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构成了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酒泉是敦煌艺术的故乡、现代航天的摇篮、新中国石油和核工业的发祥地、“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和“铁人精神”的诞生地。酒泉既有银妆素裹的冰川雪景,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绿洲,还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楼。这别具一格的风光胜景,不但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观光乐园,而且表现着酒泉大地生态环境的个性特点和自然地理特征,成为了解酒泉山山水水和学习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的课堂,对戈壁明珠——酒泉绿洲缺少了解的人们,在这里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快乐。
在这里享受到最重要的新知识之一,就是在酒泉热土上由于大自然的运动和人类的活动,创造了奇异瑰丽的自然美景和雄伟壮丽的建筑工程(人文景观)。
酒泉人,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为古代亚、欧地区民间的联系、交往,为丝绸之路的存在、发展、繁荣、兴旺,也曾做出特殊的贡献,付出过种种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演出了一幕幕扣人心弦、摄人魂魄的历史话剧。那么,这一切和它们曾藉以展开的历史舞台,究竟是什么样的?具有怎样的特征呢?请看下面的叙述。
酒泉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不仅使这里山河壮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辉煌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积淀。
酒泉人在浩漠奇山里创造了新时代壮美画卷:酒泉大地拥有15万公顷耕地、438万公顷牧草地。已探明有5个较大的成矿带,共有矿产地487处,矿种48类,石棉、钨、铬、菱镁、黄金等储量居全国或全省前列。其中塔尔沟钨矿为亚洲第一大钨矿,老君庙则是我国最早的天然石油基地,黑沟铁矿被酒泉的铁山精神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并与酒钢之魂一齐写在了共和国的工业史册上。
新能源建设前景广阔。风能光热资源充足,境内的瓜州、玉门素有“世界风库”和“世界风口”之称,风能资源总储量1.5亿千瓦,可开发量4000万千瓦以上,占全省储量的85%以上,可利用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被国家批准为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酒泉列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太阳能资源丰富,光电理论储量近20亿千瓦,年平均日照时数3300小时以上,太阳能辐射量仅次于西藏地区,是全国最具开发潜力的光伏发电基地。
酒泉的自然风貌具有无穷的魅力。莽莽黑戈壁滩上的每块石头,都能讲出一个故事。无边无际的黑色砾石,不知是烈日还是古战场的烽火烧焦了它,放射出古老而又迷人的灵光。天无飞鸟,地无草木的金色沙粒上,柔和流畅的线条,如凝固的泥浪,流向天际。且不说三危山、鸣沙山、月牙泉之神、之奇、之美,仅宰吾结勒之顶的现代冰川就足以使人留恋忘返。这里一个个水晶石般的世界,使含情的绿洲被古老的丝绸之路连在一起,似一串绿宝石挂在大戈壁坦荡的胸前。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东接张掖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接蒙古国。东西长约680公里,南北宽约550公里,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42%,全市辖“一区两市四县”(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有汉、蒙、哈萨克、回等40多个民族,总人口113.2万人。这里是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片充满神奇魅力和无限生机的热土。
酒泉市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部祁连山地是一系列3000~5000米的高山群,峰峦迭嶂,陡峻高拔。自东而西有祁连主峰、讨赖山、大雪山、野马山、阿尔金山、党河南山、赛什腾山。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渐渐进入冻土区,终年积雪冰封,有现代冰川分布,是本区河流发源地。山间有盆地,较大的有苏干湖盆地、石包城盆地、昌马堡盆地,以及许多沟谷小盆地。本区中部是河西走廊的一部分,亦是农业精华之地。自嘉峪关隆起带分界,以东是酒泉、金塔盆地,以西是瓜(州)、敦(煌)、玉(门)盆地。酒泉盆地海拔1350~1500米。盆地南部是祁连山山前倾斜平原的一部分,海拔略高,约1500~1800米,向东北渐次降低,到夹山子北侧为1340米左右。夹山以北的扇形冲积积平原带,南起夹山北翼,海拔1400米,北迄北山南翼,海拔1200米,是谓金塔盆地。黑河自天成切割北山,蜿蜒以至东北,在鼎新形成河谷平原,山地海拔1300米以上,平原1100~1200米,是谓鼎新盆地。安、敦、玉盆地是疏勒河流域的广阔冲积平原,由一系列大小盆地和平原组成。自东而西有赤金盆地(海拔1700米);花海盆地(海拔1200米);玉门镇平原(海拔1400米);布隆吉平原(海拔1300米);踏实盆地(海拔1080米);瓜州三角洲平原(海拔1170米);西湖盆地(海拔1080米);敦煌平原(海拔1100米)以及古玉门关外的平原洼地等,海拔1000米以下。
酒泉市地处阿尔金山东段和祁连山西段以当金山口为界。阿尔金山主峰高达5798米。祁连山脉山体庞大,有数条平行高峻的山岭。自西北而东南有野马山、大雪山、讨赖南山、沙果林那穆吉木岭、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野牛脊山、察汗鄂博图岭、喀克吐蒙克、土尔根达坂山、赛什腾山。主要山脉均在4000米以上。4500米为雪线,终年积雪,有现代冰山分布。疏勒南山的宰吾结勒(团结峰)海拔5808米,为区内最高峰。山间有苏干湖、石包城、昌马盆地。北部的马鬃山(北山)由数列低山残丘组成,海拔多在1400~2400米之间。
境内河流,分疏勒河、黑河、哈尔腾河三大水系,均发源于南山冰川积雪区。自东而西是:黑河尾部自天成以北入鼎新,跨本区最东沿。其余河流依次为:酒泉市的马营河、观山河、红山河、丰乐河、洪水坝河、北大河(讨赖河),是主要灌溉水源。城北有临水河、清水河、依靠地下潜流溢渗在面,形成无数泉溪汇集成河,引以灌溉。全市依水源条件,自然的划分为洪水区和泉水区。金塔有北大河入鸳鸯池水库灌溉金塔盆地;玉门市白杨河、赤金河、疏勒河。前二河灌溉玉门镇以东土地,疏勒河灌溉玉门镇以西土地;安西居疏勒河中下游,另有榆林河灌溉踏实盆地;敦煌有党河,流至北湖与疏勒河汇合后注入哈拉湖。一般情况下,疏勒河无水入境,故党河系为敦煌市的唯一灌溉水源。以上诸河,年径流量约33.34亿立方米。因气候原因,来水量各时期悬殊,水量不稳。每年7-10月份是丰水期,枯水期甚长。5、6两月水量回升迅速,与农业的丰歉紧密相关。
本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寒冷,降水奇缺。从东到西海拔1500-1100米,年均温3.9℃~9.3℃,无霜期127~158天。夏季干热而较短促,冬季寒冷而较漫长,但春季升温迅速。
酒泉市南部山地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6℃,走廊地带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约5℃~9℃。年日照总时数达3300多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5%。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祁连山地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酒泉为84毫米,北部马鬃山地为39毫米,蒸发量较大,多在2000~4000毫米之间。
疏勒河流域地处内陆,位于酒泉市西部,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海拔高度170~1900米。总的气候特点是降水少(是我国、我省雨量最少的地区之一),蒸发量大(是我省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日照长,昼夜温差显著,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旱多风(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流域降水集中在6、7、8月份,流域以玉门镇、瓜州县计算,年蒸发量为年降水量的45.7~64.2倍。最大冻土深度116~150厘米。
酒泉市属半沙漠干旱性气候,其特点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日照长,冬冷夏热温差大,秋凉春旱多风沙。气温:常年最高温度34.5℃,最低为零下31.6℃,年均温7.9℃,昼夜温差大。风向:全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其次是东风和西北风。最大风速26米/秒,平均风速2.3米/秒。雨量:年平均降雨量84毫米,最大降雨量158毫米,集中在6-10月,年平均降雨日数62天。年平均蒸发量2141.4毫米,超过降雨量27.3倍。相对湿度:最高56%,年平均46%。积雪:最大积雪深度为14毫米。冰冻:最冷时冻土深度为1.32米,冰冻期一般在11月至次年4月。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56.4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69%,10月份多达78%。
酒泉市是我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最早的区域之一。
先秦时,这里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汉以前,上古为羌戎所居,羌、戎为这里土著居民,羌族指月支,乌孙即“戎”的转音。三危地与三危山有很大区别,三危山是敦煌一带的一座山体,三危地则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个广大地名,包括今新疆罗布泊以东、疏勒河以西地域,不局限于以后所称的州、郡区划范围。由此看出三危地并不包括今酒泉市。实际上,最早乌孙原住张掖以西靠祁连山一带,月氏住张掖以东河西地区,到奴隶社会阶段,整个河西方被月氏独占。到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迫月氏大部分退出河西,迁徙到伊梨河上游一带,征服了那里的塞种人,留居下来,史称“大月氏”,而留在敦煌、祁连间的,史称“小月氏”。自此,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五十多年间,酒泉一带为匈奴族驻牧地,故又称匈奴右地。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这年秋天打垮了浑邪王,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西汉王朝交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耕,于是这里的文明昌盛开始了新的一页。距今2109年前的西汉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此时,汉朝设立酒泉郡,就是以泉名为郡名的。而《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前111年)可能是设置敦煌县的时间,而不是置郡的时间,因此,不能把置敦煌县的时间定为建郡的时间。不过酒泉县与酒泉郡却同时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当时不叫酒泉县而称“禄福县”,为郡的驻地。直到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禄福为“福禄”。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始置酒泉县,肃州的名称开始应用。
从西汉设置酒泉郡,到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均称酒泉郡,长官称太守,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酒泉镇长官称镇军,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起,撤郡,仅存州、县两级,改酒泉镇为肃州,州的长官为剌史。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酒泉地方属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称),并建“肃州千户府”,至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2年)的88年中,均被吐蕃所据。唐末至五代(公元907-960年)酒泉属回鹘(最早居牧在今蒙古国)。宋(公元960-1279年)时,酒泉归西夏(羌族中的一支,称西夏国),西夏败亡后,酒泉归蒙古,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公元1271-1368年),设肃州路,长官称“达鲁花赤”。明代(公元1368-1644年),置肃州卫,长官称“指挥使”。清代(公元1644-1911年),改置为肃州直隶州,设知州。中华民国(1912-1949年),于1912年置安肃道,设道尹,公元1927年改尹为“行政长”。公元1936年改设为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长官为专员。1949年酒泉解放,置酒泉专区。
据考古资料和文化遗存、文字记载,古代酒泉,林木茂密,草地广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畜牧业已很发达,并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生产。优越的地理环境,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这块肥美的土地较早地被人们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而有利的条件。1963年在今敦煌市古董滩以北就采集到属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各一件,1975年在杨家桥乡鸣山村发现石器,1979年在玉门关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新石器朝代陶罐和陶钵各一件。经考古鉴定,和玉门火烧沟文化同属一类。足以证明,最早在新石器时代(上古为羌戎所居之地),这里已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水平,并且发展了手工制陶业和畜牧业。今酒泉市境内的马营河、丰乐河、讨赖河流域,早在4300年-2500年前后,就有人类集聚。目前,在今酒泉市20多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范围内都有先民的业绩遗存。在下河清白疙瘩,瓜州的甜水井,敦煌的玉门关等处,多次发现汉代屯田遗址,其沟渠、田埂遗迹,至今清晰可见。《史记·大宛列传》记,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兵至敦煌,往来二岁,“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试想如果当时敦煌农业不发达,这些军需粮秣的筹集供应是无法实现的。可以肯定,西汉的酒泉、敦煌一带,不仅是集结军队和出兵的前哨阵地,而且是中国西部区域开发的基地。

历史沿革
上古时酒泉为羌戎所居地,先秦时酒泉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时的统治范围尚未到达酒泉一带,占据酒泉一带的仍主要是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
西汉建立后,酒泉、敦煌一带仍被匈奴右贤王属下的浑邪王所控制,称匈奴右地。元狩二年(前121年)夏,汉武帝发动第二次河西战役,河西地区自此纳入西汉王朝统治范围,置酒泉郡,郡驻地为禄福县(即后来酒泉县)。先后设立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个郡,史称“河西四郡”。公元8年,王莽称帝,沿用郡县制,设辅平郡(原酒泉郡)、敦德郡(原敦煌郡)。东汉时期,酒泉境内设酒泉、敦煌两郡,隶凉州刺史部。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禄福”为“福禄”。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酒泉镇长官称镇军,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起,撤郡,仅存州、县两级,改酒泉镇为肃州,州的长官为剌史。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始置酒泉县,肃州的名称开始应用。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酒泉地方属吐蕃,并建“肃州千户府”,至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2年)的88年中,均被吐蕃所据。唐末至五代(公元907-960年)酒泉属回鹘。
宋熙宁六年(1073年),西夏占据沙州。李元昊攻占酒泉后,改肃州为蕃和郡,保留了瓜州、沙州的建置,酒泉地区全部纳入西夏统治范围。西夏败亡后,蒙古汗国占据酒泉,改蕃和郡为肃州。
元朝时,至元七年(1270年),置肃州路总管府,驻肃州(今酒泉市肃州区),今酒泉境内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有肃州、沙州二路和瓜州属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政府复置沙州,隶肃州路。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沙州为路,并将瓜州改为瓜州属州,隶沙州路管辖。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平定整个河西走廊,酒泉正式纳入明朝统治范围。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在酒泉境内置肃州卫、威远卫、威虏卫。明代北边镇守制度由藩王分守演变为九边总兵镇守制度,甘肃镇为九边重镇之一。
清朝定都北京后,酒泉东部的肃州、金塔纳入清朝统治范围,酒泉西部地区仍被新疆吐鲁番速檀所控制。清顺治二年(1645年)4月,酒泉沿袭明代建置,在东部地区恢复建立肃州卫,实行军政合一的体制。康熙五十七年(1716年)后,在西部地区相继设立赤斤、靖逆、柳沟、安西、沙州五卫。雍正二年(1724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间,裁撤卫所,建立府、州、县政权。乾隆二十四年,设甘肃总督,总督府驻肃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设置安肃道,辖肃州直隶州和安西直隶州。
民国时期,1912年酒泉废肃州直隶州和安西直隶州,置安肃道,设道尹。1927年改安肃道为安肃行政区,领酒泉、高台、金塔、毛目、玉门、安西、敦煌7县,改尹为“行政长”。1935年7月,改安肃行政区为行政督察区,裁撤乡、闾,编保、甲。1936年5月,甘肃省正式划分为7个行政督察区,酒泉为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酒泉、高台、金塔、鼎新、玉门、安西、敦煌7县。1938年3月,设肃北设治局(县级),隶属甘肃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酒泉解放,置酒泉专区。
现酒泉为地级市,辖“一区两市四县”(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地处敦煌城南五公里处,千百年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鸣沙山,在汉代的时候被称为神沙山、沙角山,魏晋时始称鸣沙山。最早在东汉辛氏《三秦记》中有“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乾糒……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的记载。其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从上面看,山形环弯,错落有致,山脊挺括,宛如刀刃,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明暗相间,层次分明。从下面看,山体则象古埃及的一座座金字塔,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敦煌古称沙州即得名于此。
鸣沙山的神奇之处在于白天游人登山下滑,将大量的流沙从山顶滑下来,但一夜之间,这些沙粒又可凭借风力重新回到山顶,恢复原来的形状。古文献中也有“经宿吹风,辄复如初”的记载。
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其鸣声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鸣于天。据史书记载,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山体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远传数十里,在敦煌城中都可以听到。这一奇景在《敦煌县志》中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另一种为和声于人。当游人登山下滑时山体也随即发出嗡嗡隆隆的鸣声,或如天籁之音,轰然作响,或如地府管弦,筝然有声。除东汉辛氏《三秦记》外,唐《元和郡县志》、《新唐书·地理志》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当中都有关于鸣沙山可以发出鸣响的记载。据多次实地监测,鸣沙山鸣响的音量最高可达83分贝。
目前,关于鸣沙山为什么会发出响声,科学界经过反复实地勘测和研究,最终认为与沙粒的排列结构、摩擦振动以及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月牙泉地处鸣沙山的环抱之中,因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汉代时称为沙井唐代时称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其水质甘洌,清澄如镜,宛如沙海中一颗晶莹闪光的翡翠,镶嵌在沙山群峰之中,波微沙荡,水色悠悠,“月泉晓澈”也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内产有珍稀的铁背鱼和中药材七星草,据说有医治百病、延年益寿、催生壮阳的功效。因此当地百姓有七星草、铁背鱼、五色沙子“三件宝”的说法。
历来水火不相容,沙漠清泉难共存。月牙泉的奇特之处就在于虽地处大漠戈壁,四周被沙山环绕,流沙与泉水之间仅隔数十米,但千百年来虽有烈风劲吹,沙尘飞扬,泉水从来没有被流沙掩埋,也始终没有被蒸发干涸,令人匪夷所思。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月牙泉四周都是高耸的沙山,从而形成了环形山洼,当风进入泉区后会行成上升旋风,把泉四周大量流沙带上山顶,或抛向山峰的另一侧。因而,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月牙泉“绵历千古,沙不填之”的神奇。至于月牙泉的成因,经地质专家实地勘察研究后认为,月牙泉处于敦煌地区党河洪积扇和西水沟洪积扇两个扇间洼地的中心地带,通过党河补给的地下水径流为其提供水源,低洼的地形条件和较高区域地下水位溢出地表,是月牙泉形成的关键因素。
历史上,月牙泉南岸从东到西曾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楼、药王洞、玉泉阁、雷神台及经堂共百余间,蔚为壮观,可惜后来被毁。在民间,自汉唐以来,当地百姓就有每逢端午节到鸣沙山“滑沙听雷”,在月牙泉“龙舟竞渡”的风俗习惯,清代后又有农历四月廿八举行“药王”庙会和六月六在泉边采集艾草、煎汤沐浴和月牙瑶池蟠桃会等民俗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愿这一稀世美景永驻人间。
2. 地理位置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地处敦煌城南五公里处,千百年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观。鸣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在沙丘环抱之中,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3.景区指览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有两条旅游线路:一条为观景旅游线路,一条为休闲娱乐线路。
观景旅游线路:鸣月广场牌坊——铁背鱼公园——鸣沙山——鸣月阁——月牙泉,观赏大漠自然风光,攀登神奇鸣沙山。
休闲娱乐线路:鸣月广场牌坊——乘骑骆驼——鸣沙山东山顶——铁背鱼公园——月牙泉。
4.交通情况
从市区有中巴直达(但也许不是最方便),也可打车到鸣沙山(约需15元左右),从市区到景点来去都有城市公交,票价不超过2元。体力好的人可以租自行车前往。
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


1.简介
敦煌雅丹地貌地质遗迹自然景观。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玉门关西北边,景区分南北两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总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主要是风蚀作用而形成的第四纪地质遗迹和自然地理大漠景观。敦煌雅丹气势磅礴,造型精美且内容丰富多彩,是罕见的地质奇观。同时,它还是重要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研究的科学探索园地。2001年1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了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整体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城。这座特殊的城市,有城墙、街道、大楼、广场、教堂、雕塑;其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令世人瞠目。世界许多著名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比如北京的天坛,西藏的布达拉宫,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草原上的蒙古包,阿拉伯的清真寺应有尽有,雕塑有威武的将军、大漠雄狮、孔雀开屏、丝路骆驼队、舰队远航、群鱼出海、中流砥柱……数不胜数,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置身其中,会让您感觉进入了建筑艺术的展览馆,目不暇接。等到夜幕降临之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又因为距离玉门关近,当地人一直称之为“玉门关雅丹魔鬼城”。
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也就是必须有湖泊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就是沙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在长期风的磨蚀作用下,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地区都可以找到,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荒漠。据记载,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罗布泊周围,而敦煌雅丹地貌占地面积虽然不是最大的,但它造型千奇百怪,巧夺天工,是最具有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
敦煌雅丹地貌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
2.地理位置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玉门关西北边,景区分南北两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位于甘肃西部,敦煌市境内,地处新疆、甘肃交界处,距敦煌市区约180公里。总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主要是风蚀作用而形成的第四纪地质遗迹和自然地理大漠景观。
敦煌阳关旅游景区走阳关大道


览汉唐胜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渭城曲》,让敦煌阳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这里曾雄关巍峨,商队络绎,使者相望于道;这里曾绿树成荫,街道纵横,天马驰骋于野。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区西南70公里处,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西汉武帝时期,是中国最早的海关,丝绸之路的咽喉,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阳关大道”更是光明、希望和美好前景的代名词。伴随着蓬勃而出的大漠红日,一座偌大的边塞关城横亘在戈壁、沙漠之间:雄关高耸,箭楼巍然,战旗猎猎,鼓角相闻,让人刹那间梦回汉唐。这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阳关景区。
景区现存有古阳关遗址、阳关烽燧、阳关古道、寿昌城遗址、汉长城塞墙遗址、汉代渥洼池遗址、西土沟(唐无卤涧)遗址、古墓葬群、古陶窑等汉代时期的众多文物遗迹。景区内兴建的阳关博物馆占地约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景点式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陈展风格新颖,系统地反映出汉唐时期敦煌及阳关的繁荣与变迁。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极具大汉雄风。披挂着千年铜锈的铜马、战车、兵器,书写着陈年旧事的敦煌汉简,牵引着我们近距离地触摸阳关。恍惚间,丝路驼铃、金戈铁马、胡笳羌笛踏梦而来.........若临莫高叹观止,未到阳关愧胜游。游览阳关景区,游客可凭吊古迹、参观展览、登高远眺,也可持牒出关、饮酒壮别、骑射练兵、刻石留名,还可以漫步阳关道、攀行独木桥、沙漠探险、品尝农家餐饮等特色活动。欢迎您亲身领略大汉、盛唐历史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欣赏大漠自然风光的奇险与广阔,体验风土人情的淳朴与自然。
西汉酒泉胜迹



1.简介 西汉酒泉胜迹原名酒泉公园,是河西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汉代园林。1942年国民政府命名为泉湖公园,1956年更名为酒泉公园,现名为西汉酒泉胜迹。位于酒泉市肃州区城东1.9公里处,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其中有天然湖泊5万平方米,是一座源于西汉史实、表现大汉雄风、融合江南灵秀的古典园林。
景区分为历史文化区、山湖风景区、休憩娱乐区三大功能分区。建成有西汉胜境(包括:祁连望阙、汉武广场、神明衢桥、盛世丝路、酒泉胜迹等)、祁连澄波、芦伴晚舟、烟云深处、花月双清、曲苑餐秀等景点。园内现存泉、湖、亭、榭、碑、廊等古建筑多处,距今130多年的左公柳依然枝繁叶茂,历代不少文人、墨客、兵家、学士均作诗词吟诵古酒泉。有诗写道:西汉胜迹传千秋,芦花依旧伴晚舟。步履花苔索晓月,烟云深处藏翠柳。以汉武帝据两关列四郡时的酒泉,就是肃州的见证,也是西汉王朝开疆扩土,以世界巨人屹立于东方的历史见证。汉唐兴泉,明清护泉、拓景。从汉武盛世到贞观盛世,酒泉便名扬天下。建国后四次大规模修葺,更使西汉酒泉胜迹风姿绰约,气势恢宏。泉之显晦,也是酒泉之兴衰;泉之荣枯,也是酒泉历史沧桑之变化,它是酒泉地方文化的核心和载体。西汉胜迹正是以强盛的西汉历史为背景,汉文化为依托,汉武雄风为精髓,集中展示了酒泉乃至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
2.地理位置西汉酒泉胜迹位于酒泉市肃州区城东1.9公里处,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是一座源于西汉史实、表现大汉雄风,融合江南灵秀的古典园林,园内古酒泉的存在不知其几千万年,至今已无可考,然而酒泉名称的存在见自于史志典籍的记载也确有2100多年的历史,而以泉名冠以郡名也是全国罕见的。
玉门赤金峡旅游景区
1.简介赤金峡旅游景区位于赤金镇金峡村,距玉门市新市区约50公里,乘车约1小时。赤金峡风景区依托水库水利工程景观、自然风景区及历史文化遗迹创建了赤金峡水利风景区。风景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与酒泉航天城、长城嘉峪关、敦煌莫高窟等在全国及世界享有盛名的城市景观及古代遗迹贯通一线。2004年8月,国家水利部授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2013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依托赤金峡水库的水资源优势及山环水绕、林木繁茂的独特自然条件而建。形成了一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商贸往来、餐饮住宿等一条龙服务的旅游体系,吸引境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观光游乐。赤金峡旅游景区风景优美,自然环境优雅,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景区有仿建的汉玉门关、龙王阁、宣统塔、山神居、弥勒笑佛、观音造像等数十处古建筑,有文物古迹汉代烽燧、清代断水碑、古驿站遗存等。历史名人唐玄奘、林则徐、左宗棠等驻足赤金峡,留下了千古传闻。明清宦官诗人陈裴、沈青崖、马尔泰等吟诵赤金峡山川道里、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的诗作,乃至有关赤金峡古文化历史的风物传说,为其增色不少,升华了经典的文化品味。
赤金峡旅游景区较为特色的娱乐项目有水上漂流,被誉为“西北第一漂”和西北第一家大型水上娱乐闯关项目“冲关赤金峡”。同时景区还有风格独特的景观,有九龙山、玉门关、赤金滴水观音、龙王阁、云水桥、断水碑等。景区集餐饮、住宿、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红柳湾、月季坛、玫瑰园,芬芳四溢;龙王阁、山神居、赵公祠,气象庄严;具有神奇传说的黑石仙山、妖魔山、窟窿山三面环卫;玉门关遗址、赤金断水碑记,名人传说、诗词绝句流传千古;,其风格造型迥异的别墅、蒙古包及水榭长廊、鱼塘花园、亭台楼阁,更烘托了景点的完美。底蕴丰富的饮食文化、风味小吃赞不绝口;河道漂流、游艇观光、浪击飞舟、游泳沙浴等八大游玩项目乐此不疲,西北第一漂的冲浪激情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瓜州锁阳城景区

在万里丝绸之路东段,在玄奘西行九死一生的瓜州,巍然屹立着一座历经1700多年岁月的庞大的古代城池,古代城墙至今保存完好,内外城池轮廓清晰,建筑空间格局完整,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州郡级城市样本,留下了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军事城防体系和农业水利灌溉体系。薛仁贵兵困锁阳城、张守珪智退吐蕃兵广为流传。2014年7月,已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锁阳城位于酒泉市安西县桥子乡南坝村南7公里。亦称瓜州古城;苦峪城。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分内、外两城。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内城中有一墙为宋代增修,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墙夯筑,四面有马面24个,上筑敌台(均已倒塌)。四角筑角墩,仅西北角墩保存完整,通高18米,土坯砌筑,角墩下开东西向拱券门。东、南、西、北有5座城门,其中北墙两门,门外筑瓮城。城墙上、下堆积有大量雷石。西城内有圆形土台26座,围以土墙,系兵营遗迹。外城称罗城;是两道较内城墙低的环墙,均夯筑。东墙正中有城门和瓮城遗迹。周围散见大量唐“开元通宝”等货币、瓷片、围棋子、砖瓦等,以及宋、元、明、清瓷器、陶器残片。 锁阳城原名苦峪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甘肃省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的戈壁滩上,始建于汉,兴于唐,其它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风格。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锁阳城具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分内外两城,外城总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总面积28万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在锁阳城城东约1公里处有一片土塔林,被当地人称为塔儿寺。塔儿寺现存大小塔十一座,寺院中心有大型庙宇建筑台基,其北面有一座高14.5米的大塔,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顶为覆钵式结构,塔形庄严雄浑,十分壮观。
自然资源
全市各类建设用地供应总量1.48万亩,本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43.8公顷,累计建设用地面积10.8万公顷。耕地保有量24.9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634公顷。
全年水资源总量35.3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29.2亿立方米。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8.7亿立方米。全年降水量157.5毫米。全年总用水量22.2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其中,生活用水0.51亿立方米,下降15%;工业用水0.71亿立方米,下降11.3%;农业用水17.7亿立方米,下降5.4%。
初步核算,全市能源消费总量428.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3%。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184.3万吨标准煤。
全年人工造林面积15.6万亩,退耕还林面积5.3万亩。年末森林面积1119万亩,森林覆盖率5.54%。
(图片来源:酒泉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