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堂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选送的《……药品将由保健品代替?莫信!》获中国互联网辟谣影响力2018年度优秀作品奖

15.png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讯 记者王海珠、熊辉】记者今日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获悉,3月22日在京举行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的“中国互联网辟谣影响力2018年度优秀作品发布会”上,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选送的《60%药品将在两三年内下架,由保健品代替?莫信!》获“中国互联网辟谣影响力2018年度优秀作品奖”。

该活动旨在通过发布权威辟谣信息、揭示谣言危害性、宣传辟谣工作成效,进一步提升网络辟谣工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调动各方面参与辟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广大网民的识谣能力和媒介素养,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据悉,此次评选活动经过辟谣稿件征集、线上初审评审、线下复审评议等环节,最终评选出18篇优秀作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学常识等多个方面,获选名单将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同步公布。

2.jpg

以下是本次获选中国互联网辟谣影响力2018年度优秀作品《60%药品将在两三年内下架,由保健品代替?莫信》(作者韩建平)全文:

最近,一条有关“药品将由保健品代替”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热传。消息称,“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提出,在未来两三年之内要下架60%药品,将由保健品和食品代替,并宣称全民养生时代已经到来。

111.png

网传消息截图

药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果真如传闻所说,人们只要吃保健食品就可以治病了,还能免去吃药之苦。这样“美好的愿望”真能实现吗?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记者进行了一番求证。

记者查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以及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均未发现有这样的正式文件,文中提到的“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等细节纯属瞎编,并且存在一些不法商家虚假宣传某些“保健食品”功能及效果的导向。

记者还发现,早在2018年3月份,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对类似谣言进行辟谣,要求发布此不实消息的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处理。

222.png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辟谣截图

经查证,“保健品代替药品”是个别自媒体恶意营销行为,网传消息中的配图明显是做保健药品的企业做虚假宣传,迷惑网友。

事实上,保健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不能代替药品,更不能将保健食品作为“灵丹妙药”。

保健食品和药品有着严格的区别,记者做了梳理——

1.药品是治疗疾病的物质,但保健食品的本质仍然是食品,虽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不能治疗疾病。

2.药品一般都具有毒副作用,但保健食品不能有任何毒副作用,不能对人体产生任何急性或者慢性的危害。

3.一般药品不能长期服用,但保健食品却可以长期食用。

4.药品一般是针对有疾病症状的人群,但保健食品针对的是特定健康和亚健康人群。

5.药品的形态一般是片剂、丸剂、胶囊等,但保健食品可以是食品形态。

保健食品“吃对”才健康,日常生活中该怎样辨别呢?

一是要认清保健食品标志。保健食品外包装上都有一个蓝色标识,通常称为“蓝帽子”。该标识下方有相关批准文号以及批准的管理部门。

二是要仔细阅读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包含保健功能、食用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保健食品适宜一定人群,广大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患者服用保健食品应当咨询医生。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醒广大网友:

身体如果不舒服,一定要通过正规医院进行诊治,不要盲目偏信一些不法商家虚假宣传推销保健食品的说辞。以后再遇到“假借‘官宣’发布信息”的情况,请大家不要信谣、传谣,一定要通过官方途径进行核实。


【责任编辑:王海珠】

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师生交流团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交流访问

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医学专业的师生交流团一行17人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宣传处处长陈兴宇、副处长张元良及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吴丽洁副院长、刘向岩副院长和相关职能科室的陪同下,参观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特色诊疗技术,了解医院发展历程与文化底蕴,进一步加强两岸医学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拓展学术视野,促进两岸医学事业共同发展,为两岸医学教育领域的交流搭建了坚

【发展战略】贵州省铜仁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紧扣深化改革创新,全力激发发展活力动力。坚持把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举措,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进重点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行政审批“三减一降”,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智慧政务建设,深化服务民营企业六大专项行动,实现“一窗式”分类受理事项90%、“零跑腿”线上办理率90%以上。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