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李学坤 绥芬河融媒体中心记者姚自强 通讯员朱丽美)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绥芬河市高级中学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塑形”工程、做好“蓝青”工程、推进“骨干”工程、实施“名师”工程,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教师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发展,激发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绥芬河市高级中学把制定教师成长工程计划,为教师发展确定清晰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抓手作为统领,经过教师成长工程计划的实施,如今,一批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大批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教书育人能力、教师个人素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成为教学骨干,并在省市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内各层次骨干教师的作用,高级中学在教师成长工程的基础上,成立了9大学科高质量发展教学委员会,委员会以教研组长为核心,以备课组长为主要成员,其职责是推动学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对学校的学科常规教学工作进行督查与指导,如赵守刚、王心一、商贺、张莹、郝静、孔庆丹6位老师,既是绥芬河市高中学科教学兼职教研员,又是2024届高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6位组长在全校学科教学发展方面积极献言献策,科学规划;在2024届高三备考方面精准制定备考策略,提高备考效率,为学校学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证。




学校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青蓝工程努力发挥成熟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传帮带”,引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老教师的经验加上青年教师的创造力、老教师的敬业精神加上青年教师的干劲,保证了青蓝工程目标的高效达成。另外,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如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创新课大赛等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展示自身教学特色的平台。20多年来,一批批青年教师由徒弟变成师傅,由青涩的教坛新秀转变成学校骨干教师、地区名师,不断续写青蓝工程的辉煌。



在如何在五育教育大政方针指引下抓好教育的方法和经验上绥芬河市高级中学将“五育并举”作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抓手。坚持“为党育人”初心,“为国育才”立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以“五育并举”推动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




与此同时,绥芬河市高级中学还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德育实效。构建了“123556X”德育工作体系,引导学生树立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的德育理念,积极推行体验式德育新思路,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活动之中,综合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层面的教育合力,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感悟各项德育活动。


在此基础上,绥芬河市高级中学还始终坚持智育为重,提升智育水平。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抓好第一课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放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构建高效课堂,以学定教提质增效。



始终坚持体育为基,强化体育锻炼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关键一环。因此,学校始终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发展校园篮球足球排球等训练,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


始终坚持美育为要,增强美育熏陶。严格落实音乐、美术等课程,结合我校实际特点设立各种艺术社团,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优秀艺术,增强文化理解。始终坚持劳育为本,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优化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劳动实践教育效果。



几年来,绥芬河市高级中学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通过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全校各项工作成绩显著攀升。正如校长任长伟在2024下学期开学典礼致辞中说的那样,绥芬河高级中学是一所拥有辉煌历史和“冠军”底蕴深厚的学校,在高考中摘得过省和牡丹江市文理科状元,有20多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


2024年高考中绥芬河市高级中学校共有768名考生参加高考,其中物理类700分以上2人,过600分以上总人数61人。物理类本科上线率85%,超全省17个百分点;历史类本科上线率78%,超全省41个百分点。高考成绩连创新高。截至目前,共有100人考入“985”“211”“双一流”等国家重点院校录取。



任长伟表示,为了充实教师队伍新鲜活力,他对刚调入的18位青年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今年新入学的924名高一新生及受表彰的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