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24日昆明讯(王东琴 通讯员 申云彬)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5 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获选名单,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申报的 “三个首创”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案例榜上有名。
时间回溯到1 月 21 日,元谋县首单光伏电站碳足迹自愿减排交易顺利完成。华能、三峡和晶科 3 家光伏企业,从物资运输、电站建设、生产运营到弃置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足迹排放达 9232.6 吨二氧化碳当量,他们自愿购买 4 个乡镇的 7 个村委会 21 个村民小组新造林 704.2 公顷所产生的碳汇进行中和,实现交易收入 88.13 万元。此次交易形成了 “降碳减污染、扩绿有成效、企业显价值、群众增收益” 的四方共赢良好局面,成功实现了首创全国 “光伏 + 生态修复” 的 “元谋模式”、首创全国光伏电站碳足迹自愿减排交易的 “元谋经验”、首创光伏产业 “碳路径” 联农带农增收的 “元谋样板” 这 “三个首创”。
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道“必答题”。在我省各地,持续不断的实践有力证明,通过政策创新、市场创新与技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能够真正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围绕生态产品供给和价值实现而兴起的生态产品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明确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为云南持续深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与实践路径。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出全面部署,其中提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一系列工作举措。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即在生态产品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定价方法,核算各类生态产品的价值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关键路径。其核心要义在于从制度层面破解 “两山” 转化的瓶颈制约,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和倒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这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探索绿色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跃升的新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立足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云南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给绿水青山“定价” 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早在2017 年,普洱作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就开展了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试点研究,并陆续启动了绿色经济和生态产品总值的考核工作。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云南根据相关安排部署,提出开展以重点高原湖泊为主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工作。2022 年 4 月,我省印发《云南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示范,有效破解生态产品 “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 等问题,形成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经验做法,并在全省逐步推广运用。
2023 年,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方案》,统筹推进滇池、洱海等重点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给绿水青山 “定价”,为重点高原湖泊流域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评价依据,为健全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有力支撑。云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呈现出由点到面、由典型示范到整体推开的良好态势,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方案要求,目前,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已完成重点高原湖泊流域首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切实摸清了九湖流域生态资产本底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宇介绍,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初步核算结果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九湖流域生态资产价值高,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是滇池流域、洱海流域、抚仙湖流域;二是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强,九湖流域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是全国均值的6.5 倍,人均生态产品价值是全国均值的 1.5 倍;三是各流域主导生态产品特色鲜明,滇池流域文化服务价值突出,洱海流域生物多样性维持供给能力强,抚仙湖水体资产价值显著;四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潜力较大,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中,可直接转化的物质供给和文化服务价值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与 GDP 比值(绿金比)为 0.78,普遍高于中部和东部较发达省份。
在普洱,这座盛夏时节阳光炽烈、蝉鸣不断的城市,大街小巷茂密的树木支撑着城市的生态呼吸。作为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普洱被誉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普洱坚持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深耕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保障体系,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行路径。2022 年 4 月,普洱市被确定为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2022 年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景东彝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先后于 2022 年、2023 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颜值” 转化为经济价值,普洱市是云南践行 “两山” 理论的一个生动缩影。此前,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云南省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中,晋宁区 “村投公司” 整合乡村土地资源,华坪县 “去黑增绿” 转型发展,澜沧县景迈山以保护为基础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隆阳区百花岭规范观鸟生态旅游,大理白族自治州 “湖泊革命” 综合治理洱海生态等,充分展现出云南努力拓宽 “两山” 转化路径的生动实践。
放眼全省,点“绿” 生 “金” 的方式日益丰富:盈江县积极引智参与林业碳汇开发,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盈江碳汇生态价值确权量化,生成碳票,形成碳资产,推动无形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化为有形的经济效益;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引入省属国企控股公司,采取 “经管分离” 的整体合作运营模式,通过协议约定提取固定收益分成,基本满足了野象谷景区每年的管护成本,形成收益到管护的自循环,实现自然保护地整体保护和非消耗利用的资产有偿使用,显化了自然资源资产生态价值。
从实践成果来看,多地成功在生态资源与生态资产之间搭建起转化桥梁。截至目前,全省共有9 个地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培育打造了一批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云南实践样本。澜沧景迈山坚守 “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旅融合” 的发展思路,严格保护景迈山古茶林生态系统,探索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成为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西畴县在实践中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 “六子登科” 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 “生态 +” 产业开发,发展林木、林果、林花、林药、林禽、林菌、林游、林草 “八林经济”,经济林木成为农民将自然财富转变为经济财富的 “绿色银行”,探索出一条适合深度石漠化地区发展致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结果应用探索,已被纳入《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制定《高原湖泊流域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并获批发布,建立了生态资产存量和生态产品价值流量双核算体系。下一步,云南省将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应用场景,全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应用体系,更好地发挥绿色 “指挥棒” 和导向约束作用。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重点规划、生态补偿、政府考核及决策、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应用,为绿色发展明确方向,促进全省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探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实践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