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育

【城市百科】蚌埠市-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安徽省辖地级市,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46]  ,区域性中心城市 [47]  ,合肥都市圈成员 [48]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49]  ,设有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 [44]  。截至2020年蚌埠辖4个区、3个县 [1]  ,总面积5951平方千米。 [53]  截至2020年11月1日,蚌埠市常住人口329.6408万人 [51]  。2020年,蚌埠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2.7亿元。 [43]

蚌埠地处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西部,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境内以平原为主,南部散落丘陵。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途径蚌埠的铁路线主要有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合蚌高速铁路。 [3]

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蚌埠是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距今7300年前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被确认为中国文字的重要起源之一。 [4]

2020年1月,“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发布,蚌埠排名第96 [6]  ;8月,入选“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 [7]  ;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8]  。

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今蚌埠(含市区及所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下同)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过今禹会区境内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战国时期,今蚌埠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邑地。

秦朝时期,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属九江郡曲阳县、钟离县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

南宋时期,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分钟离县(今凤阳县)置怀远军和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

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元朝时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属濠州(治今凤阳),今蚌埠市区西属濠州怀远县,东属濠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宿州灵璧县、泗州五河、濠州怀远县分领。

明朝时期,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凤阳府怀远县,东属凤阳府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凤阳府宿州及凤阳府怀远县、凤阳府宿州灵璧县、凤阳府泗州五河县、凤阳府凤阳县。

濠州先更名临濠府后更名凤阳府,全境均属凤阳府。

清朝时期,清沿袭明制全境属凤阳府,雍正年间泗州脱离凤阳府,五河县属泗州,其余均属凤阳府。

其中凤阳县主簿衙门驻小蚌埠镇,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

1914年,全境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凤阳、五河、怀远等县分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

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

1938年,凤阳县城由府城迁至蚌埠,同时蚌埠又为安徽省会(当时名为凤阳县蚌埠镇)。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脱离凤阳县(府城又重新作为凤阳县城),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怀远县、五河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1956年,宿县专区、滁县专区合并为蚌埠专区。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撤销蚌埠专区,重新设立宿县专区,怀远县、五河县属宿县专区,蚌埠市由安徽省直辖。

1964年,由宿县、灵璧县、怀远县、五河县衔接处各一部,析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

1971年,宿县专区更名为宿县地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属宿县地区。

1983年7月,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划归蚌埠市。 [60]

2004年1月10日,国务院(国函〔2004〕4号)同意蚌埠市东市区更名为龙子湖区,中市区更名为蚌山区,西市区更名为禹会区,郊区更名为淮上区。市人民政府驻蚌山区东海大道 [59]  。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下辖4个区: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3个县: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2]  。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北与宿州市埇桥区、濉溪县、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西南与淮南市相携,西北与濉溪县、蒙城县接壤。城市东西最长距离32.3公里,南北最大跨度23.5公里。京沪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 [10-11]  。区域面积5951平方千米。 [53]

地形地貌

蚌埠市幅区属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的过渡地带,处于江淮分水岭的末稍。境内以平原为主,南部散落丘陵;地面西北倾向东南,自然坡降为万分之一左右。市区大部分座落于淮河南岸,除市中心有孤立蚌山(小南山)一座外,市的东、南、西部有大小20余座山环绕,在市区44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丘陵山地50平方公里,水面15.3平方公里。地貌主要分平原、丘陵和台地3种。境内平原以黄泛平原为主,另有河间浅洼地平原、含有丘陵的河流低阶地及傍河的河滩地。台地主要分布在沿河以南波状地区,由戚嘴组黄土所构成,分平岗地和倾斜岗地两种。蚌埠丘陵主要分布在市郊淮河以南,为江淮丘陵的北缘。山丘基岩大都经过风化剥蚀而出露,间或有残坡积物,基本不发育,具粗骨性。按地面高度可分为高丘陵和低丘陵。 [12]

地质

在大地构造上,蚌埠幅地位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和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属中朝准地台中淮河台坳的次级构造单位,称“蚌埠台拱”。它早在震旦纪已具明显的抬升作用,至寒武纪晚期形成陆地,嗣后一直呈古陆状态。蚌埠地质历经5次构造运动急剧时期,即蚌埠期、凤阳期、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山期,不仅沉积岩层发生褶皱、断裂,也发生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活动。地层系华北地层区淮河分区,缺失了中、晚古生界。早古生界以前地层,以变质岩和海相地层为主,而中生界、新生界则以陆相和火山岩为主。蚌埠地层可分上太古界、下元古界、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寒武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其它地层缺失。蚌埠地质构造、沉积作用较复杂,多次构造旋回作用形成的褶皱广泛出露,蚌埠一带台穹成为淮北、淮南含煤区的天然分界。 [13]

气候

蚌埠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兼有两个气候带的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因处在中纬度,冷暖气团活动交锋频繁,且变化大,加之降水集中,常有旱、涝气候灾害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蚌埠市日照丰富,辐射热量充足,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全年日照可照时数,按天文台测算为4429.2小时,闰年可达4440.1小时。但因阴雨、雾障等因素,实际年日照时数平均仅为2167.5小时,日照率为49%。实际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很大,据历史气象资料记载:1956年日照时数最多,达2461.5小时;1985年日照时数最少,仅1675.1小时。蚌埠年气温变化和月气温变化有一定的周期规律。年平均气温15.1℃,高于淮北和皖西山区。气温年内变化,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C;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8.1℃。气温年比较差27.1℃。 [14]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蚌埠地表水以淮河为主,另北部有北淝河,西南有天河,西有八里沟,东有龙子河、鲍家沟等小水系。小水系除北淝河外,均为河湖结合类型,河短,水流量小,干旱年份常见断流。蚌埠地下水基本上属入渗蒸发型,周围地形产生的侧面补给量很小,地下水静储量约3.2亿立方米。淮河南岸属贫水区,北岸属富水区。地下水蕴藏类型可分为第四系全新世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 [15]

矿产资源

蚌埠市矿产资源相对贫乏,主要矿产资源为煤矿、铁矿、金矿和水泥用灰岩矿。市已发现矿产地276处,矿产23种(含亚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煤),金属矿产7种(铁、岩金、砂金、铜、铅、锌、银),非金属矿产13种,水气矿产2种(地下水、矿泉水)。矿床规模表现为小矿多,大矿少。大型矿床4处(煤矿3处,地下水水源地1处),中型8处(含矿泉水),小型62处,小型矿床以下的矿产地占已发现矿产地的73.19%。非金属矿产地占矿产地总数的91.64%。砖瓦用粘土矿产地179处,占矿产地总数的65.09%;建筑石料用灰岩矿26处,占矿产地总数的9.45%。 [16]

植物资源

蚌埠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及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过渡的地带,主要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称为夏绿林。蚌埠植被除耕耘的农作物外,在市郊张公山、燕山、曹山、老山、芦山、黄山、锥子山等山场有近20年内营造的人工林,属幼龄林区,也伴有少量的老龄人工林木。人工林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一般为黑松、马尾松与刺槐、麻栎的混交。在沿淮滩河堤岸边,营造有防护林带;村庄周围多林木茂密。市区道路两旁以杨树、梧桐、雪松、中槐为主;市郊公路边已普遍绿化,除杨树外,还有柳树、泡桐、刺槐等树种。郊区园艺场及林果专业村种有苹果、梨、葡萄和石榴等经济林木。蚌埠常见乔木有140余种,常见灌木有70多种,常见藤本有10多种,中草药有600多种,常见栽培植物有200多种。 [17]

动物资源

蚌埠市境内野生的动物、昆虫主要有:野兔、野鸡、獾、刺猬、黄鼬、豹猫、夜鹰、蝙蝠、鼠、蛇、蟮、青蛙、蟾蜍、蜥蜴、壁虎、大雁、小燕、喜鹊、乌鸦、麻雀、野鸭、斑鸠、鹭、布谷鸟、啄木鸟、鸬鹚、鹌鹑、龟、鳖、蟹、黑鱼、泥鳅、田螺、蚌等。 [17]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3296408人 [51]  。蚌埠是多民族聚居城市,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为主,尚有人口数量极少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瑶族、白族、畲族。

经济

综述

2020年,蚌埠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082.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5.01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835.19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992.53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为12.2:40.1:47.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涨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8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6%。 [61]

第一产业

2017年,蚌埠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9.05万公顷,其中,小麦面积24.8万公顷,稻谷面积11.19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5.94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18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12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85.86万吨,增长1.9%。油料产量38.25万吨,增长0.1%。棉花产量0.27万吨,下降57.5%。蔬菜产量300.42万吨,增长3.9%。水果产量105.94万吨,下降2.6%。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02.83万头,比2016年增长2.3%;全年生猪出栏207.86万头,增长1.1%。肉类总产量37.24万吨,增长1.8%。禽蛋产量8.76万吨,下降0.2%。水产品产量13.13万吨,增长2.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0.52万吨,下降0.6%。农用薄膜使用量0.94万吨, 增长2.6%。农药使用量0.6万吨,下降0.9%。 [20]

2020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1.53万公顷,其中,小麦面积25.22万公顷,稻谷面积10.5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5.16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72.45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45万公顷。 [54]

2020全年粮食产量280.55万吨,下降0.6%。油料产量33.5万吨,增长1.2%。棉花产量53.5吨,下降26%。蔬菜产量255.2万吨,增长5%。水果产量57.62万吨,下降0.3%。 [54]

2020年末全市生猪存栏97.5万头,比上年增长22.8%;全年生猪出栏140.5万头,下降4.4%。肉类总产量36.6万吨,下降0.7%。禽蛋产量9万吨,增长4.8%。水产品产量12.45万吨,增长0.4%。 [54]

202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7.67万吨,下降4.6%。农用薄膜使用量0.88万吨, 下降6.3%。农药使用量0.45万吨,下降13.6%。 [54]

第二产业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15户,比2016年净增117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8.7%和10.6%。全市多数工业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2%,食品制造业增长7.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9.8%,烟草制品业增长6.8%,医药制造业增长25.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1.5%,汽车制造业增长17.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罐头、卷烟、日用玻璃制品、气体压缩机分别增长11.9%、2.4%、3.4%、17.4%,水泥、钢材分别下降19.6%和37.8%。

2017年,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01.5%,比2016年提高19.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2.63亿元,增长12.1%;实现利税总额164.12亿元,下降2.7%,其中利润总额77.85亿元,下降6%。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99.43亿元,比2016年增长9.2%。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产值497.8亿元,增长1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10.4万平方米,增长11.2%;房屋竣工面积543.38万平方米,增长28.1%。 [20]

第三产业

2017年,蚌埠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5.13亿元,比2016年增长12.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65.13亿元,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亿元,增长13.4%。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641.95亿元,增长12.6%;餐饮收入83.18亿元,增长12.9%。按单位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293.6亿元,增长15.7%;限额以下企业(单位)零售额431.53亿元,增长11%。

2017年,蚌埠市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零售额比2016年分别增长10.5%、16.9%、4.3%、13.3%。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3.2%、43.8%和49.8%。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5.9%和18.7%。家具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增长42.8%和22.4%。

2017年,蚌埠市进出口总额17.71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0.5%。其中,出口9.4亿美元,下降21.1%;进口8.32亿美元,增长45.7%。全年外商直接投资16.1亿美元,增长7%。实际到位内资909.79亿元,增长10.9%,其中省外资金877.98亿元,增长16.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49.63亿元,比2016年增长26.5%,接待国内游客3800.5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8.35万人次。全年邮政营业收入3.44亿元,增长36.5%。电信业务总量(收入)21.38亿元,比2016年增长1.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30.65万户, 比2016年下降13.5%;移动电话用户数270.86万户,比2016年增长10.1%。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1952.95亿元,比年初增加97.82亿元,增长5.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为934.55亿元,增长7.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65.59亿元,比年初增加165.45亿元,增长11.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37.41亿元,增长2.9%;中长期贷款余额982.47亿元,增长20%。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9.14亿元,比2016年增长2.3%。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1.20亿元,增长16.8%;寿险保费收入27.94亿元,下降6.5%。年末,全市保险公司已达43家。 [20]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17年,蚌埠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36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59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6.6%。全市有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5个。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家,其中国家级2家。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

2017年,蚌埠市发明专利申请量467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548件。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40项。技术市场合同交易20.8亿元,比2016年增长7.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5件/万人。全年共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2家。 [20]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6所;全市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4所,其中普通中专11所,职业高中10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普通教育学校1266所,其中,普通中学171所(高中38所,初中133所),小学653所,幼儿园436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工读学校1所。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3741人,在校学生6.48万人,招生学生数1.75万人,毕业生数1.63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801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363人,其中,高中3974人,初中8389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5.37万人;普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58.41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22万人(高中在校学生5.6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0.5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8.81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32万人,特殊教育学生1631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548人,普通中小学送教上门159人,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924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0.79%。 [20]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五河县博物馆新馆、固镇县图书馆新馆、淮上区文化馆新馆建成开放。1个乡镇、4个社区省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全面完成。7500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全部完成。数字农家书屋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1231场,吸引观众达161万人次。农家书屋共接待农民群众742万人次,借阅书籍达158万余册次。举办优秀书目推荐、名家文化讲堂、经典名篇诵读、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30余场次,深受广大读者喜爱。送戏下乡1000余场次、开展“温馨蚌埠·欢乐珠城”群众文化展演70余场次。举办“喜迎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核心价值观·共建文明家园”“我们的节日”“文艺扶贫·携手小康”等主题演出300余场次,组织文化志愿者、辅导员“进社区、进校园、进基层”演出近20场次,惠及群众300余万人次。 [20]

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386个,其中医院7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3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71个,其他卫生机构4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481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839人,注册护士9058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83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54万张。每万人拥有床位数48.11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65.24人。

体育事业

2017年,蚌埠市举办大规模唱响省运惠民主题系列健身活动17场(次)。体育社团举办各类比赛200多场次。以“全民健身、拥抱省运”为主题,组织中国蚌埠国际龙舟邀请赛、中美篮球争霸赛、全国乒乓球甲A联赛、全国健身气功展演活动安徽省闭幕式、全国中等城市广场舞邀请赛、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等省级以上赛事12次。成功承办全国中等城市体育协作会第三十届年会。新建5个街头体育公园。全面提升淮滨体育公园、浍河体育公园、涡河体育公园。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84人,注册运动员2413人。全员全项参加23项全省青少年比赛,取得了130块金牌。承办全省青少年拳击、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锦标赛。 [20]

社会保障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9.5万人、22.94万人、47.85万人、25.13万人、25.77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8.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118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金100%按时足额发放。 [20]

基础设施

2017年,蚌埠市实施大建设项目218项,完成投资346亿元。《淮河流域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等编制完成。G206蚌埠南段、S306淮上区段建成通车,城市云轨制造工程试验段等项目开工建设。蚌埠民用机场、水蚌线外迁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新建智能立体停车场2个。新建街头绿地、游园24个,新增园林绿化39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万套。回迁安置棚改居民1.5万户。成功入选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 [20]

交通运输

综述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结合全国城镇体系布局,加快建设蚌埠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化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完善集疏运条件,提升枢纽一体化服务功能。 [25]

2017年,蚌埠市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3.98亿元,比2016年增长6.6%。全年公路客运量2343万人,比2016年下降21.3%;公路货运量23559万吨,增长13.3%。年末全市汽车拥有量33.27万辆,比2016年增长20.4%,其中个人汽车26.56万辆,增长23.9%。小型、微型载客汽车拥有量25.69万辆,增长23.5%,其中个人小型、微型载客汽车24.16万辆,增长25.5%。 [20]

水路

蚌埠市地处淮河中下游,水路运输优势明显,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水路枢纽。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为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上千万吨。蚌埠港可四季通航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还可以借助已开放港口通达海外。 [26]

铁路

蚌埠是华东铁路运输网的重要节点,京沪铁路、淮南铁路在蚌埠交汇,蚌埠南站为京沪高铁七大中心枢纽站之一,同时京福高速铁路自蚌埠南站引出。

蚌埠南站是京沪高速铁路沿线七大客运站之一,站房规模20000平方米,道场共24股线路,设7处500米的长站台,可同时停靠13对列车。已通车的京沪高铁、京福高铁有115趟高速动车组列车停靠蚌埠南站。

蚌埠站是京沪线上的一等客站,从蚌埠站乘火车可直达国内25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拉萨、西宁、成都、西安、兰州、银川、太原、石家庄、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京、南昌、广州、杭州、福州、贵阳、昆明);3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近20个沿海沿疆城市(延吉、丹东、大连、秦皇岛、葫芦岛、烟台、东营、青岛、日照、连云港、嘉兴、绍兴、宁波、温州、台州、宁德、厦门、东莞、深圳)。蚌埠南站乘坐高速动车组可以直达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天津、济南、青岛、郑州、南京、徐州、上海、杭州、宁波、武汉、长沙、南昌、南宁、广州、福州、贵阳、厦门、深圳等多个省会城市及沿线重要城市。

公路

蚌埠境内有京台高速(G3)、宁洛高速(G36)、蚌合高速(S17)、蚌五高速(在建)、徐明高速,蚌埠绕城高速(含高铁连接线)(在建)。

2021年3月29日,G329一级公路长淮卫淮河大桥至解放北路段正式开通运行,标志着蚌埠市中环线北环全面建成通车。中环线北环全长13.3公里,与G329共线,道路红线宽度70米,双向6车道一级公路建设标准,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工程于2018年9月开工,历时两年半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中环线北环通车后,有效缓解市区淮上大道通行压力,同时加快推进蚌埠市交通运输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助力社会经济建设。 [62]

蚌埠绕城高速公路是东侧的蚌五高速、北部的宁洛高速、西部的京台高速、南侧的蚌淮高速(凤阳县刘府至淮南市曹庵),构成蚌埠中心城区高速大外环。由北侧的曹北大道、东侧的沫凤大道、南部芦山大道以及西面的206国道构成都市区外环。中心城区形成“四横三纵”的快速路格局(四横:淮上快速路、淝河路、东海大道、南外环路;三纵:大庆路、解放路、老山路)。

航空

蚌埠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70公里,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110公里。

蚌埠有蚌埠军用机场。蚌埠机场(4C级)于2015年第四季度在怀远境内选址建设。

地方文化

蚌埠是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花鼓灯,有东方芭蕾美誉,流传在怀远、凤台、凤阳、颍上等地。泗州戏,又称拉魂腔,与山东、江苏、河南一带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凤阳花鼓戏,又名卫调花鼓、卫调花鼓戏,发源于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蚌埠不仅是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也是北派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与凤阳花鼓、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凤阳花鼓,主要剧目有《凤阳歌》、《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

名优特产

怀远石榴:据传从唐代已有栽培,到了清代怀远石榴已见诸正史,皮薄、粒大、味甘甜,百粒重、可食率高、含糖量高,是其显著特点。

怀远白莲坡贡米:白莲坡贡米产于怀远县茆塘乡(今白莲坡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茆塘找郢一带,但见这里无垠稻田中簇簇白莲盛开,问一老者得知,此地乃“白莲坡”,盛产优质大米,色香味美,煮之能挑三层皮。便令取之做粥,尝之果然味美无比,龙颜大悦,御赐“白莲坡贡米”,作为进贡皇宫的御米。据史料载:清御膳食谱的“八珍糕”第一位即是芡米。又一传说至嘉庆年间,皇帝钦定的白莲坡芡米为贡品,“白莲坡贡米”由此名扬海内。 [28]

沱湖蟹:产于五河县,属于长江中华绒鳌蟹系,沱湖螃青背、白肚、黄毛、金爪,具有膏丰肉满、味道鲜美、入口香甜、营养丰富的特点。

固镇石雕茶壶:采用产于灵璧县的磐石(又名八音石)等雕刻而成。其形体古朴淳厚,大小结构与紫砂壶无异。

蚌埠玉雕:系以各种玉石为原料的雕琢工艺品。主要产品有炉、瓶、人物、花卉、鸟兽等五大类、数百个品种,龙顶五环炉、玉雕球、天然瓶、仕女等最为名贵。

笛膜:又称苇膜(芦苇空心杆中的一层薄膜),条状,约为20多公分。

风景名胜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建立蚌埠“旅游中心城市”,发挥旅游产业动力极、旅游活力迸发极、旅游线路放射极的极化作用,充分释放其战略潜能,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领域上带动全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29]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有A级旅游景区28个,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旅游景区10个,2A级旅游景区13个。

城市荣誉

2017年11月,被评选表彰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32]

2017年12月24日,蚌埠入选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33]

2018年,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 [34]

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35]

2019年8月,被评为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 [36]

2019年8月13日,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37]

2019年8月28日,入选第四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名单。 [38]

2019年11月21日,入选“2019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5]

2020年1月,“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发布,蚌埠排名第96。 [6]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称号。 [39]

2020年8月,入选“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 [7]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8]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40]

2021年1月,入选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命名名单。 [41]

2021年1月,获评2020年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公共服务类)。 [42]

2021年5月31日,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示名单。 [52]

2021年10月,入选“2020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


【责任编辑:欧阳雪】

太极连两岸 文化共传承 | 2025海峡两岸(厦门)太极拳大赛暨太极嘉年华启幕在即

将于12月12日至15日在厦门海沧体育中心启幕。福建省武术协会会长高楚兰、组委会负责人、台湾太极拳代表队总领队等嘉宾齐聚一堂,就赛事筹备情况、活动亮点以及太极文化对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积极意义进行介绍与展望。国际太极拳日喜讯添彩 太极文化迎来世界时

落笔常在乡土间

曾经排列在夫夷江桃花岛新田车、黄家车、何家车、曹家车、杨木车等地段,那七、八架日夜翻滚的竹筒水车,见证了桃花村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碌,正是那“远看蜘蛛织网/近看棍棍棒棒/四十八把酒壶筛酒/中间弹琴吹唱”的童谣,不仅激发了抗战时期短暂旅居新宁的艾青先生喷薄的诗情,更吸引着我为这方绝美的山水不住地吟哦。作为新宁县第九届政协委员中为数不多的中国作协会员,我深知真实记录这块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

福建高速厦门区域趣味运动会:以赛为媒 搭建“路链家企”协同发展大舞台

近日,以“高速聚能・路鹭同行”为主题的福建高速厦门区域2025年职工趣味运动会活力启幕。福建高速厦门区域相关单位,属地交警执法、管理部门等单位职工代表齐聚赛场,厦门市总工会相关领导到场指导,共同见证这场集趣味性、协作性与凝聚力于一体的职工文体盛会。

泊心舟

文/张毅龙这满城的华灯,原是盛世的眼睛。可我的魂,偏被一扇素简的窗棂勾了去——那光晕温润如隔世的玉,在万千璀璨里,守着豆大的清明。茶烟起时,白日清谈的余韵便漫上心头。半窗明月移过阶庭,茶烟袅袅散入虚空,恰如此刻墨痕在宣纸上走成孤舟。

“传物遊心 解构万象——刘怡涛中国画作品展”在西双版纳启幕

11月5日,由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西双版纳州文化馆、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承办的“传物遊心 解构万象——刘怡涛中国画作品展”在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正式启幕。仪式在极具民族特色的浓郁氛围中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哈尼族非遗传承人现场献唱《迎宾曲》,歌声婉转悠扬,为画展增添了热烈而庄重的文化氛围。

龙江县:排球联赛燃情赛场绽放青春“该有模样”

11月2日,历时四天的龙江县中小学生排球联赛在热烈的欢呼声中圆满收官。此次赛事由龙江县教育局精心谋划、统筹推进,得到全县各中小学积极响应,22所学校组建49支队伍踊跃参赛。青少年学生以球会友、以赛为媒,用拼搏诠释热爱,用汗水书写青春,奏响了昂扬向上的运动乐章

2025年第十七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奖”颁奖仪式圆满举行 全球佳作竞逐共绘数字创意新蓝图

10月31日,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国际动漫节组委会承办,厦门信息集团创新软件园管理公司等单位协办的第十七届“金海豚奖”颁奖仪式在厦门集美成功举办。本届大赛聚焦动漫、游戏、虚拟现实(VR)三大核心赛道,吸引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件优秀作品参与角逐。

世界遗产 人民共享 | 2025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人大书画作品展在武夷山成功举办

由福建省人大书画院指导,福建省文联、中国四个“双世遗”地所在设区市的人大常委会和有关部门,以及武夷山市共同举办的“世界遗产 人民共享”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2025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人大书画作品展在武夷山正式开展。本次活动是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后,由全国四个世界双遗产地联合举办的一场文化盛会,也是南平市人大常委会连续第六

华安各镇巾帼广场舞展演 多元活动赋能县域文化活力提升

近日,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各乡镇纷纷开展“舞动巾帼风采 悦享县域活力”广场舞相关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为县域文化生活注入蓬勃活力。丰山镇:精心选拔 展巾帼魅力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现全镇女性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近日,丰山镇妇联先后到各村广场舞练习现场,通过实地观看、现场打分的方式

丹青绘新貌 光影摄温情 | 攸县文联“时代风尚”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纪实

十月风来,携桂子清甜漫过阡陌,将新联村裹进一帧浓得化不开的秋光里。油茶果缀满枝头,凝着灿灿金晖;稻浪沿田埂起伏,与垂首的穗子低声絮语。白墙黛瓦隐在绿阴深处,乌亮的沥青路如墨绸蜿蜒,一头连着翻涌的丰收,一头系着炊烟袅袅的家园。2025年10月26日,重阳节前夕,攸县文联二十余位书家、影者,联袂黄丰桥镇文联同仁踏秋而来——为这处揽获全国、省、市、县、镇五级双文明称号

秋窗琐记

这秋光,原是这般耐人寻味的。作为终日与文书为伴的教育工作者,忽在这窗前得了片刻闲坐,竟觉出几分偷得浮生的愧怍。时光的渡轮驶入秋水长天,十月的风拂过眉梢,带着一种淬炼后的澄澈。它不似韩退之笔下“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喧哗逼人,也无白乐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泼辣恣睢,只是这般安安静静地,将王介甫“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笔意倒转,把淡淡转浓的暮色涂抹在园林亭阁。那光是熟透的,带着十月特有的温

连城培田村歌破空而来 唱响客家古村的千年文脉

最近,一曲《心中的培田》横空出世,以悠扬旋律唤醒八百年客家古村的沉睡记忆,用深情文字勾勒培田的过去与未来。这首由原福建省侨联副主席、龙岩市连城县乡村振兴特派员谢小建作词、AI作曲的村歌,不仅是献给古村的抒情礼赞,更成为连接培田历史根脉与时代活力的文化纽带。

枫契韶光

深秋时节,西风掠过山峦,枫叶如赤云般层层铺展,簌簌作响,正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境。千万片红叶仿佛离枝的蝴蝶,在空中盘旋成阵——名如朝露恨如烟,聚散何须问旧年?我独自走在石径上,见落叶铺就一条金色的小路,“人迹板桥霜”恍若旧日的誓约被秋霜一寸寸栽种在林间。还记得月下许下的三生之契,“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如今篱前温着五色醅酒,笑谈间挽起斑白的发丝,竟以枫叶为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