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东 李健
金融的终极价值不再体现在规划文件里的独立篇章,而是深深嵌入中国式现代化每一个毛细血管的活力中。
《“十五五”规划建议》对“金融”二字只字未提,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中国金融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金融已从特定行业部门的管理对象,上升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整体性支撑力量。
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指出,将“推动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的金融服务新模式”。

这标志着中国金融正经历从“Financial Power”到“Financial Muscle”的根本性转变,而数字人民币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战略基础设施。
01 规划“沉默”背后的金融战略升维
“金融”二字未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单独出现,这种“沉默”恰恰蕴含着深层次的战略考量。规划文件聚焦于科技、产业、环保、民生等具体目标,正是在提醒金融界:你们的舞台在服务这些领域,而不是自成一体、孤芳自赏。
金融的价值不再通过单独成篇来体现,而是必须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个环节。评价金融工作的标准,不再是其自身的利润和规模,而是它对国家整体战略的贡献度。
在金融街论坛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强调要“锚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这种融入不是被动等待任务,而是主动寻找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它要求金融系统必须主动思考“我该如何服务于大局”,而不是等着上面给任务、给指标。这是一种更高要求下的“倒逼”机制。
02 数字人民币:金融战略转型的基础设施
数字人民币正是中国金融战略转型的一个微观典范——它生来就是服务而非支配。
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了一系列数字人民币管理体系的优化措施。最引人注目的是北京、上海“双中心”战略布局的正式落地:在北京设立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负责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负责跨境合作和使用。
这一布局形成了“北京主内,上海主外”的协同发展格局,既兼顾国内系统稳定,又瞄准跨境应用创新。
潘功胜还表示,人民银行将“研究优化数字人民币在货币层次之中的定位,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数字人民币业务运营机构”。
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更是对货币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探索。
03 民间金融科技的创新价值与战略定位
在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中,民间金融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不可或缺。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李健博士团队开发的“特别提货权SDRC数字金融结算系统”为例,这一系统整合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技术及多边合作机制,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结算规则。
该系统的创新体现在四个层面:
(1) 技术层: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实现“货权-资金-物流”三流合一,确保交易全程可追溯(如兴业银行宁波分行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运费自动支付,降低人为干预风险)。
(2)货币层:锚定数字人民币的法定地位,结合“特别提款权”形成混合结算单位,规避美元清算依赖(如中新跨境新能源汽车贸易中直接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
(3)服务层:集成碳税计算、供应链金融、跨境征信等功能,形成“一站式”服务平台(宁波自贸区实验室已在大宗商品领域实现人民币定价与数字货权交割)。
(4)规则层:通过多边数字货币(mBridge项目)建立新型清算网络,突破SWIFT体系限制(交通银行通过货币桥实现资本金1.36亿元秒级到账)。
这一创新直击当前外贸企业的三大痛点:美元结算风险敞口(美国长臂管辖)、跨境支付效率低下(传统SWIFT需3-5天)、贸易融资成本高企(信用证费率超2%)。据试点数据,SDRC系统可使结算周期缩短至4小时,成本降低60%以上。
04 国家战略与民间创新的协同机制
面对此类民间金融科技创新,国家层面呈现出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的政策取向。
政策支持方向
(1)制度创新先行:李云泽在金融街论坛上表示,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金融业发展动力和活力”。这意味着对于符合条件的民间创新项目,可通过自贸试验区等平台进行先行先试。
(2)监管沙盒机制:实施监管沙盒机制,为创新项目提供安全测试空间。李云泽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机构布局更加合理。
(3)基础设施共享:央行主导的数字人民币基础设施可向合规创新项目开放接口,形成“国家基础平台+民间应用创新”的协同生态。潘功胜宣布的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数字人民币业务运营机构的政策,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4) 国际市场对接:鼓励民间创新项目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李云泽指出,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改革,为完善国际金融监管规则和行业标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风险防控框架
(1)法律保障完善:出台《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管理条例》,明确数字货权法律地位及跨境纠纷解决机制。
(2)技术标准统一:建立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等领域的国家标准,确保系统互操作性和安全性。
(3)跨境监管协同:推动G20框架下的数字货币监管协调,解决各国规则差异导致的制度摩擦。
05 “十五五”金融创新的实施路径
基于金融街论坛年会的政策信号,“十五五”期间数字人民币与民间创新的融合发展将沿以下路径推进:
深化“五篇大文章”金融服务
“五篇大文章”是“Financial Muscle”最具体的锻炼方式,也是金融回归初心的实践路径。
(1)科技金融: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负责人表示,工行将把科技金融作为服务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点,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力度,优化产品体系。
(2)绿色金融: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建议,“金融机构应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科技企业信用评价和风控机制”。
(3)普惠金融:当前重点是“推广数字化产品,深化服务模式创新,提升首贷户覆盖率”。
(4)养老金融:具体措施包括“加快个人养老金账户产品货架建设,鼓励保险、理财公司开发长期限、稳健型养老产品”。
(5)数字金融:关键是“推动金融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国家级金融数据安全与共享平台,防范算法歧视与数据滥用”。
规避金融规划误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指出,“十五五”金融规划需避免四大误区:
(1)避免“合成谬误”:加强不同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货币政策应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发力;
(2)避免“计划”抹杀“创新”: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新,根据地方特色探索适合当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3)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完善的政策执行监督体系;
(4)避免过度设计:坚持“少即是多”的原则,聚焦核心目标和关键领域。
06 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突围战略
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背景下,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已成为突破美元霸权、构建新型贸易生态的战略武器。
“创新白名单机制四方新型易货贸易跨境特别提款权(SDRC)数字金融结算系统”,通过整合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技术及多边合作机制,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结算规则。
这一模式不仅为外贸企业提供“生存工具箱”,更对政府、金融机构及国际经贸治理具有深远意义。
该系统在对抗关税战方面展现出三重战略价值:
(1)汇率风险对冲:通过数字人民币与SDRC的组合结算,企业可动态选择计价货币,避免单一货币波动冲击;
(2)关税成本优化:基于智能合约的贸易条款自动执行,可灵活调整贸易路径;
(3)供应链韧性提升:整合物流与金融数据,构建风险预警系统。
从宏观层面看,SDRC系统正在形成“去美元化联盟”:截至2025年3月,已有17个“一带一路”国家接入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网络,人民币在东盟贸易结算占比提升至24%(较2020年增长9个百分点)。
07 迈向金融强国之路:协同与创新
在金融街论坛的年会上,各大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描绘的“十五五”金融发展图景,已清晰展现了从“权力崇拜”到“服务初心”的转变轨迹。
数字人民币的“双中心”布局瞄准的是服务体系优化而非权力扩张;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的是风险防控能力而非市场支配地位;金融“五篇大文章”塑造的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肌肉而非自我循环的泡沫。
对于宁波李健博士团队这样的民间创新,国家层面的态度是在规范中鼓励发展,将其纳入统一金融战略的实施框架:
(1)政策支持:通过自贸试验区试点、监管沙盒等机制,为创新提供空间;
(2)资源整合:将经过市场检验的优秀创新模式吸纳进国家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3)规则输出:将本土创新的成功实践转化为国际标准,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中国金融业正在经历的这场深刻变革,其核心是从追逐权力的“贪欲巨兽”,蜕变为支撑民族复兴的“强国筋骨”。数字人民币与民间创新的协同发展,正是这一变革的生动体现。
随着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格局落定,北京运营管理中心与上海国际运营中心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承载起数字人民币国内深化与跨境拓展的双重使命。
08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根本的特征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现鲜明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政治性决定金融工作的方向。李云泽在金融街论坛上指出,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也强调,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人民性明确金融工作的宗旨。金融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娄飞鹏建议“持续扩大对小微、‘三农’、新市民的信贷支持”。
李云泽局长进一步表示,要“积极推动金融服务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有效满足教体文卫等民生领域金融需求,丰富养老健康保险产品。
在金融街论坛的年会上,各大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描绘的“十五五”金融发展图景,已清晰展现了从“权力崇拜”到“服务初心”的转变轨迹。
数字人民币的“双中心”布局瞄准的是服务体系优化而非权力扩张;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的是风险防控能力而非市场支配地位;金融“五篇大文章”塑造的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肌肉而非自我循环的泡沫。
结语:
中国金融业正在经历的这场深刻变革,其核心是从追逐权力的“贪欲巨兽”,蜕变为支撑民族复兴的“强国筋骨”。
在“十五五”规划指引下,中国金融体系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功能深化”的历史性转变。金融的力量不再体现为庞大的资产规模和复杂的衍生工具,而是体现为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肌肉线条,体现为支撑民族复兴的坚硬骨骼。
杨东,日本一桥大学法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区块链研究院执行院长、未来法治研究院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金融法研究所、竞争法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教育部创新创业教指委委员,教育部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委员会委员,CCF区块链专委会创始常务委员,CCF数据治理发展委员会常务委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工信部通信经济专家委委员,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大数据流通国家工程实验室专家委员,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法治研究会会长。
长期从事区块链、数字经济、元宇宙、数据要素等交叉科学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完成全国首个全景式数字经济立法研究报告。
李健,金融博士,金融数字化与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场景创新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大数据与产业化发展智库课题组负责人/跨填数字金融供应链结算科技场景创新专家/数字金融生态战略专家,第二金融:服务资产货币化交易(ABST)创始人。中国民主建国会广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决策咨询基地研究员、数字人民币场景金融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创业导师、上合组织国际结算创新服务专业委员会首席高级顾问、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与首席金融架构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