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王研 杨惠)中国人民银行于11月11日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明确下一阶段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强化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等举措,为经济稳增长、促转型提供精准支持。报告数据与政策信号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经济稳中有进,货币政策锚定高质量发展
《报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经济展现出较强韧性。截至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37万亿元,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4%;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270万亿元。尽管金融总量增速因基数扩大而自然回落,但央行强调,当前货币金融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未来将更注重盘活存量资源、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单纯依赖信贷扩张的模式已发生改变。直接融资比重提升、传统基建领域信贷需求减弱,均是金融总量增速调整的合理表现。”
五大政策亮点: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
1.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持续发力
央行明确,下一阶段将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同时,强化利率政策传导机制,推动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约40个和25个基点,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 结构性工具精准滴灌重点领域
《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截至9月末,相关领域贷款增速均超10%:
科技贷款:同比增长11.8%,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增速达22.3%;
绿色贷款:同比增长22.9%,碳减排支持工具持续扩容;
养老产业贷款:同比激增58.2%,覆盖银发经济全链条;
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2.2%,林权抵押贷款增速达14.9%。
央行通过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3. 扩大消费与信用修复双轮驱动
为挖掘内需潜力,央行首次提出“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并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例如,通过优化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发展消费金融产品,助力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此举旨在破解居民部门杠杆率下降的瓶颈,通过信用修复机制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4. 汇率稳定与风险防控并重
面对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关税政策冲击等外部不确定性,央行强调“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5.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
《报告》披露,2025年政府债券净融资额有望突破12万亿元,央行通过灵活公开市场操作熨平短期波动,支持财政政策稳增长。例如,今年财政部门与央行联合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抵御能力。
专家解读:政策信号清晰,市场信心提振
多位经济学家认为,此次《报告》传递出三大关键信号:
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平衡:通过逆周期调节对冲外部压力,同时以跨周期视角推动产业升级;
总量宽松与结构优化结合: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战略领域;
政策协同效应强化:货币、财政、产业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央行政策既立足现实稳住基本盘,又着眼未来培育新动能。”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表示。
随着《报告》发布,市场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宽松力度、结构性工具落地效果及消费潜力释放的预期进一步升温。分析人士指出,在政策精准护航下,中国经济有望在复杂外部环境中持续展现韧性,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