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所以澳门文化是有深厚传统内涵的中华文化和以葡萄牙文化为持质的西方文化共存的并行文化,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主、兼容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
语言
澳门的官方语言分别是汉语及葡萄牙语。澳门以汉语粤方言(粤语)为日常用语的居住人口占85.7%,福建方言占4%,普通话占3.2%,其他汉语方言占2.7%,而使用葡萄牙语的人口则为0.6%,其余人口使用英语(1.5%)、塔加洛语(菲律宾,1.3%)及其它语言(2001年)。
澳门土语(Macanese,葡萄牙语叫“巴度亚”(Patuá)是由葡萄牙语、马来语、粤语、英语、古葡萄牙语以及少许荷兰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混合而成的澳门方言,曾是澳门土生葡人常用的语言,已几乎绝迹。澳门最后一位以澳门土语进行创作的土生葡人作家是若瑟·山度士·飞利拉。
文学
澳门文学可追溯到万历十八年即1590年,明代以写《牡丹亭》著称的戏剧家汤显祖被贬广东之后,次年特地绕道来到澳门游览,把他对澳门的新奇印象写进题为《香山逢贾胡》等五首诗中。后来他还把“番鬼”(洋商人)、“通事”(翻译官)写进传奇《牡丹亭》。这体诗词在澳门后继有人。他们出版的数种《澳门当代诗词选》,里面的精品完全可以与内地创作争一日之短长。
戏曲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澳门就有粤剧演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珠三角地区的第一座现代戏院——清平戏院在澳门开业,不少粤剧名家名旦都曾在此处演出,粤剧在澳门一度呈现繁荣景象。澳门粤剧演出团体主要有澳门粤剧曲艺总会、澳门街坊总会粤剧培训中心、澳门励进粤剧社、澳门工人粤剧团等。粤港澳三地政府从2003年开始筹划粤剧“申遗”工作,并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
民俗
“舞醉龙”和“舞狮”是澳门的传统文化,每年农历大年初二,都要举行“醉龙醒狮大会”。舞醉龙源自中山市石歧,“醉龙”与常见的舞龙不同,只有龙头和龙尾,没有龙身。舞醉龙的武师,边舞边被人灌酒,以致带有几分醉意,舞姿豪放。“醒狮”就是将一头新“狮子”点睛开光,仪式十分隆重。 [97-98]
饮食
澳门餐饮主打粤菜和葡式澳餐。澳门的居民多为广东移居,所以粤菜的传统在澳门被保留下来,并且融合了西式烹饪的技巧,使得粤菜别有一番风味 。此外,葡萄牙人与上述不同地区的族群及澳门的本地华人通婚,以致各地与本地的材料、菜色和煮法渐渐融入澳门的传统葡国菜。澳门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于2012年获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饮食:澳门烧肉、葡式蛋挞(葡挞)、马介休、水蟹粥、免治、鲜虾浓汤、椰汁糕、甘薯蛋糕,猪扒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