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张士龙 通讯员 郑茗文)12日,辽宁海城小孤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辽宁鞍山市海城澄州书院举行。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等1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钢都,展开专题研讨。天津万宝斋馆藏玉器及兽骨引起专家热议,表示可能对考古历史有了补充,甚至更正或改变辽宁以及全国的考古进程。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探索鞍山文明起源”为主题。国家文物局党组原副书记、副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会长顾玉才和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参会。会上,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副所长、教授高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王军,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教授陈全家,辽宁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张星德等,纷纷以各自观点对海城“仙人洞”历史予以阐释及解读。

据了解,2001年,辽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遗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迄今东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古人类活动遗址,对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活状况以及生产力水平相当宝贵。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小孤山遗址,深入挖掘、研究和展示小孤山文化内涵,对探究阐释鞍山乃至东北地区文明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过程,解读地域文化、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与意义。

研讨会上,当年海城仙人洞遗址的考古发掘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傅仁义表示,该遗址出土的用岫岩玉料制作的打制石器,对探讨岫玉最早的开发历史提供了考古依据。天津万宝斋农耕博物馆部分馆藏玉器及兽骨,都是来自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周围,这些藏品对研究小孤山历史文化、研究岫岩玉文化的早期历史和发展,以及研究原始文化生产水平状况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据介绍,天津市武清区万宝斋博物馆创始人周树春在28年期间收集史前石质、玉质器物有上万件之多,其中多数来自辽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附近,北京大学教授,原地质系岩矿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的王时麒教授对万宝斋博物馆大量玉器进行鉴定,确定八成产自辽宁鞍山海城及岫岩地区。馆藏的一件玉耜,辽宁省文化厅原副厅长、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新石器时代考古专家郭大顺先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内最大保存最完美的、也是仅有的一件史前玉耜,是迄今所见我国新石器时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周树春表示,自己历经28年收藏的这批石器基本用岫岩玉材料制作,而且基本以生产工具为主。其中玉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与小孤山遗址相当,将人类使用岫岩玉的历史提前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年前。对研究岫岩玉文化的早期历史和发展,以及研究原始文化生产水平状况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目前馆藏的一颗“玉白菜”,是目前国内到今天发现外型最长宽度最宽厚度最厚重量最重的“玉白菜”。经过多年收藏,也得到了国家肯定,被授予“时代楷模第18届爱心中国收藏界石器时代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傅仁义表示,从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超万件玉质及石质藏品,以及专家鉴定大多来自海城小孤山来看,确实存在很多类似于一级、二级的宝贵文物,有一些在辽宁省博物馆及国家博物馆都没有见过,有可能对一些考古历史进行补充,甚至更正或改变辽宁以及全国的考古进程。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文物学会、鞍山市政府主办,由鞍山市委宣传部、海城市政府、鞍山市文旅局、海城市文旅局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