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张培奋)在乡村振兴的时代长卷中,总有一些身影深耕不辍,以学术为笔,以实践为墨,在田野间书写发展答卷。即将举行的首届福建旅居产业发展研讨会的演讲嘉宾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仝志辉便是这样一位行者,他常年穿梭于阡陌之间,将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扎根大地,让学术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芒。

作为中央党校政治学博士、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仝志辉的学术履历闪耀着深耕的印记。从香港中文大学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学术交流,从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到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的诸多荣誉,他始终聚焦乡村治理、集体经济、乡村文化等核心议题,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用严谨的学术探索为乡村发展赋能。2019年,他牵头创立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以"建构大地上的思想形态"为使命,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跨学科协作,打造一流学术共同体与战略型智库,同时,作为学校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他联动多方资源,为革命老区振兴注入智力支持。

仝志辉的乡村实践,始于山西三里湾村那批被遗忘的1951年农业合作社档案。在村小学的角落发现这份珍贵史料后,他带领师生驻村整理研究,将档案抢救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他们与村民一同挖掘乡村记忆,成立影像工作室,教会村民用镜头记录文化与物产;建起档案室与村史馆,让沉寂的历史成为村民公共生活的精神纽带。这份对乡村文化的珍视,渐渐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电商、有机种植园、文旅合作社相继涌现,三里湾村从档案沉睡的小村落,蜕变为乡村旅游重点村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来访三百余场,"三里湾论坛"更成为全国集体经济研究的高端平台。

从三里湾出发,仝志辉的实践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浙江象山"村民说事"的三治融合探索,到宁夏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经验提炼;从山东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案例调研,到河北乡村带头人的系统培训,他始终以"总结典型、分析问题、设计方案"的务实姿态,将学术研究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具体成效。

2024年下半年,仝志辉团队与福建永泰结下不解之缘,将乡村振兴的探索延伸至这片生态沃土。他牵头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校地合作项目,带领41名农业管理专业硕士,把课堂搬到永泰的田间地头。从同安镇的茶园到梧桐镇的油茶基地,从葛岭镇的青梅园到城峰镇的农产品加工点,师生们以"地方出题、师生答题"的创新模式,围绕县域振兴、农产品营销、农村普惠金融等议题深耕细研,形成的咨询报告获当地领导高度认可,媒体纷纷报道这股注入永泰的青春力量。
2025年9月,由博士生、硕士生组成的精干团队再次奔赴永泰,租车穿行四镇十余村,开启二十余天的深度调研。他们探访偏远的巫洋村,通宵观察嵩口镇的民间仪式;在三洋片区调研中心村党委建设,在西安片区考察文旅产业发展;与村民共庆中秋,与村支书促膝长谈,全方位触摸永泰的乡村肌理,聚焦青梅、蔬菜等特色产业,深挖宗族文化、文旅康养等发展潜力。

永泰的生态禀赋与人文底蕴,让仝志辉看到了旅居康养产业的广阔前景。这里山清水秀、文脉绵长,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的推进与乡村文旅的兴起,为旅居康养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指出,永泰正处于旅居康养发展的关键期,需将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生态+文化+康养"的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品牌,构建可持续产业链。
"要把乡村的'土味'变成'品味',让传统焕发时尚,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仝志辉的话语里满是期许。未来,他将带领团队整合人大老年学、生命健康、体育学等多学科资源,为永泰旅居康养产业提供专业支持,让学术智慧持续赋能这片土地的城乡融合发展。

从三里湾的文化空间到永泰的旅居康养,仝志辉始终秉持"大地上的思想",以学术为脊,以实践为足,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步履不停。在永泰这片正经历城乡深度融合的土地上,他与团队的探索仍在继续,用人大力量与青春智慧,共绘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让旅居康养成为永泰最动人的时代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