上取土、取石、取砖;严禁在长城上刻划、涂污、故意损坏长城砖石和夯土等行为;严禁在长城本体种植作物、苗木……近日,在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葫芦岛市文旅广电局及绥中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司法护航 文旅同行——共筑文化遗产保护屏障”主题活动中,发布了《长城司法保护令》,10条规定立足长城保护特殊性,以法治力量构筑文化遗产保护坚实屏障。 长城巍巍,古韵声声

冰城启幕!两岸媒体共溯抗战烽火,龙江行绘就家国同心卷

7月6日,“铭记历史·共筑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岸媒体龙江行活动将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拉开序幕。由25名两岸媒体记者及网络红人组成的联合采访报道团,将在为期7天的行程中,共同追寻抗战历史记忆,感受龙江发展脉动。7月6日,“铭记历史·共筑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岸媒体龙江行活动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