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张士龙 通讯员 郑茗文)被誉为“红山文化第一人”的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近日以88岁高龄亲赴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两天的玉文化寻根之旅。此次考察由辽宁省雨桐玉文化博物馆馆长佟少强邀请,十余名考古专家共同参与,旨在深入探索岫岩玉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历史地位,并推动岫岩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郭大顺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主持东山嘴、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和报告编写,著有《红山文化》《追寻五帝》《龙出辽河源》及论文百余篇。此次考察活动中,郭大顺详细询问了当地考古工作的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特别提到要加强岫岩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展区域内新石器时代考古普查,对接红山文化,探寻岫岩和辽东半岛用玉历史和玉文化传播路径!最引人瞩目的行程,是团队深入中国储量最大的岫岩天岫玉石矿,实地考察了重达6万吨的巨型玉体。郭大顺仔细查看了矿井开采情况,并建议围绕巨型玉体设立地质公园,以更好地宣传岫岩玉文化。

考察结束后,郭大顺欣然题词:“东北玉文化根脉,海上玉之路起点”。这一论断明确了岫岩玉在中华玉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岫岩玉是东北地区史前时期玉器发达的前提;海上玉之路起点:岫岩玉可能通过黄海沿岸南下传播,影响山东半岛、江淮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成了一条与西北“玉石之路”并行的“海上玉路”。郭大顺指出,岫岩玉的采集使用历史可追溯至1.2万年前,辽宁省海城市小孤山仙人洞遗址曾出土岫岩透闪石玉,证明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被利用。

此次考察进一步印证了岫岩玉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关键作用。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多为岫岩玉材质,表明玉器在红山社会具有宗教与权力象征。史前玉器流通网络:考古研究表明,距今7000-8000年前,内蒙古至东北地区已形成了以岫岩透闪石玉为核心的玉器流通雏形。
郭大顺建议,应建立“岫岩玉文化研究中心”,系统研究玉料来源、工艺技术及传播路径;推动巨型玉体地质公园建设,结合文旅开发,提升岫岩玉的国际影响力。此次考察不仅深化了对岫岩玉历史地位的认识,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正如郭大顺所言:“玉,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基因密码,而岫岩,正是解开这一密码的关键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