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1月5日楚雄讯 【王东琴 通讯员 申云彬 唐智】近日,记者在元谋县乌东德电站建设甘塘移民安置点看到,一排排淡黄色墙体灰屋顶的楼房顺坡而立,错落有致,与周围广阔的红土地相映成趣。村口流动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崭新的凉亭里,三五人拉着家常,年幼的孩子在大人怀里熟睡。
“以前在黑者村,种一坡庄稼,才收一土锅粮食。现在出门就是学校、医院,儿子媳妇在附近种植基地打工,孙子走几步路就能到学校。”从金沙江边搬迁到元谋县甘塘安置点的移民李如贵,正细心整理着屋后的小菜园。
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涉及元谋县4个乡镇、14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作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移民人口第一大县,元谋县需要搬迁安置3304户11255人,占整个库区淹没影响人口的34.5%,其中约7000多人需进行跨乡镇易地搬迁。
面对这一艰巨任务,元谋县在省、州搬迁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创新构建“党建为引领、组织为保障、机制为支撑、发展为目标”的工作体系,成功破解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移民安置难题。
元谋县将党的建设贯穿移民工作全过程,实施水电移民党建“十大工程”,制定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十个一”工作机制,落实“十包”工作责任制。
“我们始终做到移民工作推动到哪里,党建工作就保障到哪里,移民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员干部就服务到哪里。”元谋县搬迁安置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在启宪安置点,项目指挥部由一群26岁至56岁的工作骨干组成,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用实际行动感染着1304户移民。国旗在安置点高高飘扬,仅启宪安置点指挥部的国旗就因风吹日晒更换了15面,见证着党员干部的坚守与奉献。在瓦渣箐安置点、甘塘安置点,一线指挥部干部与群众一道,用自己的责任担当,践行了服务“国之重器”建设和移民群众幸福生活同促进同发展的美丽画卷。
元谋县在移民党员干部中开展“一亮四带头”活动,在广大群众中开展“四比四争当”活动。村组干部和党员始终把移民的房子当做自己的房子来盖,带头签订“三个协议”、带头开挖民房建设基础、带头腾空旧房搬迁入住。
移民搬迁安置是世界性难题。元谋县直面挑战,创新推出“四个十”工作法,形成打赢水电移民攻坚战的“元谋模式”。“四个十”包括“十个一”工作机制、党建“十大工程”、“十包”工作责任制和“十不准”纪律规定。这一系统化的工作方法确保移民工作高效推进。其中,“十包”责任制要求干部包政策宣传、包诉求化解、包人口界定、包动员搬迁、包协议签订、包建房协调、包思想稳控、包迁新拆旧、包档案收集、包留住发展。而“十不准”则为干部划出清晰底线,包括不准阳奉阴违、不准歪曲移民搬迁政策、不准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等。
元谋县广大党员干部发扬“走进千家万户、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的“五千精神”。他们以“白天加班加油干,夜间当作白天干,雨天当作晴天干”的工作状态,甚至在晚上十一点,依然在群众家中与其拉家常、讲政策。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移民群众克期搬离了库区,乌东德水电站如期下闸蓄水。
元谋县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村集体利用人均配置1亩高标准耕地,进行土地集中流转、集中开发、集中招商。目前已引进元谋县果然好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元谋新加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5家现代农业企业,规模化发展葡萄、蔬菜、林果种植。
这种“引进龙头企业+土地规模流转+移民就近务工”的模式,使移民群众获得“土地租金+务工工资”双收入。以典型5人移民户为例,土地年租金收入约12500元,按2名劳动力务工计算,年务工收入超4.8万元。
同时,元谋县建立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根据搬迁群众需求,定期举办家禽饲养、特色种植、中式烹调、建筑安装等劳动技能培训班。截至2025年9月,全县共完成移民培训2.3万人次,增强了移民“造血”功能,劳动力转移率达90%以上。
元谋县在安置点建设上,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与融合。甘塘安置点把原来的14个村小组群众融合为3个村小组,每个村小组都建设有文化广场、休闲长廊等,通过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让搬迁群众回归“乡愁”。
来自黑者村的500多名傈僳族群众,用傈僳语谐音“黑者”为甘塘安置点的新村子取名为依彰村,以此纪念曾经养育他们的故土。
12岁的李全龙以前住在姜驿乡,从家到学校要走3小时路程。如今,学校就在家门口,父母也在附近的产业基地打工,一家人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为切实解决好移民群众就医、就学问题,元谋县迁建了江边、甘塘卫生院,新建了卫生室,配备医护人员及必要科室设备,移民就医条件显著改善。同时,迁建江边中学、完小等,整合扩建多所学校,全面保障移民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所有移民村(社区)实现进村主干道硬化、互联网通达、文化活动室和卫生室全覆盖,建成19个美丽家园移民新村。移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村组基础设施完善,人居品质得到跃升。
元谋县还持续开展特殊困难移民救助和临时救助,发放救助资金和助学金,体现对移民群众的关心关怀。
走进今天的甘塘安置点,宽阔的水泥路取代了崎岖的泥巴路,现代化的学校取代了遥远的教学点,特色农业产业园里移民们正忙碌着。不远处,“江洲”的门楼巍然屹立,诉说着这个新生社区的自信与希望。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建设省级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休闲园、体验园。”元谋县搬迁安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把安置点打造为集果蔬种植、旅游养生、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小镇。
从金沙江畔到县城周边,从土坯房到小楼房,从传统农耕到产业工人,元谋县移民的生活正悄然发生质的飞跃。这一跨越不仅是空间位置的转移,更是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模式的全面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