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3月7日北京讯( 吉子祥 江霞 彭飞 李又心)202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多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密集发布消费提示,聚焦食品、电商、汽车、金融等热点领域,通过政策解读、风险预警和维权指引,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保护。创新监管举措,强化跨区域协作,推动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重点领域风险预警与应对指南
食品与餐饮安全。海口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十大消费提示,强调选购食品需查验证照、生产日期及包装标识,外出就餐应选择正规餐馆。针对网络订餐,建议优先选择品牌商家并留存消费凭证。
电商与直播购物。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警惕“低价促销”陷阱,建议使用比价工具核实价格真实性,并留存商品页面截图作为维权证据。网购贵重商品(如黄金)时,需核查商家资质,要求提供鉴定证书。
汽车消费与新能源车选购。多地提示消费者购车前需横向比价、试驾体验,并关注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售后服务等核心指标,避免选择纠纷频发品牌。京津冀地区特别强调核查保险公司资质,警惕“机动车安全统筹服务”等非正规保险。
预付式消费与“先享后付”。针对健身房、美容院等预付卡风险,提示消费者签订书面合同,明确退费规则。开通“先享后付”服务时,需仔细阅读协议条款,警惕自动续费隐藏障碍。
跨区域协作与创新监管
成德眉资四市联合行动。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发布提示,倡导绿色消费与智能产品安全使用,推动“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应用,提升维权效率。
京津冀打击职业代诉乱象。三地联合警示消费者拒绝预付代理费、签署“风险协议”的机构,明确维权需通过正规渠道,避免二次受骗。
青海省“3·15”宣传月启动。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启动“共筑满意消费”宣传月,通过实验室开放日、消费体察、典型案例发布等活动,强化消费者教育与市场监管。
消费者维权与法律保障
维权途径与时限。消费者可通过协商、投诉、诉讼等途径维权,权益受损后需在3年内提出投诉。中消协强调保留支付凭证、聊天记录等证据,依法主动维权。
个人信息保护。提醒消费者谨慎授权APP权限,清除快递面单信息,防范隐私泄露。
从地方到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正以“共筑满意消费”为目标,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和跨区域协作,构建全链条消费保护网络。消费者亦需提升风险意识,理性消费、依法维权,共同推动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