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9月15日讯 (王东琴 通讯员 申云彬)当夜幕为云南披上璀璨霓裳,白日的山水画卷便切换成“夜模式”:斗南花市的鲜切花在灯光下绽放浪漫,大理古城的非遗工坊传出巧手呢喃,西双版纳的星光夜市映亮澜沧江面,玉溪的体育场内回荡着球迷呐喊……如今的云南之夜,早已不止是白日的余韵,更是集夜游、夜娱、夜购、夜宴、夜健、夜赛于一体的消费盛宴,在诗意与烟火中释放着强劲的经济活力。

今年上半年,云南省14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交出亮眼答卷:累计接待游客1.07亿人次,同比增长10.2%;实现营收181.02亿元,同比增长8.3%。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云南夜经济在政策引领、业态创新下的高质量发展轨迹。

政策赋能:为夜经济搭建高质量发展框架
夜经济的蓬勃生长,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导。今年8月,云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云南夜间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夜经济“搭骨架、注动能”。措施明确提出,将通过支持塑造标杆城市、培育消费场景、创新消费产品、完善配套服务等举措,全力构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南之夜”品牌,其中特别聚焦昆明,助力其打造国际夜间文旅消费之都,为全省夜间经济提质升级提供政策支撑。 政策落地之际,传播力量同步跟进。近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点亮云南新‘夜’态”网络主题传播活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阿尼么村启动。活动中,网络媒体与文旅达人组成探访团,通过多平台联动直播、深度图文报道等形式,挖掘云南各地夜经济的创新举措与典型经验,记录夜市里的烟火故事、非遗体验中的文化传承、赛事场馆里的活力瞬间,全方位提升“云南之夜”的品牌声量与全国关注度。

业态创新:特色场景激活消费新动能
若说政策是“骨架”,那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便是云南夜经济的“血肉”。从省会昆明到滇西、滇南各地,云南正以差异化创新,打造各具特色的夜间消费地标。
在昆明,亚洲最大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市,将“花”元素延伸至夜间消费全链条。每晚8时40分至凌晨1时,1600余种鲜切花在此交易,“游客专供版”荷兰式拍卖、定制化花束拍卖等体验项目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鲜花经济”的魅力;同时,直播带货、花艺教学等业态的融入,让花市不止是“买卖场”,更是“体验地”。如今,斗南花市夜间游客占比超60%,直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40%以上。
大理古城则将民族文化化为夜间经济的核心吸引力。今年新增的“白族非遗体验夜”活动,让扎染工坊、银器店在夜晚依旧热闹——游客可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制作扎染布艺、打磨银器饰品,沉浸式感受白族传统手艺的温度;“梦回南诏”沉浸式演出更让游客“穿越”时空,在歌舞与剧情中触摸古老南诏文化。“白天观光、晚上体验”的模式深受青睐,今年暑期,大理古城夜间游客占比超70%。

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告庄西双景星光夜市,则用“灯火”点亮夜间消费。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这里的10万盏灯火将澜沧江畔映照成“星河”,今年更新增20%的夜间消费体验项目,从东南亚美食制作教学到傣装旅拍服务,全方位满足游客需求。如今,星光夜市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成为滇南夜间经济的“活力引擎”。 而玉溪的夜经济,则因“体育赛事”焕发出别样热力。
自今年2月起,12场中超联赛相继在玉溪举办,全国各地的球迷汇聚于此,为支持的球队呐喊助威。赛事不仅点燃了城市的运动激情,更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消费“同步升温”,为玉溪夜间经济注入了独特的“运动基因”。
从斗南花市的花香满径,到大理古城的篝火欢歌;从西双版纳的星河璀璨,到玉溪体育场的活力呐喊——云南的夜晚,正以多元业态、沉浸体验,勾勒出诗意与经济共生的美好图景。此刻,不妨走进云南的夜,在烟火与霓虹的交织中,感受这份独有的宁静与繁华,留下属于自己的“云南之夜”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