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育

《易经》与堪舆地理学之初探

作者:李祖瑜

在华夏文明那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中,《易经》宛如一颗璀璨而神秘的巨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古老的典籍,更是一种深邃的思想体系,涵盖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层面。而堪舆地理学,这一古老的中国学问分支,犹如一条隐匿于山水之间的丝带,将自然的形胜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追溯其根源,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犹如古老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解读。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涵盖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它看待事物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强调天、地、人三才的统一;并通过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八卦和六十四卦),阐述了宇宙和人生的基本规律,以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思维训练。《易经》的核心思想包括简易、变易和不易,其中简易强调将复杂问题简化,变易描述事物的变化无常,而不易则是强调变化背后的基本规律。此外,《易经》还被视为一种文化和智慧的传承,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思想。

堪舆地理学(也称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综合性学科。它同样注重环境的整体性,不仅仅关注单独的一座山或者一条河,而是将整个地域的山川、河流、植被、建筑物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来考量。一个好的堪舆格局要求周边山脉连绵不断如同龙脉,河流环抱犹如有情之水,并且与居住其中的人类的运势相互关联。在实际应用中,堪舆地理学被用来指导建筑选址、布局和安葬等方面,以期达到和谐与平衡。

《易经》与堪舆地理学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实践应用以及现代科学解读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联系和广泛的应用。这些关系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思想资源。 

一、理论基础的同源性 

《易经》和堪舆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共享着同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易经》和堪舆地理学都依赖于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阴阳哲学认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两面,这两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五行(金、木、水、火、土)则用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原理。在堪舆地理学中,阴阳五行用于分析环境气场,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布局以获得最佳的能量效果。

《易经》和堪舆地理学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堪舆地理学中的“藏风聚气”原则,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选择和布局,达到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的目的。这一理念与《易经》中强调的人与宇宙统一的观点相呼应。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来揭示宇宙和人生哲理。堪舆地理学则在这些符号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八卦的组合和排列,可以判断环境的吉凶、利弊和气场的流动情况,发展出了复杂的罗盘和风水仪式,用以指导环境的选择和布局。例如,罗盘上的二十四个山向对应于后天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易经》的符号系统在堪舆地理学中的直接应用。堪舆地理学理论强调“人居定位”,即何人、何时、在何位置,都有着明确要求。它认为人在不同的方位上会产生不同的卦局,这些卦局可以分析出该局中人的事业、健康、婚姻、子女等各种对应问题,并分析该局的吉凶,以做出相应调整。通过这些共同的理论基础,《易经》和堪舆地理学在哲学思想、环境互动关系以及符号使用上展现出显著的同源性,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认知体系。

因此,《易经》和堪舆地理学在理论基础上确实有着深厚的同源性,都试图通过宇宙的法则和原理来理解和影响人的生活和周围环境。 

二、象思维与环境布局 

《易经》和堪舆地理学都强调“象”的概念,即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或环境布局来推测和影响人的命运或环境的能量。

《易经》象思维是一种基于“象”的思维方式。《易经》中的“象”不仅指具体的物象,更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它通过具体的符号(如阴阳爻)来揭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并强调“立象以尽意”,即通过设立具体的“象”来表达深层的“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通过理解和解释这些“象”,可以揭示宇宙和人生的秘密。

《易经》象思维的应用上强调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来预测和影响未来。这种思维方式同样应用于堪舆地理学中,通过分析地形、方位、气流等因素,来设计和调整环境布局,以达到改善人居条件的目的。例如,八卦和五行的图示在堪舆地理学中被广泛应用,用以指导建筑和居住环境的选择与布局。

《易经》通过卦象来揭示自然与社会的规律,而堪舆地理学则通过观察地形、地貌来分析对人的影响。两者都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易经》通过符号和卦象来表达自然与人事的相互关系,堪舆地理学则通过地形、方位的选择来达到“得气”的目的,即获取最好的气场。《易经》中有气的概念,认为万物皆有气。堪舆地理学中的“气”(即气场理论)更为直观地体现在对山水形势所蕴含能量的理解上。山脉被视为有生气流动,理想的堪舆之地要求气场能够汇聚并且顺畅流通,比如通过山脉的环抱形成“聚气”的格局,而水则被认为有助于调节气场的流动,避免气场的停滞或者直冲。

《易经》和堪舆地理学都非常重视时空观念,即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易经》中的卦象变化与节气、天象相联系,而堪舆地理学则根据阴阳五行与方位、时间的关系来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布局。

《易经》和堪舆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易经》不仅用于占卜,还可以用于指导日常生活和决策,而堪舆地理学则直接应用于居住环境的选择和设计,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这些共通性使得《易经》和堪舆地理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现代的环境规划和个人空间设计提供着宝贵的指导原则。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易经》提供了宇宙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论,而堪舆地理学则将这些理论具体应用于实践,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之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具体体现为重视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风水家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环境。例如,在选址和建筑布局中,堪舆学考虑地形、水流、风向等因素,以确保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居住者的福祉。

《易经》中的八卦理论被应用于堪舆地理学中,用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例如,后天八卦理论将宇宙内部的运行规律与自然现象相结合,为堪舆地理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

《易经》的年月日时周期理论也被应用于堪舆地理学中,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如四季更替、昼夜交替等,来指导相关的风水布局和调整。

《易经》中的顺爻理论,即爻的上下相叠形成“爻”,象征着天地相交、阴阳相交,这一理论在堪舆地理学中用于指导风水布局,通过调整环境元素来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易经》的先天八卦主要描述地理改变前的状态,即宇宙的原始状态和自然规律;后天八卦则关注地理改变后的状态,即宇宙万有的运行及作用。这两者的结合为堪舆地理学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基础。

正是通过上述理论的应用,堪舆地理学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丰富的支持,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能根据《易经》的哲学思想和自然规律,为人们提供更为科学和合理的风水布局和建议。 

四、现代科学视角下的解读 

现代科学对《易经》和堪舆地理学的研究趋于理性化,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些传统学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例如,通过地理学、生态学等现代科学手段,对风水学中的理论和实践进行验证和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易经》被视为揭示宇宙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巨著,强调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动态变化的生命体。这与现代生命科学中的生命连续性和进化论相呼应,表明易经中的“易”字包含了“变易”、“简易”和“不易”三层含义,体现了对生命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认识。

《易经》强调“生生之谓易”,将生命的连续性和变化性视为宇宙的根本特性。它提倡的道德实践与生命实践的统一,实际上是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反思。这种思想为现代生命伦理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强调了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通过阴阳爻的组合变化来模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现代生命科学中,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也使用符号系统来描述生命的复杂性。这种符号系统为现代生命科学提供了一种思考生命复杂性的方法论。

《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与现代生命科学中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平衡等概念有着相似之处。例如,阴阳理论中的互补和平衡原则,与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原理相呼应。此外,《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为堪舆地理学在现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供了哲学支持。

总的来说,《易经》与堪舆地理学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实践应用以及现代科学解读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联系和广泛的应用。这些关系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思想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易经》与堪舆地理学中的部分内容包含传统文化的神秘主义色彩,目前缺乏现代科学完全的实证依据。 

五、《易经》不等同于堪舆地理学 

《易经》与堪舆地理学虽然都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关,两者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自侧重点和应用领域不同。
《易经》主要通过卜筮和象数来探索宇宙、人生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它强调变化和阴阳五行的理论,被视为一种哲学体系,侧重于宇宙和人生的哲学思考,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决策。
堪舆地理学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学问,主要涉及如何选择和环境的和谐共处。它关注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如气候、地质、地貌等,旨在通过选址和规划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堪舆地理学是《易经》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探究和体现。

堪舆地理学则更偏向于实际应用,尤其是在环境选择和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舆地理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先秦时期,堪舆地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堪舆地理学尚未形成,只是出现了与堪舆地理学相关的相地知识。

在秦汉时代,堪舆地理学开始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秦代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地脉观念,讲究风水地脉的习气,无论是在朝廷还是民间都有所体现。

在魏晋时期,堪舆地理学继续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包括形势派和理气派,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方法。风水泰斗郭璞(276年-324年),被誉为风水学的鼻祖。其著作《葬书》,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阐述了风水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方法,提出了“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理念,对后世风水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风水名著的祖源。

在隋唐时期,堪舆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杨筠松创立了杨公风水。杨筠松,号“救贫先生”,民间称“杨救贫”,精通堪舆术,是唐后期著名的风水大师。其在唐僖宗时期被封为国师,官至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后避乱隐居山林,著书立学,授徒传业,传经布道,对我国古代的堪舆地理学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和完善,形成了风水学中的岭南学派。著有《疑龙经》、《撼龙经》等风水巨作,对后世影响极大。杨公风水,这一派别强调“寻龙、觅水、观砂、立向、定穴”,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在宋明清时期,堪舆地理学达到鼎盛,在民间出现了多种风水流派,如八宅派、玄空派和命理派等,这些流派各有特色,共同推动了堪舆地理学的发展。

廖均卿(1350年—1413年),是明朝著名的堪舆家(风水大师)。其在永乐五年(1407年)被礼部尚书引荐给明成祖,为明成祖朱棣选定陵寝。在陵寝修建过程中,廖均卿展现了卓越的风水智慧。例如,他预言陵地挖井会涌出泉水,并称此为“真龙聚处”的吉兆。此外,他还准确预言了金井下三尺处有石盆和石鲤鱼,令明成祖大为赞叹。此后,他参与了明成祖长陵(十三陵的第一陵)的建造,负责了陵寝的选址和建设,并因此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廖均卿还参与了北京故宫大皇城的勘测工作,这也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廖均卿以其深厚的风水知识和对皇家工程的参与,在明代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廖均卿之孙廖文政,明代嘉靖十五年,在朝廷举行的一次全国风水术士的考试中,荣获第一名脱颖而出,故素有“风水状元”之称。

在近现代,尽管堪舆地理学在某些时期受到了科学的质疑和挑战,但它仍然在一些文化和个人生活中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它不仅是一种环境选择和布局的艺术,也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与堪舆地理学,都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它们的存在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天地自然的思考与感悟。无论是《易经》那充满哲理的卦象爻辞,还是堪舆地理学中对山水格局细致入微的勘察,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在文化传承的浪潮中,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古老的知识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内涵和意义。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延续,更是为了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在这古老智慧的滋养下不断传承和发展,使《易经》与堪舆地理学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继续生根发芽,都成为中华民族独特文化标识中永不褪色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李文闻】

太极连两岸 文化共传承 | 2025海峡两岸(厦门)太极拳大赛暨太极嘉年华启幕在即

将于12月12日至15日在厦门海沧体育中心启幕。福建省武术协会会长高楚兰、组委会负责人、台湾太极拳代表队总领队等嘉宾齐聚一堂,就赛事筹备情况、活动亮点以及太极文化对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积极意义进行介绍与展望。国际太极拳日喜讯添彩 太极文化迎来世界时

落笔常在乡土间

曾经排列在夫夷江桃花岛新田车、黄家车、何家车、曹家车、杨木车等地段,那七、八架日夜翻滚的竹筒水车,见证了桃花村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碌,正是那“远看蜘蛛织网/近看棍棍棒棒/四十八把酒壶筛酒/中间弹琴吹唱”的童谣,不仅激发了抗战时期短暂旅居新宁的艾青先生喷薄的诗情,更吸引着我为这方绝美的山水不住地吟哦。作为新宁县第九届政协委员中为数不多的中国作协会员,我深知真实记录这块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

福建高速厦门区域趣味运动会:以赛为媒 搭建“路链家企”协同发展大舞台

近日,以“高速聚能・路鹭同行”为主题的福建高速厦门区域2025年职工趣味运动会活力启幕。福建高速厦门区域相关单位,属地交警执法、管理部门等单位职工代表齐聚赛场,厦门市总工会相关领导到场指导,共同见证这场集趣味性、协作性与凝聚力于一体的职工文体盛会。

泊心舟

文/张毅龙这满城的华灯,原是盛世的眼睛。可我的魂,偏被一扇素简的窗棂勾了去——那光晕温润如隔世的玉,在万千璀璨里,守着豆大的清明。茶烟起时,白日清谈的余韵便漫上心头。半窗明月移过阶庭,茶烟袅袅散入虚空,恰如此刻墨痕在宣纸上走成孤舟。

“传物遊心 解构万象——刘怡涛中国画作品展”在西双版纳启幕

11月5日,由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西双版纳州文化馆、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承办的“传物遊心 解构万象——刘怡涛中国画作品展”在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正式启幕。仪式在极具民族特色的浓郁氛围中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哈尼族非遗传承人现场献唱《迎宾曲》,歌声婉转悠扬,为画展增添了热烈而庄重的文化氛围。

龙江县:排球联赛燃情赛场绽放青春“该有模样”

11月2日,历时四天的龙江县中小学生排球联赛在热烈的欢呼声中圆满收官。此次赛事由龙江县教育局精心谋划、统筹推进,得到全县各中小学积极响应,22所学校组建49支队伍踊跃参赛。青少年学生以球会友、以赛为媒,用拼搏诠释热爱,用汗水书写青春,奏响了昂扬向上的运动乐章

2025年第十七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奖”颁奖仪式圆满举行 全球佳作竞逐共绘数字创意新蓝图

10月31日,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国际动漫节组委会承办,厦门信息集团创新软件园管理公司等单位协办的第十七届“金海豚奖”颁奖仪式在厦门集美成功举办。本届大赛聚焦动漫、游戏、虚拟现实(VR)三大核心赛道,吸引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件优秀作品参与角逐。

世界遗产 人民共享 | 2025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人大书画作品展在武夷山成功举办

由福建省人大书画院指导,福建省文联、中国四个“双世遗”地所在设区市的人大常委会和有关部门,以及武夷山市共同举办的“世界遗产 人民共享”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2025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人大书画作品展在武夷山正式开展。本次活动是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后,由全国四个世界双遗产地联合举办的一场文化盛会,也是南平市人大常委会连续第六

华安各镇巾帼广场舞展演 多元活动赋能县域文化活力提升

近日,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各乡镇纷纷开展“舞动巾帼风采 悦享县域活力”广场舞相关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为县域文化生活注入蓬勃活力。丰山镇:精心选拔 展巾帼魅力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现全镇女性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近日,丰山镇妇联先后到各村广场舞练习现场,通过实地观看、现场打分的方式

丹青绘新貌 光影摄温情 | 攸县文联“时代风尚”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纪实

十月风来,携桂子清甜漫过阡陌,将新联村裹进一帧浓得化不开的秋光里。油茶果缀满枝头,凝着灿灿金晖;稻浪沿田埂起伏,与垂首的穗子低声絮语。白墙黛瓦隐在绿阴深处,乌亮的沥青路如墨绸蜿蜒,一头连着翻涌的丰收,一头系着炊烟袅袅的家园。2025年10月26日,重阳节前夕,攸县文联二十余位书家、影者,联袂黄丰桥镇文联同仁踏秋而来——为这处揽获全国、省、市、县、镇五级双文明称号

秋窗琐记

这秋光,原是这般耐人寻味的。作为终日与文书为伴的教育工作者,忽在这窗前得了片刻闲坐,竟觉出几分偷得浮生的愧怍。时光的渡轮驶入秋水长天,十月的风拂过眉梢,带着一种淬炼后的澄澈。它不似韩退之笔下“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喧哗逼人,也无白乐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泼辣恣睢,只是这般安安静静地,将王介甫“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笔意倒转,把淡淡转浓的暮色涂抹在园林亭阁。那光是熟透的,带着十月特有的温

连城培田村歌破空而来 唱响客家古村的千年文脉

最近,一曲《心中的培田》横空出世,以悠扬旋律唤醒八百年客家古村的沉睡记忆,用深情文字勾勒培田的过去与未来。这首由原福建省侨联副主席、龙岩市连城县乡村振兴特派员谢小建作词、AI作曲的村歌,不仅是献给古村的抒情礼赞,更成为连接培田历史根脉与时代活力的文化纽带。

枫契韶光

深秋时节,西风掠过山峦,枫叶如赤云般层层铺展,簌簌作响,正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境。千万片红叶仿佛离枝的蝴蝶,在空中盘旋成阵——名如朝露恨如烟,聚散何须问旧年?我独自走在石径上,见落叶铺就一条金色的小路,“人迹板桥霜”恍若旧日的誓约被秋霜一寸寸栽种在林间。还记得月下许下的三生之契,“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如今篱前温着五色醅酒,笑谈间挽起斑白的发丝,竟以枫叶为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