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古称甘州,西汉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汇的河西走廊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七彩丹霞、田畴沃野、湿地候鸟、荒漠沙丘等地貌交相辉映,使张掖成为坐落在祁连山、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被国家列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全市总面积3.86万平方公里,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县一区五县。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3.76万人,城镇人口60.08万人,城镇化率48.55%,境内有汉、裕固、藏、蒙、回等38个民族,其中分布于祁连山区的裕固族是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

【资源优势】
境内河流众多,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区和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油料和牛羊生产基地。也是全省以钨钼、铜、金、铁、煤、粘土、钾盐等矿种为主的金属、非金属矿产集中区和水能、光能、风能开发区。张掖既有“半城芦苇”的自然美景,也有“半城塔影”的历史风貌,文化沉积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有中国最美之一的祁连山草原、张掖丹霞、黑河湿地、黑河峡谷和平山湖大峡谷,有全国最大的山丹马场、保存最完整的汉明长城、历史文化名山焉支山、名城骆驼城,有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沙漠公园,有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张掖大佛、坐佛山丹大佛,有与敦煌莫高窟同时代的马蹄寺石窟群,还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和独特的裕固族、蒙古族、藏族风情等。
【国民经济】
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62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86.99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251.45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54:18.62:53.84。完成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28.0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7.4%,比重比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6亿元,比上年下降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95亿元,比上年增长0.11%;考虑政策性减税因素,同口径增长6.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9.58亿元,增长16.42%。

【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30.15万亩,比上年增加26.14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48万亩,减少18.3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41.98万亩,增加4.68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9.01万亩,增加1.74万亩。果园面积10.45万亩,增加0.02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144.53万吨,比上年增长4.05%。其中,夏粮产量44.87万吨,增长3.89%;秋粮产量99.66万吨,增长4.14%。
全年蔬菜产量132.13万吨,比上年增长14.09%。园林水果产量6.57万吨,下降2.56%。中药材产量10.96万吨,增长6.44%。
全年肉类产量12.6万吨,比上年增长8.06%。牛奶产量8.07万吨,增长15.95%。年末牛存栏57.63万头,增长8%;牛出栏27.24万头,增长8.31 %。羊存栏313.28万只,增长6.5%;羊出栏268.23万只,增长4.79 %。生猪存栏45.84万头,增长6.91%;生猪出栏66.12万头,增长4.64%。
【项目建设】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24%。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7.94%;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8.53%,其中工业投资下降29.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5.2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6.1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0.91%。全年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20.75%。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18.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41.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31.9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40.2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4.21%。房屋施工面积298.29万平方米,下降46.77%。房屋竣工面积43.7万平方米,下降58.42%。商品房销售面积117.35万平方米,下降7.9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07.68万平方米,下降5.36%。
全年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8664套,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3167套。农村危房改造261户,其中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84户。
【人民生活】
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年末城镇就业人员17.3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9.45万人,其中,市外输转10.6万人,市内输转18.85万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76元,比上年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079元,增长0.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0元,比上年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381元,增长6.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8.57%。
【社会保障】
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8.6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8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7.4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8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2.0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3.96万人。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0.89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8.36亿元。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9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65万人。

【资源环境】
全年总用水量19.93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47%。其中,生活用水量0.47亿立方米,增长1.22%;工业用水量0.19亿立方米,下降14.59%;农业用水量19.02亿立方米,下降2.61%。市内12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为91.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3.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城市区域声环境评价(昼间)总体较好,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二级。全年平均气温为7.4℃,比上年下降0.1℃。年日照小时数2912.9小时,比上年增加4.4小时。年降水量182.4毫米,比上年减少81.1毫米。
【社会事业】科技事业有新进展。全年登记市级科技成果7项,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7项。获得奖励3项。专利申请量2916件,比上年增长30.88%;专利授权量2192件,增长13.5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0件,下降11.7%。有效发明专利30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45件。共签订技术合同399项,增长81.36%;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4.51亿元,下降3.47%。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普通本专科招生0.61万人,在校生1.96万人,毕业生0.4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0.46万人,在校生1.11万人,毕业生0.3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0.73万人,在校生2.08万人,毕业生0.75万人。初中招生1.18万人,在校生3.76万人,毕业生1.2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2万人,在校生7.62万人,毕业生1.18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2人,在校生19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73万人。文体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9%,比上年末提高0.45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提高0.22个百分点。全市共有体育场地4731个,体育场地面积288.13万平方米。全年体育获得各类奖牌50枚,其中金牌22枚。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98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9.6%;国内旅游收入185.09亿元,下降33.7%。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77个。其中医院45个,医院中有综合医院22个,中医医院7个,专科医院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12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个,卫生院83个,村卫生室69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0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卫生监督所(中心)6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0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38万人,注册护士0.47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03万张。其中,医院0.82万张,卫生院0.21万张。
经济
一、运行情况和主要特点
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1-8月提高0.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11位。从相关指标看,前三季度,工业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9%,增加值增速与用电量的协调性、匹配性较好。
(一)三大门类同步增长,支柱行业运行稳定
三大门类同步增长。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31.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39.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28.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个百分点。
支柱行业运行稳定。电力、煤炭、采矿、酒类、农副食品、水泥、医药、冶炼等增加值排序前位的支柱行业运行稳定。八个行业实现的增加值占比为86.9%,同比增长6.6%,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82.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在甘肃电投双机组运行、国家电网张掖供电公司产值同比增长22.2%带动下,电力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在金湾煤矿、宏能煤业、东水泉矿业煤炭产品价格上涨,生产形势较好带动下,煤炭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在铁矿、铜矿、有色金属矿价格上涨、矿石产量增加影响下,采矿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在滨河九粮酒业市场订单较好,生产平稳带动下,酒类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在种子加工、饲料加工和淀粉制品生产形势较好带动下,农副食品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9%;在河西制药生产扩大、生产的药品品种增多和价格上涨带动下,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
(二)新生动能带动稳健,重点企业活力增强
新生动能带动作用稳健。今年以来,润鹏合金、西龙产业、国雍昌盛、新乐食坊和高台吉电新能等26户入库企业运行良好,前三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9%,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23.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个百分点。
大中型企业支撑有力。滨河九粮酒业、山泥集团、金湾煤矿、甘肃电投、镜铁山矿业、西沟矿业、宏鑫矿产等13户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1%,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15.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
(三)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以牛羊肉加工、绿色有机蔬菜和牧草饲料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同比增长28.3%;以塑料制品、钢结构、铁合金冶炼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以有机肥料、生物化学农药、生物药品、电子元件等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产业稳步发展,增加值同比增长5.8%;以白酒、基础化学、水泥等制造为主的清洁生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3%。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前三季度,全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138户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8%,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3个百分点。
(四)减费降本增效显现,经济效益有所提升
成本费用下降。1-8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成本同比下降0.2%,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0.25元,同比减少2.92元;销售费用同比下降3.9%,单位成本费用93.25元,同比减少2.87元。
经济效益有所提升。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人均营业收入同比增加39.4元;营业收入利润率5.51%,同比提高2.66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因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重点企业预期生产受限;因用工成本上升,招工难问题突出,小微企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原材料价格和产品出厂价格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企业生产产品面对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预期生产压力增加等问题。
(一)个别行业呈现下降趋势。从全国价格指数看,1-9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3%,由于两者“剪刀差”,影响全市企业生产压力逐步增加。23个大类行业,有4个行业增速下降,有2个行业下降幅度超过10%。制造业中水泥生产行业因大型项目支撑减弱,企业订单较少,累计增加值同比下降13.7%;化工行业因大弓农化订单不足生产受限,累计增加值同比下降12.9%。智能制造产业园在库企业6户,只有中芯汇生产形势较好,有4户因订单不足和销售不畅,企业处于停产状态。
(二)工业结构与降耗矛盾突出。全市轻工业企业77户,重工业企业109户,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22:78,结构偏重。高耗能企业83户,增加值占比66.8%,高耗能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与节能降耗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新兴产业、入库企业续接不足。当前全市以数据信息、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从量变逐步向质变转化的关键时期,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发展新动能方面需加大力度持续推进。从3月份至目前,行业部门拟培育升规入库企业仅完成1户,达标入库企业数量较少,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
(四)生产效益同步增长的困难较多。工业领域受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低和市场需求不足的双重影响,原料供应不充分、产品销售不畅、生产成本上升、设备升级改造缓慢等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企业盈利空间收窄。1-8月,全市186户规模以上工业中亏损企业76户,亏损面40.9%。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运行监测。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加强重点企业运行动态监测预警,积极协调解决小微企业困难和问题,力促企业满负荷生产。
(二)强化工业支撑。紧盯欠账差距,统筹进度时序,在工业支撑上再强化,抓好协调调度、电煤保供,涉企服务和升规入库,全力稳定工业经济运行。特别是今年计划拟升规入库的15户工业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任务,为工业经济持续增强提供有力支撑。
(三)强化效益提升。加大重点企业特别是附加值高的化工、智能产品制造等企业培育壮大,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内部结构,促进生产效益提升,发挥有效推动力;强化中小微企业上下游、产供销整体配套,促进其做大做强,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四)强化产业带动。加强现有高耗能企业升级改造和技术投入,通过引进节能先进技术和加强用能管理等措施开展节能减污降碳改造,重点对我市铁合金行业及建材水泥行业进行升级改造;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支持企业自主研发高端新材料和新产品,做大做强企业品牌,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推进产业整合,加强产业集聚,全力打造农畜产品加工、智能制造、清洁能源、新型材料产业集群。
(图片来源:张掖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