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堂

贵州:黔茶发展应走个性化特色发展之路

在全面推进黔茶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贵州茶树品种结构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现象。据调查,我省茶园面积中有63.4%的品种为福鼎大白茶,引进品种占86.1%,自主品种仅占13.9%,且其中还有9.1%为地方群体品种,自主知识产权无性系品种仅为4.8%,种植前十位的茶树品种逾一半是省外引进品种。虽然福鼎大白茶以其特有的嫩栗香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但在全国大面积种植下,使得该品种所生产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因此,贵州茶产业品种选择,应立足于贵州自主培育的、具有贵州特色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以降低风险,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比较省外茶产业发达省份,其产业的推进无不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无性系品种之上。在浙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龙井系列及中茶系列品种,支撑起西湖龙井品牌强势发展;在福建,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乌龙茶系列品种,长期占领着乌龙茶极大的市场份额;在湖南,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培育的尖波黄、槠叶齐品种给君山银针茶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培育的碧香早、湘波绿、茗丰等品种,又为湖南安化黑茶搭建了坚实的原料基础;在云南,由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培育的云抗系列品种,为普洱茶市场运作创下了一片片绚丽的蓝天;在广东,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培育的英红系列品种,引领着我国红茶新的发展;在四川,大面积种植的“名山系列品种”,为“竹叶青”茶叶品牌运作提供了强大的品种支撑……作为茶树起源中心地带之一的贵州,也是世界唯一茶籽化石发现之地,是茶树向江北、江南、华南茶区迁徙的过渡地带,立体的生态、多变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本可为我省茶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但由于研发利用不足,导致产业大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无性系茶树品种缺乏不得不走“借鸡下蛋”之路。

针对特色产品开发的“短板”等困局,应加大贵州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解决产业对品种需求的核心技术问题,利用自主特色无性系品种,着眼于特色个性化中长期需求,逐步调整并优化现有品种不合理结构,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茶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改变供需关系所面临的结构性失衡,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推动贵州茶产业走个性化特色发展之路,以赢得参与国内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要因势利导,科学地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性系茶树品种,避免随意选择品种的不当行为。建议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农委加大资金资助,由省农委、省茶产业联席领导办公室、省茶叶研究所共同研究,利用并评估已有成熟技术,在区位优势明显、技术力量较雄厚的茶区快速建立一定规模的自主知识产权茶树新品种母本园,为当前及今后我省茶树品种优化调整作好相应的储备;在基础研究领域,加强省内高校与科研所联合,培养本土高素质研发人员,组建资源与育种创新人才团队,瞄准我省茶产业发展“短板”,进行基础性、前瞻性重点攻关,突破并掌握基础核心技术,形成新的创新成果,改变我省茶产业关键技术长期依靠引进的局面,推动贵州茶产业走得更远、更持久,促进其稳健发展。


【责任编辑:孙晓曼】

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师生交流团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交流访问

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医学专业的师生交流团一行17人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宣传处处长陈兴宇、副处长张元良及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吴丽洁副院长、刘向岩副院长和相关职能科室的陪同下,参观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特色诊疗技术,了解医院发展历程与文化底蕴,进一步加强两岸医学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拓展学术视野,促进两岸医学事业共同发展,为两岸医学教育领域的交流搭建了坚

【发展战略】贵州省铜仁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紧扣深化改革创新,全力激发发展活力动力。坚持把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举措,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进重点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行政审批“三减一降”,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智慧政务建设,深化服务民营企业六大专项行动,实现“一窗式”分类受理事项90%、“零跑腿”线上办理率90%以上。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