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词条:台湾农业

台湾水果
2019年,台湾农业产值占GDP的1.77%。台湾地处亚热带和热带交界处,为多山岛屿,气候温暖、雨水丰沛,适合农作物生长,但也容易发生病虫害,加上台风、豪雨及地震频繁,对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台湾农户平均耕地规模仅约0.72公顷,属于小农经济形态,农业经济主体多属兼业农,生产成本较高。

南投县的集集大樟树
台湾只有24%的土地适于耕种,主要为土壤肥沃、温暖湿润、利于耕作的西部平原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台湾西部开发较早的农业区,已发展成为工业区;东部多丘陵地,开发较晚,农牧业比较落后。台湾农业生产效率较高,耕作制为两年五熟或一年三熟,适宜热带、亚热带作物种植,有“宝岛”之称。出口高质量的猪肉、蔬菜、糖、甘蔗、茶叶、大米和热带及亚热带水果。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农业生产的首位。主要经济作物有樟脑、蔗糖、茶、凤梨(菠萝)、香蕉、莲雾。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水果种类繁多,素有“水果王国”的美称。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台湾蝴蝶兰闻名世界。 [244-245]
台湾为中国林业发达省份之一。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5%,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多达100种以上。主要木材有扁柏、铁杉、台湾杉、峦大杉、红桧、黄桧、红松、香杉、肖楠、桃花心木等。经济树种有樟、油桐、橡胶、漆树等,以樟树最著名。此外还有柠檬桉、肉豆蔻、金鸡纳树等药用植物和芳香油料作物香茅草。宜兰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林木种类4000多种。其中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

在台南市进行精准农喷作业的无人机
台湾通过各种形式用市场关系把农户联合起来实现规模经营。1990年代以来,台湾农业、农村的服务化主要是农业生产环节分工越来越细密和专业化,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农民来自二、三产业兼业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台湾注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使得知识与技术引领台湾农业的发展。

基隆市的正滨渔场
台湾地处寒暖流交汇处,台湾岛和澎湖列岛海岸线总长约1520千米,海洋渔业和养殖业发达。淡水鱼类资源所占比重不大,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可供利用的鱼类资源不下500余种。出口多种海产品,如鳗鱼、金枪鱼、虾和深海鱼类。原以沿岸渔业和养殖业为主,从1960年代开始转变为以海洋捕捞业为主,重点发展远洋渔业和近海渔业,新建和扩建大小渔港100多处,开辟远洋渔场等。高雄、基隆、澎湖、宜兰苏澳、花莲、嘉义新港等海域为著名渔场。养殖业以养鳗为主,是经济价值高、创汇较多的外销渔业。
台湾畜牧业以传统的猪、禽饲养为主,次为养牛业。随着畜牧业科学化、专业化、企业化水平的提高,猪肉和禽蛋自给有余。生猪和冻肉输出为台湾重要出口农产品之一。养鸡业仅次于养猪业,大型养鸡户饲养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奶牛业和牛奶生产发展较为缓慢。因为台湾地区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为防范疫情传入风险,大陆目前严禁台湾地区生产或经台湾地区转运的肉类产品输入。

新北市的淡水渔人码头是台湾北部早期重要的渔业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