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促销、假冒伪劣、新型诈骗成投诉热点,消费者权益保护再升级。

中经联播3月5日北京讯( 宣一飞 史亮 商英英)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网络购物中的消费陷阱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4日发布最新消费提示,针对虚假促销、假冒伪劣、电信诈骗等新型消费风险,提出“三个不”核心原则——不轻信夸大宣传、不点击不明链接、不脱离平台交易,呼吁消费者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科学理性消费。
警惕“价格陷阱”:促销真实性需多方核验
近期,“原价999元,限时99元”“秒杀倒计时”等促销活动频现,但部分商家通过虚构原价、夸大折扣诱导消费,涉嫌违反《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14。中消协建议消费者:
善用比价工具:通过平台历史价格查询功能核实商品真实价格波动,避免被“假折扣”误导;
留存证据:截图保存促销页面、商家承诺记录,为后续维权提供依据;
理性决策:避免被“限时”“限量”话术绑架,减少冲动消费。
严打假冒伪劣:优选官方渠道,收货即验货
“品牌同款”“正品代购”等模糊描述成为部分商家售假的幌子。中消协强调,消费者应优先选择品牌官方旗舰店或平台认证自营店铺,并查验商家营业执照资质。商品到货后,需立即核对品牌标识、防伪码及批次信息,发现异常应拒收并保留购物凭证、聊天记录等证据。
新型诈骗高发:警惕“假客服”与钓鱼链接
近期,“冒充客服退款”“快递丢失理赔”等电信诈骗案件激增。不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订单信息,诱导消费者点击钓鱼链接、提供验证码或下载不明软件,导致资金被盗。中消协提醒:
所有售后问题应通过平台官方渠道处理,拒绝向陌生人透露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
谨防“屏幕共享”功能,避免远程操控账户;
正规平台退款均原路返回,无需额外下载App或点击链接。
个人信息保护:从快递面单到App授权需谨慎
部分商家违规收集身份证号、人脸数据,或通过快递面单非法买卖用户信息,加剧隐私泄露风险。消费者可采取以下措施:
填写代收点地址替代详细住址;
丢弃快递包装前清除面单信息;
限制App获取通讯录、定位等权限,并定期清理缓存。
依法维权四步走:平台介入、投诉举报、司法诉讼
若遭遇虚假宣传、质量问题或商家拒退换货,消费者可依次通过协商、平台介入、投诉举报(如“消协315”平台)及司法诉讼维护权益。中消协特别指出,涉及金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案件,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共建诚信消费环境需多方合力
中消协呼吁消费者主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随着“3·15”临近,强化监管、严惩违法行为与消费者理性决策的双向联动,将成为净化网络消费生态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