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张士龙 通讯员刘金宇 都基洋)近日,鞍钢矿业弓长岭联运公司重组后,职工放弃休息时间,自主维修350kW主电机117台,实现创效245余万元。这是改革发展的一个部门。据悉,为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鞍钢矿业弓长岭联运公司进行三项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实现利润超目标,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出现“蝶变”态势。
据介绍,弓长岭联运公司成立于今年4月,是由原弓长岭汽运公司、原弓长岭铁运公司重组而成的“新”企业。原弓长岭汽运公司主要负责为弓长岭区域生产指挥、设备检修、物料运输、生活保障提供用车服务;原弓长岭铁运公司主要负责弓长岭区域内矿石运输、精矿倒运、球团及精矿输出的铁路运输业务。

两家具有相同属性的物流企业,如何发挥更大合力作用?
鞍钢矿业公司全面贯彻鞍钢集团“双核”战略,进行前瞻性产业布局,在做强做优主业的同时,坚持走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之路,推进同类业务资源整合,成立鞍钢矿业弓长岭联运公司,提升物流系统整体资源效率,发挥协同效应。
重组后的弓长岭联运公司强化市场化经营理念,探索专业化服务和板块化经营新方式,设置铁路运营、公路运营和检修服务三大运营板块,开创性地增设了市场营销职能,拓宽对外经营渠道,实现矿山铁路公路业务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经济指标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重组整合后第一个月就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签订了第一笔外营项目合同,实现业务外拓开门红,提升了创效能力。”改革举措的落实让职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新希望。

有关人士介绍,在重组过程中,公司把市场化选人用人作为落脚点,聚焦组织机构编制设置、妥善分流富余人员等难点,着力破解改革遇到的突出问题。公司按“先易后难、先粗后细”的原则重新匹配机关及作业区职能,压缩部室和作业区,机构压减20%,定员压减23.4%。
重组后的公司规范用工,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实行竞聘上岗。打通“出口”渠道,打破“能进不能出”的桎梏,让“能者”上“平者”让“冗者”下变成常态,不断拓宽赋能中心职能范围。7月份以来,有37名因为没有达到岗位要求的职工进入赋能中心,占比达到4.2%。
三项制度改革解决了人员活力不足问题,“只要进了国企的门,就能干一辈子”这样的想法在联运公司已经成为过去时。
“要把企业改革成果与职工共享,职工有‘票’子,企业有‘面’子……”公司在改革伊始便力求通过多种薪酬分配方式打破“大锅饭”,多劳多得,提升职工获得感幸福感,激发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公司在设备检修岗位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制度,通过大数据分析重新核定146项检修工时定额,测算11个岗位人工定额,在以经济的人工成本完成工作外,还把利润部分拿出来作为薪酬分配基础,“收入多少跟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全部挂起钩。”
公司在汽运服务板块实行产值成本合同化经营,并把作业流程重组权、薪酬分配权、绩效考核权下放到作业区,使“拉车干活人”有了话语权。薪酬分配向苦脏累岗位倾斜,通过推行内修奖、班产计件、设备月检等奖励机制激发职工工作热情。目前,一线最艰苦岗位与相对轻松岗位之间的绩效基数相差已经达到364元。
一系列改革举措调动了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公司职工放弃休息时间,自主维修350kW主电机117台,实现创效245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