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简称“铜”,别名铜都 [105] ,古称定陵、义安 [105] ,安徽省辖地级市,“中国古铜都”、“江南解放第一城” [106] ,1956年建市,是一座新兴工贸港口城市 [108] 和移民城市 [109] ,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皖江城市带主轴线城市 [110] 和皖中南中心城市。总面积3008平方千米 [119] 。截至2020年,全市下辖3个区,1个县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铜陵市常住人口为131.1726万人,城镇化率为66.17%。 [118] 2020年,铜陵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3.7亿元。 [4]
铜陵,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京福高铁与宁安高铁、京台高速与沪渝高速在此交汇,坐拥“黄金水道”长江岸线142.6公里,境内的铜陵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首批对台直航港口和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 [1]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铜陵已探明的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其中铜、硫、石灰石储量居华东和全国之首,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安徽省首个千亿元企业来自铜陵。 [1]
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铜陵排名第37 [92] ;2019年11月,铜陵入选“2019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94] ;2020年1月,“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铜陵排名第67 [95] 。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南唐保大九年(tl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县治由顺安移于古铜官镇,即今义安区五松镇。至此,历史上“铜陵”地名第一次出现。“铜陵”二字的来历,未见有正式文字记载,其说法有三种:一是“产铜之山陵”说,因此地产铜,又是丘陵地区,故名;二是“产铜原属南陵”说,故取名“铜陵”;三是“铜地原属‘陵阳'说”,铜陵地区汉时归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取“陵阳”之陵,合为“铜陵”。 [5]
建置沿革
夏商时期,铜陵地区属扬州。
周朝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鄣郡。
西汉时期,鄣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
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义安区五松镇)。
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
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
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
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义安区五松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县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铜陵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
1952年2月4日,铜陵县改属安庆专区。1956年10月12日,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1958年9月5日,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1964年7月29日,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
1971年12月11日,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 [6]
1974 年3月1日,铜陵县由原属池州地区划归铜陵市辖。 [104]
丰收门
丰收门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15年10月13日,安庆市枞阳县划入铜陵市,撤销铜官山区、狮子山区,以原铜官山区、狮子山区的行政区域为铜官区的行政区域,铜官区人民政府驻乌木山社区木鱼山大道666号。 [7]
2015年12月3日,撤销铜陵县,设立铜陵市义安区,以原铜陵县的行政区域为义安区的行政区域,义安区人民政府驻五松镇人民大道95号。 [8-9]
2018年10月14日,铜陵市实施区划调整:将枞阳县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划归铜陵市郊区管辖;将义安区五松镇齐潭村、双桥村、查壬村、建立村、马冲村、董冲村、新江村、湖边社区、石桥社区、近市社区、近城社区、联盟村、江滨村等13个村(社区)划归铜官区管辖;将郊区东郊办事处划归铜官区管辖;
将义安区顺安镇长龙山村鲁村、新庄、花元、下湾、新塘、黄湾、上湾、毛湾、罗冲、马冲等10个村民组划归铜官区西湖镇管辖;将铜官区凤凰山社区(含新建村)划归义安区管辖。 [114]
2019年12月27日,省民政厅正式批复铜陵市:同意将铜陵市义安区政府驻地由五松镇人民大道99号迁移至顺安镇和谐路399号,保持其行政区域不变。 [116]
2021年1月,铜陵市调整枞阳县部分行政区划:撤销枞阳县枞阳镇、铁铜乡,设立新的枞阳县枞阳镇,以原枞阳镇和原铁铜乡的行政区域为新的枞阳镇的行政区域,新的枞阳镇人民政府驻蒲州社区;撤销枞阳县??山镇和凤仪乡,设立新的枞阳县??山镇,以原??山镇和原凤仪乡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山镇的行政区域,新的??山镇人民政府驻大港村;撤销枞阳县汤沟镇、长沙乡,设立新的枞阳县汤沟镇,以原汤沟镇和原长沙乡的行政区域为新的汤沟镇的行政区域,新的汤沟镇人民政府驻跃进村。 [115]
区划详情
截至2019年,铜陵市共辖4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个市辖区、1个县,分别是铜官区、义安区、郊区、枞阳县。铜陵市人民政府驻铜官区湖东路66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东与芜湖市繁昌区、南陵县接壤,南与池州市贵池区、青阳县交界,西与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桐城市毗邻,北与合肥市庐江县、芜湖市无为市相邻。介于东经117°04’—118°09’、北纬30°38’—31°09’之间,南北最长约56千米,东西最宽约103.9千米,总面积3008平方千米 [119] 。东距芜湖市60千米左右,西距池州市30千米、安庆市80千米左右,距省会合肥市125千米。 [1] [15-16]
? 2021 Baidu - GS(2021)6026号 - 甲测资字1100930 -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 长地万方铜陵市
地质构成
铜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或称淮阴山字型构造的前弧东翼。境内出露地层自奥陶纪上统至第四系,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变质岩零星分布于侵入岩体周围 。 [17]
地层
铜陵境内地层出露从早古生代奥陶纪开始,直至新生代第四纪,经历了5亿年的漫长历史地质年代形成的,基本上没有发生区域变质。 [17]
岩石
铜陵地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都有分布。沉积岩总厚度大于4262米,划分为10系28个组地层单位。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共有49个岩体,地表出露面积59平方千米。 [17]
构造
1、褶皱境内印支期形成的褶皱分为金口岭向斜、铜官山背斜。大通—顺安复向斜、永村桥背斜、舒家店背斜、新屋里复向斜;大通——顺安复向斜中分为陶家山向斜、青山背斜、朱村向斜;新屋里复向斜包括凤凰山向斜、仙人冲背斜、元宝山向斜。燕山期形成的褶皱中分村复向斜,其主体已出铜陵地界,境内仅见其中次一级的褶皱八分村背斜的南西端一小部分。喜山期形成的褶皱有汪家村向斜。
2、断裂境内已知断层共有143条,依据地层与地层,岩体相互之间的切割、控制和覆盖情况,并考虑裂隙形成时的相互关系和褶皱之间的关系。境内断裂可分为印支—燕山早期,印支—一燕山中期,印支—燕山晚期和喜山期4个形成时期。此外,尚有18条规模较小、切割岩层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查明时代的断层组合关系。
3、地壳演化历史铜陵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浅海沉积,多次地壳运动造成了褶皱和断层构造,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内生有色金属矿藏,以后,又经过多次的地壳抬升和剥蚀夷平作用,才逐渐成为今日的面貌。 [17]
地形地貌
铜陵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境内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结,呈北东向展布,大都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岩、页岩和砂岩组成。海拔300—500米为主,多褶皱型山、丘,少数为断层山,一般坡度都在25—30°左右,山体比较完整,山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中部丘陵、岗地起伏,也呈北东向展布,丘陵的组成物质与南部丘陵相似,岗地由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下、中统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发育了一系列冲、坳谷地。其中以董店—朱村河谷平原为最宽广,海拔已降至100—350米左右,仅铜官山、棋盘石等兀立丘陵、岗地之上的低山,海拔可超过450米。地面平均坡度比南部小,一般仅15—20°左右,仅断层作用所形成的丘陵方显得陡峻。北部平原,地势低下坦荡,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地面海拔小于15米,大部为8—10米,地面坡降多小于1/5000,水网密度高,河沟纵横,湖沼广布。 [18]
低山
主要有铜官山、棋盘石、小孙山、大帽顶、羊山、铜山露天、来龙山、神仙山、姥山、大乌猪尖、犁头岩、宝山、大团山、寒山、岩山、鳖形山等。 [18]
丘陵
主要有黄木岭、狮子山、旗山、螺蛳山、笔架山、天鹅抱蛋山、羊山矶、铜山、东马鞍山、西马鞍山、九华山等。 [18]
岗地
砂砾石岗地:海拔50—60米,比高30—40米。主要分布在铜陵市东北郊。
黄土岗地:海拔30—40米,比高20—25米。主要分布在铜陵市北部的城郊。
石质岗地:海拔50—60米,相比高25—30米,主要分布在扫把沟至长江街道的沿江地带。 [18]
平原
冲积平原:海拔8—10米左右,呈狭长状态分布在铜陵市大轮至小轮码头之间,由于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岸边堆积而成。高程从上而下逐渐降低,地面坡降小于1/5000,最宽处可达4千米,最窄处仅数百米。
低阶地:海拔15米,分布在铜陵市中心至扫把沟一带。 [18]
气候特征
铜陵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虽然铜陵地处欧亚大陆之东部,距海洋350千米,但受江浙一带山系所阻挡,海洋性气候并不明显,冬夏温差比较显著,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冬季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南侵,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天气炎热,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渡的季节,春季南北气流交锋频繁,锋面进退不定,造成雨水偏多,天气多变,常出现低温连绵阴雨天气。秋季以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退缩,内蒙古高压增强,铜陵地区又渐受北方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少雨,出现秋季干旱。 [19]
水文概况
河流
铜陵市境内的地表水主要是长江铜陵段,有55千米,最高洪水位16.64米(1954年),最低水位3.29米(1979年),年平均流量295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4620立方米/秒(1979年)。 [17]
湖泊
天井湖位于铜陵市区西北部长江西路北侧,水面1222亩,平均水深1.5米。
桂家湖位于铜陵市区西南7.5千米,水面1241亩。 [17]
地下水
铜陵地下水以交替带潜水为主,靠降水补给,滨江冲积平原孔隙水及石灰岩丘陵地区的岩溶裂隙水是其主要类型。含水层面积为49.5平方千米。含水层厚度沿江一带36.32—61.54米,支流两岸5—15米。 [17]
土壤类型
铜陵市土壤共六个土类,13个亚类,49个土属,85个土种。 [20]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铜陵市水资源总量约5.3亿立方米,人均1660立方米。亩均1890立方米。地表水主要有长江铜陵段。地下水以碳酸盐岩类溶岩裂隙水为主,总蕴藏量约6570万立方米,日采强度18万立方米。 [21]
植物资源
铜陵市自然分布植物1233种,栽培的植物553种,占安徽省植物3200种的54%。南部低山植被保存较好,多数为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用材林
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河柳、榔榆、糙叶树、青檀、檫木、泡桐、杜仲、枫香、南京椴、女贞等,它们分布在天门山、叶山、水龙山和金榔等地,大都是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
经济林
主要有茶园、野山楂、野弥猴桃、苦楮、野葛、菝葜、山苍子、花椒、野薄荷、油桐、重阳木、香椿、臭椿、山胡椒、化香等,多散布在南部和中部的低山、丘陵区,是常绿、落叶乔、灌木和藤本植物。
竹林
有毛竹、桂竹、刚竹、水竹、实心竹等。多分布在本市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的坳部和麓部。
特用林
包括防护林和绿化林。防护林以旱柳、银叶柳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江、湖滩地;绿化林有圆柏、小叶栎、垂柳、黄连木、合欢、棣棠、南天竺、紫玉兰、杜鹃、桂花、紫藤和中华常春藤等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它们在公园、路旁栽种,也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
其它杂林
主要树种有枫杨、槐树、三角枫、楸树、刺楸和南酸枣等,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和岗地,大都是落叶阔叶树种。
中药材品种
铜陵市植物药材共有197科1551种,国家提出普查的363种药材,铜陵有208种,占57.3%。安徽省提出普查的219种,铜陵有182种,占83.1%。
国家规定的24种二类中药材中,铜陵有11种,占46%:杜仲、厚朴、白术、白芍、麦冬、贝母、银花、元胡、桔梗、连翘、芋肉。
安徽省规定普查的68种重点品种中,铜陵有46种,占67.69%,主要有:丹皮、白芍、白术、玄胡、积壳、木瓜、吴芋、太子参、贝母、夏天无、杜仲、厚朴、黄柏、银花、射干、辛夷、桔梗、丹参、明党参、石斛、半枝莲、南沙参、玉竹、黄精、半夏、前胡、覆盆子、防已、胆草、枇杷叶、柏子仁、百部、柴胡、天冬、光菇、断血流、百蕊草、青木香、徐长卿。 [22]
动物资源
铜陵市共有陆栖脊椎动物125种,其中鸟类71种,兽类21种,两栖类野生动物6种,爪行类动物22种。
鸟类:白颈乌鸦、黑颈黄鹂、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赤腹鹰、燕华、黄脚三趾鹑、白胸苦恶鸟、白腰草鹬、山斑鸠、蓝翠鸟、黑枕绿啄木鸟、四声杜鹃、鹰鹃、池鹭、夜鹭、牛背鹭、苍鹭、白鹭、大白鹭、金腰燕、白鹃鸽、白头鹤、寿带鸟、丝光椋鸟、鸟鸫、画眉、暗绿绣眼鸟、白脸山雀、红嘴长尾蓝雀、柳莺、八哥、百灵鸟、鹌鹑、野矢鸟、绿头鸭、油鹕芦、雁、鹳、草号鸟、苇莺、董鸡、竹鸡等。
兽类:白鳍豚、江豚、梅花鹿、穿山甲、苏门羚、獐、麂、兔、金钱豹、狗獾、狐狸、豪猪、狼、松鼠、斑狗、刺猬、黄鼬、野猫、香灵黄、果子狸、猪獾、水獭、花面狸、蝙蝠等。
两栖类:大蟾蜍、无斑雨蛙、泽蛙、黑斑蛙、林蛙、姬蛙等。
爬行类:水龟、黄喉、鹰嘴龟、金钱龟、甲龟、多庞壁虎、蓝色石龙子、北草蜥、蝎、赤链蛇、水赤链蛇、金环蛇、银环蛇、乌风蛇、蝮蛇、五步蛇、竹叶青蛇、菜花蛇、竹芦蛇、蟒蛇等。
鱼类:黄颡、铜鱼、胭脂鱼、鲚刀鱼、银鱼、河魨、鲟鱼、鳜鱼、鲥鱼、鳗鱼等。 [22-23]
矿产资源
铜陵市地处长江铜铁成矿带上,内生成矿条件有利,以有色金属铜矿著称。已发现的矿产地115处,包括大、中、小矿床和矿点,按其成因分类有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工业分类可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床和燃料矿床。金属矿产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19处,铜矿为主,还有铁矿、金矿、银矿、钼矿、锰矿、铝矿、锌矿、分散元素等。
非金属已发现矿床9处,矿种主要有硫矿、白云岩、石灰岩、粘土、大理石等,此外还有石英岩、黄沙、膨润土、玄武岩、磷矿、硅灰岩、富钾岩、珍珠岩和玛瑙矿等。
铜陵地区燃料矿产主要是煤矿,探明储量为6106万吨,截至1985年底,保有储量5470.8万吨,煤层可采厚度在1.5—2.5米之间;含硫及灰份量属中偏高。 [24]
人口
截至2019年末,铜陵市户籍人口170.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常住人口164.1万人,增加1.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2%,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9.0‰,比上年下降1.8个千分点;死亡率5.6‰,下降2.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3.4‰,上升0.6个千分点。 [25]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铜陵市常住人口为1311726人。 [118] 与2010年铜陵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562670人相比,减少250944人,下降16.06%,年均下降1.74%。 [120]
全市共有家庭户519512户,集体户19947户,家庭户人口为1242597人,集体户人口为6912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39人,比2010年铜陵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1人减少0.62人。 [120]
4个县(区)中,常住人口在40万人至50万人之间的县(区)有2个,在20万人至40万人之间的县(区)有1个,少于20万人的县(区)有1个。枞阳县常住人口为469051人,占全市比重为35.76%;铜官区常住人口为450949人,占34.38%;义安区常住人口为227493人,占17.34%;郊区常住人口为164233人,占12.52%。 [120]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55329人,占49.96%;女性人口为656397人,占50.0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铜陵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99下降为99.84。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88432人,占14.37%;15-59岁人口为825602人,占62.94%;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7692人,占22.6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 229027人,占17.46%。与2010年铜陵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4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8.2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7.60个百分点。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67982人,占66.1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43744人,占33.83%。与2010年铜陵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51748人,乡村人口减少402692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0.34个百分点。 [121]
全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393369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200098人,流动人口为193271人。
经济
综述
2020年,铜陵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 [4]
2019年,铜陵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7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444.8亿元,下降7.1%;第三产业增加值462.7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为5.5:46.3:48.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全员劳动生产率82601元/人,比上年增加824元/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726元(折合8513美元)。 [25]
2020年,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003.7亿元,比上年增长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3]增加值56.5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455.5亿元,增长4.3%,其中工业增加值378.6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491.7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5:45.6:48.9调整为5.6:45.4:49.0。 [122]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铜陵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6.1%。其中,民间投资下降2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8.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4.2%,其中,工业投资下降24.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8.6%。 [25]
财税收支
2019年,铜陵市全部财政收入181.1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6亿元,增长5.2%。财政支出168.9亿元,增长9.4%,其中民生类支出136.4亿元。 [25]
人民生活
2019年,铜陵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94元,比上年增长9.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6元,增长9.1%;人均消费支出25821元,增长8.7%,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7.8%,衣着支出增长7.8%,居住支出增长8.9%,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7.1%,交通和通信支出下降5.4%,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3.5%,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9.8%。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9%,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32平方米,比上年减少0.92平方米。
2019年,铜陵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91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10346元,增长9.9%。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8.1%,衣着支出增长10%,居住支出增长8.5%,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6.4%,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12.7%,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20.7%,医疗保健支出增长3.2%。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9%,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3.5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59平方米。
2019年,铜陵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6.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4%。 [25]
第一产业
种植业
2019年,铜陵市粮食种植面积10.0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04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23万公顷,减少0.1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22万公顷,增加0.07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4万公顷,增加0.02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57.99万吨,比上年下降0.3%;油料产量5.15万吨,与上年持平;棉花产量0.21万吨,下降37.3%;蔬菜产量29.9万吨,增长1.1%。 [25]
畜牧业
2019年,铜陵市肉类总产量4.94万吨,比上年下降18.5%。禽蛋产量3.89万吨,下降2.6%。 [25]
渔业
2019年,铜陵市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增长3.8%。 [25]
生产条件
截至2019年末,铜陵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49万吨,下降1.3%。农村用电量7亿千瓦时,下降1.4%。 [25]
202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0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03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20万公顷,减少0.0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32万公顷,增加0.11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21万公顷,增加0.07万公顷。 [123]
2020全年粮食产量 56.3万吨,比上年下降3.0%;油料产量5.8万吨,增长11.7%;棉花产量0.2万吨,下降23.8%;蔬菜产量31.1万吨,增长3.9%。 [123]
2020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4.1万头,比上年增长5.4%;全年生猪出栏19.5万头,下降11.2%。肉类总产量3.8万吨,比上年下降6.9 %。禽蛋产量3.1万吨,下降3.2%。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增长0.4%。 [123]
2020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5.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3万吨,下降4.3%。农村用电量6.9亿千瓦时,下降1.2%。全市灌溉面积7.7万公顷。 [123]
第二产业
工业
2019年,铜陵市工业增加值374.7亿元,比上年下降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7%;股份制企业下降23.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1.9%。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37.6%,制造业下降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主导行业增加值“两升四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1.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9.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下降11.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下降5.3%;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2.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下降26.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39.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81.0%;股份制企业增长1.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36.7%。 [25]
建筑业
2019年,铜陵市建筑业增加值70.3亿元,比上年下降3.4%。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64.5万平方米,下降8.3%;房屋竣工面积278.4万平方米,下降32.9%。 [25]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9年,铜陵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7亿元,比上年增长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1.7亿元,增长5.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5.4%;金融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4.9%;房地产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4.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87.2亿元,增长5.8%。
2019年,铜陵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3.5亿元,比上年增长7.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6.1亿元,增长7.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7.4亿元,增长9.9%。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10.7亿元,增长7.8%;餐饮收入82.8亿元,增长8.1%。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下降9.7%,饮料类下降10.6%,烟酒类下降4.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7.1%,日用品类增长25.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9.6%,金银珠宝类下降8.7%,中西药品类下降6.2%,石油及制品类下降0.2%,汽车类下降12.4%。 [25]
对外经济
2019年,铜陵市进出口总额7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出口8.6亿美元,增长87.3%;进口63.0亿美元,增长11.0%。 [25]
招商引资
2019年,铜陵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实际到位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内资631亿元,增长9.1%。 [25]
房地产业
2019年,铜陵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69.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商品房销售面积250.3万平方米,增长2.3%。 [25]
邮电通信
2019年,铜陵市邮政电信业务收入11.7亿元,比上年下降2.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增长3.3%;电信(含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业务收入下降4%。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6.68万户,比上年增加1.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1.62万户,增加7.45万户;宽带接入户43.18万户,比上年增加2.98万户。 [25]
旅游业
2019年,铜陵市入境旅游人数4.7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国内游客2535.09万人次,增长12.1%。旅游总收入212.36亿元,增长16.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0.14亿美元,增长15.1%;国内旅游收入211.38亿元,增长16.6%。截至2019年末,铜陵市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17处,其中4A级景区9处。星级旅游饭店5个,房间数556间;旅行社3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 [25]
金融业
截至2019年末,铜陵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36.3亿元,比上年末下降0.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66.9亿元,增长12.1%;非金融企业存款345.5亿元,下降12.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11.3亿元,增长9.7%。其中,住户贷款281.5亿元,增长16.8%;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929.8亿元,增长7.7%。
截至2019年末,铜陵市上市公司6家,流通股市价总值373.45亿元。 [25]
保险业
2019年,铜陵市保险业保费收入2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9.8亿元。全年赔款与给付10.1亿元。 [25]
交通运输
交通
铜陵市境内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143.9千米,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拥有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宁铜铁路、京台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皖中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 [27]
铁路
宁铜铁路、铜九铁路、庐铜铁路、合福高铁,宁安高铁;拥有铜陵站、铜陵北站两个客运站;拥有铜陵南站、铜陵西站等货运站。
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铁通车,铜陵北站正式运营。
2015年12月6日,宁安高铁通车,铜陵站宁安场正式开通运营。 [28]
公路
铜陵位居长三角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的交汇中心,沪渝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铜商高速公路、宁芜高速公路和天天高速公路(铜陵段待建)等交通大动脉在此形成“十”字交汇和绕城高速公路。 [113] 4条国道、6条省道过境。农村公路有县道18条,总长275.3千米;乡道40条,总长224.3千米;村村通507条,总长794.4千米。 [28]
水运
铜陵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水运交通便捷。铜陵长江大桥建成于1995年,是八百里皖江第一桥。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暨铜陵长江二桥,建成于2015年。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暨铜陵长江三桥已于2020年开建 [112] 。长江流经铜陵60千米,铜陵港是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已开通对台湾直航。铜陵港亦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 [28]
航空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都在铜陵设有城市候机楼;已通航的池州九华山机场距离铜陵直线距离约为20千米。 [28]
公共交通
铜陵公交线网已覆盖三区,向南已通至天门镇、大通镇,向东已通至钟鸣镇和芜湖市繁昌区黄浒,向北已通至胥坝乡、西联镇,向西已通至周潭镇和枞阳县横埠镇,开通公交线路70条。 [28]
枞阳公交已开通县城以及各乡镇到县城的公交,并已开通至市区以及安庆市和池州市的城际公交。 [111]
运输
2019年,铜陵市铁路旅客运输量35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8%,货物运输量86.55万吨,增长2.6%。公路旅客运输量1076万人,下降20.8%;货物运输量3995万吨,增长5.4%。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9620.82万吨,下降3.9%。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4.6万辆,比上年增长7.4%,其中汽车保有量20.0万辆,增长8.7%。 [25]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截至2019年末,铜陵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5家,其中当年新认定85家。拥有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4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个省院士工作站,1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年末拥有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6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年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5项,获得上级资助资金5614.7万元,5项科技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4.42亿元。全市申请专利3213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945件、实用新型1901件、外观设计367件;授权专利194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01件、实用新型1294件、外观设计347件。 [25]
教育事业
截至2019年末,铜陵市普通高校在校生34314人,毕业生1093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8375人,毕业生3168人;普通中学在校生68145人,毕业生24733人,其中高中在校生27456人,毕业生9657人;小学在校生68843人,毕业生13298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分别为6372人和2145人。全年社会考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782人次,其中本科2423人次;全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359人,其中本科350人。 [25]
2021年9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决定在安徽省铜陵市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126]
文化事业
截至2019年末,铜陵市拥有登记注册的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站)42个;公共图书馆6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6.59万册;档案馆6个,馆藏档案69.61万卷册,馆藏资料4.54万册。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100%。 [25]
国家一级图书馆:铜陵市图书馆、铜陵市郊区图书馆、枞阳县图书馆、铜官区图书馆、义安区图书馆 [30]
体育事业
2019年,铜陵市举办大中型全民健身展示活动和体育赛事10场次以上,县区和协会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80余场次,参加人数35余万人次,建设79条全民健身路径。举办铜陵首届国际半程马拉松、安徽省环江淮自行车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在举重世界杯选拔赛、亚洲少年田径锦标赛、全国青年运动会等国际国内比赛中摘金夺银。年末拥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15所。全年体育彩票发行额2.55亿元。 [25]
卫生事业
截至2019年末,铜陵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616个,其中医院30个、卫生院3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9351张,其中医院7761张、卫生院病床77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947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548人,注册护师、护士4306人。 [25]
劳动就业
2019年,铜陵市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3.0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0.9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65%,比上年下降0.12个百分点。全市农民工总量42.7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33.62万人。 [25]
社会保障
截至2019年末,铜陵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2.0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6.2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6.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4.7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18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8.94万人。 [25]
社会福利
截至2019年末,铜陵市共有2.53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20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63个,拥有床位总数达8938张,在院人数4300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70亿元。 [25]
环境保护
2019年,铜陵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0.8%,比上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臭氧8小时年均浓度分别为15、37、75、47、92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年均浓度为0.9毫克/立方米。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枞阳县境内菜子湖、白荡湖水质均为良好。 [25]
安全生产
2019年,铜陵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39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4人,与上年持平。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7619起,发生火灾事故264起。 [25]
历史文化
方言
铜陵地区主要通行吴语、江淮官话等。 [31]
铜陵本地话为吴语—宣州片方言,分为:当地话、圩里话、山佬话三种。当地话是指铜陵县(现义安区)所使用的方言,属吴语方言,主要分布于顺安、西湖、朱村部分、城关部分等地;沿江一带讲的是圩里话,分布于:城关部分、钟仓、流潭、太平、和平等地;山佬话主要是指山区居民讲的话,分布于:钟鸣、金榔、新桥部分、朱村部分等地。
铜陵市区除吴语外亦有江淮官话,类似南京官话,比较接近普通话。19世纪的太平天国兵燹使皖南地区的土著人口锐减,战后本省江北、河南、湖北移民大量涌入城区和部分乡镇,极大地改变了本地区的方言面貌。新移民带来的客籍方言(江淮官话等)已在土著式微的条件下反客为主;除市区外,铜陵董店、大通、新建、老洲、陈瑶湖、周潭以及枞阳县等地所讲的话属于安庆方言,俗称“桐城腔”;胥坝、安平、老洲乡等地所用语言属无为腔。 [31]
青铜文化
唐代诗人李白一生遍历名山大川,在其晚年曾两次巡游到铜陵,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铜陵的采铜业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李白理所当然地要把它记录在诗文中。唐天宝十三年(754 年)李白巡游秋浦,往来于铜陵、贵池之间,写下了组诗《秋浦歌》,其中第十四首写道: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很有感染力的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工人劳作的佳篇,有很多高的文学地位和价值。
同年,在另一首《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中,李白以他惯有的浪漫主义手法写道:
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
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
这首诗是李白告诉杜秀才在铜陵期间对冶铜场景的感受。自李白之后,历代名人学士纷踏而来,多有诗文传世。李白的作品开以采冶铜入诗的先河。 [32]
风景名胜
铜陵市拥有天井湖、浮山、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拥有天然湿地543.8平方千米,白荡湖、菜籽湖、枫沙湖、陈瑶湖和市区东湖、西湖等湖泊星罗棋布,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条件对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白鳍豚进行养护的基地也坐落于此。
荣誉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 [75]
国家园林城市 [76]
国家森林城市 [77]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3]
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 [78]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 [79-80]
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81]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82]
2017年12月,获中国最安全城市称号。 [83-89]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 [90]
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91]
2019年8月,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第37。 [92]
2019年8月,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93]
2019年11月,入选“2019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94]
2020年1月,“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排名第67。 [95]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称号。 [96]
2020年8月,入选“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 [97]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98]
2020年12月25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评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99]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100]
2021年1月6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命名为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 [101]
2021年10月,入选“2020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127]
2021年11月,安徽省铜陵市上榜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自2021年11月开始,为期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