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词条:台湾佛教、台湾道教、儒家思想

台北市的艋舺龙山寺
台湾省近八成的民众拥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众经常参加各类型的宗教仪式与庆典。 佛教、道教在台湾极为盛行且经历长期发展,是台湾信仰人数最多和第二多的宗教。这两种宗教在台湾相互融合,对于绝大部分台湾民众而言,佛教与道教的界限相去不远;西方常见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在台湾也拥有不少信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和中庸主义思想影响着台湾社会,东西方宗教在台湾和睦相处,彼此包容又蓬勃发展。台湾许多宗教团体通过办理社会公益事务从而提高民众福祉,发挥稳定社会的功能。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台湾的寺庙绝大多数由福建祖地分炉

高雄市的佛光山是台湾最大的佛教道场
台湾的佛寺相当重视佛教教育,台湾的佛学院品质和数量都具有相当水准,僧尼之中不乏高学历者。台湾佛寺也积极从事终身学习的推广,其在艺术教育及生命品格教育上的贡献,更是受到台湾普罗大众的推崇。还有些佛教团体则以入世的态度,直接参与社会工作,汇聚社会资源,实践服务与回馈的理念。

宜兰县的道教总庙三清宫
道教在台湾常与民间信仰结合,因此多以地域性香火庙为主体,除济贫赈灾等社会事业外,也常透过科仪、醮典及庙会庆典活动,对社会发挥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台湾许多知名的道教庙宇也积极投入社会教化及社会医疗等工作。明清时代来自福建等地的移民,带来许多高僧信仰,如福建泉州安溪县的清水祖师信仰、显应祖师信仰,闽西的定光古佛信仰等。而高僧信仰在台湾亦会道教化,如道教庙宇、鸾堂也时常奉祀原属佛教禅宗的达摩祖师、济公与普庵禅师等。台湾道教源自福建泉州与漳州一带盛行的天师道。福建道教闾山派一直都是台湾主要信仰之一。
民间信仰是以多种神祇为崇拜对象,以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民间自发流传的非制度化信仰现象。台湾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门类繁多、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与福建省、港澳地区、海外华人社会渊源深远,又与佛教、道教及民俗活动交融,形成一种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妈祖、关圣帝君、保生大帝、临水夫人、玉皇大帝、三官大帝、观音菩萨、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伯公)、清水祖师、开漳圣王、开台圣王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台湾有些地方对某一神祇特别虔诚,有“乡土神”的意味。

妈祖信仰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
清朝时期,福建省漳州、泉州居民大量渡海来台。当时台湾海峡风浪很大,所以移民们都携带神像、香火、香灰作为护身符,其中以妈祖神像最多,因为妈祖是海神,所以神常被安置在船上,以祈求她保护航海安全。台湾最早建立的妈祖庙是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立庙的澎湖天后宫。台北行天宫是以“关帝”为主祀之神,又称恩主公,台南的盐水蜂炮活动就是迎接关帝出巡。明代城隍信仰兴盛,因此自明郑时期以来,台湾有许多城隍庙宇。一般台湾民众普遍祭拜的天地鬼神则有土地公;其次是三界公,也就是俗称的天公。而在汉族移民开垦台湾初期,由于医药不发达,只要有疾病流行,就会造成许多人死亡,所以人们都信仰瘟疫之神“王爷”。王爷又称“千岁爷”、“府千岁”,有很多不同的姓氏,传说王爷可以去除疾病,所以人们相信他可以疪佑身体健康。到了后期,村落渐渐繁荣信徒就兴建各种寺庙来感谢神的保佑,所以妈祖和王爷也就成了台湾寺庙供奉神明的两大系统。在当时,寺庙不仅是居民的信仰中心,而且兼具教化、救济等功能。

台湾庙宇画师潘丽水的文武门神和四大天王像

在台北市孔庙举办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释奠典礼
儒家思想所规范的礼仪与哲学观被中国人视为组成家国与人际伦理的基础观念。儒家思想对台湾影响深远,在台湾有着大众宗教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着台湾人的思想和言行,例如深受家族企业模式影响的台湾经济发展、台湾常见的家族生活方式等都体现了儒家家庭伦理对台湾的影响。台湾各地每年都会举行“释奠礼”纪念孔子诞辰,以表达台湾民众慎终追远及弘扬儒家文化精神的愿望。在明郑时代,发源于中国大陆的儒家思想全面移植于台湾,这一时期建造了台湾最早的孔庙和“儒学”(指学校),即被称作“全台首学”的台南孔子庙。清代台湾共成立十三所庙学,当时台湾的儒学主流是朱子学。

高雄市的玫瑰圣母圣殿主教座堂
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在台湾着重教育,创办了许多宗教学校,同时兴建医疗机构、庇护与关怀弱势儿童及妇女,还从事灾难的救助。例如,天主教训练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修女在医疗界、教育界及社工界服务。
台湾高山族传统信仰相信万物有灵,包含自然崇拜及祖灵崇拜。高山族人民认为天地世间的万物、自然现象和祖先都有神灵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