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陈新航 严晓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今日联合发布《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通过15项重点任务,推动轻工业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轻工业2024年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15.4%,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23.2万亿元,方案目标直指2025—2026年行业规模稳中有升、新增长点快速崛起,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双轮驱动:供需协同破解结构性矛盾
《方案》以“强供给”与“促消费”为核心抓手,提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升级版。在供给端,方案明确要求加速突破关键技术,例如智能家居互联互通、高端光学膜、生物基材料等,力争新增300项升级和创新产品,推动10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迈向千亿级规模。以老年用品为例,方案提出建设老年用品创新平台,发布推广目录,重点发展智能化日用辅助产品、康复训练辅具等,填补国内高端适老化产品空白。
消费端则聚焦新场景拓展。方案提出推广“人工智能+消费”模式,支持智能排产、柔性化生产等“小快轻准”方案在中小微企业落地。例如,通过“百企千县万村美丽家居”行动,推动绿色智能家居产品进乡村,结合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激发县域市场消费潜力。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活动带动销售额超千亿元,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覆盖电动自行车、家装厨卫等领域。
全球视野:稳出口与拓市场并举
面对全球贸易环境变化,《方案》提出“优化贸易结构+发展新模式”双路径。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加速品牌全球化,在RCEP区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海外仓和综合服务站,提升国际标准对接能力。例如,某头部家电企业通过在东南亚布局智能工厂,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35%,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出海。
另一方面,方案鼓励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推动“展贸一体化”平台建设。市场监管总局将联合行业协会,建立出口商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帮助企业应对贸易壁垒。数据显示,2024年轻工业出口额近1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超30%,方案目标到2026年巩固这一优势地位。
绿色转型:数智化与低碳化双提速
《方案》将绿色低碳作为行业升级主攻方向,提出建立严格的绿色标准体系,支持建设500家轻工行业绿色工厂。例如,造纸行业将推广竹浆、蔗渣等非木原料,力争2026年热电联产比例提升至60%;塑料制品领域则加速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减少农田“白色污染”。
数字化转型方面,方案明确推广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模式,支持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以皮革行业为例,通过3D设计、虚拟仿真技术,某企业将新品开发周期缩短40%,库存周转率提升25%。工信部计划到2026年培育100个智能制造示范场景,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改造。
政策护航:百亿级资金支持企业创新
为确保目标落地,《方案》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
金融支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金融机构为轻工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
人才培育:实施“轻工工匠”计划,联合高校开设数字化设计、绿色制造等课程,年培训超50万人次;
区域协同:在东北地区打造特色轻工产业带,支持举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激发老工业基地活力。
“轻工业连接着城乡消费与工业生产,是扩大内需的战略支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表示,方案通过供需两端精准发力,既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又为行业开辟万亿级增量空间。据测算,若方案目标全面实现,2026年轻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提升1.2个百分点,带动就业超1500万人。
从智能家居到银发经济,从绿色工厂到跨境电商,《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系统性改革破解行业痛点,以创新链、产业链、消费链三链融合激活内需潜能。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轻工业正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