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朱淑英 摄影朱国栋)在哈尔滨松花江段开江节即将来临之际,黑龙江省图书馆率先举办了迟凤阁、付俊来、孙义创作的以书画刻字为艺术表现形式的“黑龙江区域鱼文化专题展”,如一场文化春风搅动了松花江的一江春水,也搅动了松花江两岸文化艺术界朋友和广大观众的一怀思绪。大家纷纷前来观看,特别是引起了社会民俗学者和文化艺术学者在文化现象和学术研究上的广泛兴趣,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既有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群众基础,又有专家学者关注研究的顶层策划,是高雅艺术融入民俗文化的可贵的探索,对于黑龙江建设文化大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月16日上午,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教授 、 黑龙江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教育专家 、书法家杨平出席开幕式,观看展出作品时高度概括了黑龙江省的资源优势,描述了大东北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先民渔猎开疆拓土的壮丽图景,特别是渤海古国和金上京都在黑龙江,并留下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成为研究发展民俗文化乃至渔猎文化的宝贵资料。黑龙江省图书馆抓住开江节这一契机,主办鱼文化艺术展为黑龙江做了一件大好事,不仅宣传了大美龙江,更是为开江节这一民俗文化注入了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内涵,意义深远。

3月22日上午,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著名画家伊延波教授看到新闻播出的展览盛况,携带影像设备赶来现场参观,不仅细细的看,还认真的作文字记录和声像记录。当时正赶上总策划人付俊来在为观众进行现场讲解,引起了伊教授的注意,并与之交流长达一个多小时,从展览现场到休息室,伊教授从鱼文化谈到民俗文化,从具象艺术谈到抽象艺术,从高雅艺术谈到融入民俗文化,从艺术创作谈到艺术产品及其转化成为艺术商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她认为这是文化艺术品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黑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途径。

3月24日,应几位专家学者的建议,省图书馆举办了“黑龙江区域鱼文化专题展”座谈会,主办者、创作者、学术专家学者以及致力于推动鱼文化发展的企业家齐聚一堂,座谈“黑龙江区域鱼文化专题展”引发的“民俗文化新内涵及其新的文化现象”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把黑龙江区域鱼文化和高雅艺术更好的融合发展。
座谈会主持人、省图书馆展览部邓晓妉主任,介绍了这次展览总体情况及展出后观众观感的反馈,深深的感觉这次展览接地气,普通观众看得懂、看得喜欢。看到画得惟妙惟肖的鱼谱作品时,很多观众惊呼,哇!咱们黑龙江有130多种鱼啊,第一次知道,真是大开了眼界了。

黑龙江省图书馆殷峰馆长从这次展览意义和作用上首先开题:他说鱼与人类息息相关,我省流域冷水鱼种类繁多,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是我省重要的水产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是黑龙江流域各民族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在开江节即将来临之际,通过鱼文化书画刻字艺术展览,将高雅艺术融入鱼文化之中,给今年的开江节注入了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营造了浓浓的新的文化艺术氛围,整体提升了开江节的民俗文化品位。下一步,省图书馆要多搞这样的展览,让更多的读者观众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教授李世龙先生纵论中华文化5000年历史,指出鱼在仰韶文化中,陶器就有了鱼的抽象图画。鱼文化更是与人们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看看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出土的文物中,不乏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鱼形图案和鱼形文字。鱼文化在我们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要把这次鱼文化艺术展继续办下去,努力提高民俗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高雅艺术要根植于民俗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吸收到丰富的营养,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次展出艺术+科普,立意准确。要尽快组织一个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断传承下去。

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北大荒画院院长、著名画家、艺术评论家赵庆忠先生说:我是画画的,多年研究艺术史、美术史。艺术家是艺术的创造者,艺术家自己的使命就是记录生活、记录时代,用艺术的表现力展现时代的风采。研究文化、研究艺术就要研究人,有了人,文化艺术才能发展。我们黑龙江文化的重要部分“北大荒版画”,在世界都享有盛誉。但由于停滞不前,版画人才都散了,往昔的版画文化现象就消失了。今天这个鱼文化艺术展的创意策划立意高远,将高雅艺术融入民俗文化很有见地,引发的“新的文化现象”,虽然咋现端倪,但势头可喜。有关方面如果引导支持得当,其作用及影响不可小觑。尤其是要重视文化大省建设,不能坐而论道。要脚踏实地,从艺术创作——艺术产品——艺术商品——产业化要一条龙的抓落实。就鱼文化而言,黑龙江金代的双鱼铜镜就是艺术作品转化为艺术商品直至产业化的过程,双鱼铜镜才得以成为百姓家里的寻常之物。我们今天所具有的客观条件从哪方面都优于金代,要抓住这次鱼文化展览契机,深挖发展优势潜力,观开江、品鲜鱼,看鱼展,搅热黑龙江鱼经济向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