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园

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称号花落山东

把工业化标准引入农业生产领域,不断推进出口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进程,提高源头区域化管理水平

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着力升级产业和产品结构,持续开展食品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不久前,全国首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称号花落山东。目前,山东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已有49个,示范区农产品出口占全省的99%;全省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合格率保持在99.95%以上,重大质量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山东“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经验已成为全面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样板。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山东,一探“示范省”的生意经。

源头守护舌尖安全

“鲁丰集团全年出口约2300个集装箱,平均每个集装箱的货物重达22吨。根据产品类型不同,每出口一个集装箱将获利2万元至5万元不等,2016年我们的农产品出口额达3535万美元。”山东鲁丰集团董事长王克学告诉记者。这只是山东省从事出口农产品业务的众多企业之一。

2007年,山东检验检疫局创新开展以“区域化管理”为核心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并率先在潍坊安丘市试点推行。鲁丰集团从采购、收获、加工到包装等环节实行重重检测,确保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

在安丘源清田食品有限公司所属1000亩基地及4300亩各种原料种植合同基地里,由检验检疫部门指导安装的“二维码”追溯体系正时刻守护着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前没有这套体系时,我们无法知道产品到底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现在每一箱产品都编写了独有的代码,实现对产品从种到销全过程‘看得见’的监管。”该公司总经理王秀枝表示,追溯体系不仅建立了从种植基地到原料仓库、成品仓库的定位规划和管理,还能帮助农民提高安全种植意识,质量更有保障。

如今,示范区不断推进区域标准化进程,把工业化标准引入农业生产领域,扩大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规模,提高源头区域化管理水平。安丘市副市长赵祥永介绍,自示范区建设以来,已建成覆盖全市范围的无缝隙农产品监管及检测网络,并基本实现全部产出农产品的“二维码”追溯体系,农产品出口合格率达99.9%,出口额持续增长。

牢牢把住过程监管

山东是传统农业大省,也是食品农产品出口大省,出口体量大、货值高,货值约占全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25%。然而,山东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不容松懈。

山东检验检疫局食品监管处处长张艺兵表示,近年来山东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共享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圈。山东积极打造区域性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以荣成市为例,该市整合质监、农业、工商等部门检验机构,协同组建市域级检验检测中心,不断夯实检测能力。此外,总投资40亿元的潍坊畜禽产品交易城、投资10亿元的中国食品谷总部基地等陆续投入运营,初步形成大宗食品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与此同时,山东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着力升级产业和产品结构,持续开展食品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2015年底上线的山东农产品安全示范区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分别入驻示范区和企业106个、1600余家,有力推动农产品信息可追溯发展和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初步构建起涵盖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消费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

变“数量型”为“质量型”

通过产品出口,山东打响食品农产品质量品牌“攻坚战”。

在国家质检总局实施的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中,青岛九联集团成为全国首批肉鸡产品“三同”示范企业。“公司还作为国家肉鸡企业代表,先后参与了欧盟、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注册检查20余次。”集团副总裁杨圣仁告诉记者。

“我们加大力度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制定了有效的预防控制及改善措施。例如在鳕鱼加工过程中增加X光机检查的关键控制点,对鱼体残留刺排查,为儿童消费群体提供可以放心食用的优质鳕鱼蛋白。”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玉华介绍。

一批食品农产品龙头企业正在加速崛起,在原料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和自检自控方面发挥主体作用。数据显示,山东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9300家,备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达3000家。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条持续延展,品牌效应得以显现,推动行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山东出口欧盟、日本的花生份额占到全国95%以上,出口欧盟禽肉制品占到全国40%以上。本报记者 郭静原 李芃达


【责任编辑:孙晓曼】

昆明市搬迁安置系统干部能力素质培训班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全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昆明市“六个春城”建设要求,学习借鉴国内重大水利工程移民工作经验,切实提升全市搬迁安置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依法行政能力和业务本领,昆明市搬迁安置办公室于2025年10月19日至25日期间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武汉大学,组织举办了2

楚雄武定与昆明禄劝开展跨界联合巡河 共筑流域生态安全防线

为切实守护一河清水,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建立高效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水务局与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水务局联合开展了跨界河流巡河行动。此次行动聚焦水质协同监测、联合执法检查及生态修复研讨,旨在凝聚共治合力,保障流域水质安全与生态健康,标志着两地跨界河流治理合作进入新阶段。

禄劝县水务局重阳敬老 离退职工欢聚叙情暖金秋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水务局于2025年10月29日精心组织了一场温馨而富有意义的离退职工座谈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向为水务事业奉献青春和智慧的老同志们表达深切关怀与崇高敬意。

瑞丽市瓦兴移民村举办重阳文明实践活动 多民族共融绘就边疆和谐新画卷​

金秋十月,重阳情浓。10月29日,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户育乡瓦兴移民村热闹非凡,2025年瑞丽市“我们的节日·重阳——金秋重阳传温情 移民团结展新风”文明实践活动在瓦兴移民村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重阳节为契机,邀请勐卯街道、姐相镇、瑞丽农场等地的汉族、景颇族、德昂族、傣族等多民族老人共聚一堂,通过健康服务、文化展演、政策宣讲等环节,展

【决胜“十四五”】云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报道之二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发展目标,创新后期扶持“123456”工作思路,通过精准投入扶持资金,大力实施产业培育、新村建设与就业帮扶,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显著增长。特别是“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品牌的成功打造,使一批批移民村寨蝶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家园,多次获评省级乃至国家级文明

双善村:蒸水河畔的乡土交响

每一处景致都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每一份收获都延续着乡土生活的温度,是当代中国乡村最真实、最鲜活的写照。在湖南省邵东市灵官殿镇的版图上,双善村像一块被时光浸润的璞玉,静卧在湘中丘陵的怀抱里。这片由原善田村、小岭山村合并而成的土地,因蒸水河支

​​从“安居”到“乐业”:云南芒岗村丰收节见证移民安置区的幸福蜕变

秋分时节,云岭大地稻浪翻滚。29日,瑞丽市芒岗移民村第五届“稻花鱼丰收节”暨“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在芒岗移民新村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不仅是农耕文化与中秋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更是云南在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省搬迁安置办公室“123456”后期扶持工作思路的引领下,扎实推进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现移民群

在乡村振兴路上“鱼”跃前行--芒岗移民村将举办第五届“稻花鱼丰收节”暨“我们的节日·中秋”庆祝活动

9月29日,云南省瑞丽市勐秀乡芒岗移民村将开展以“国盛月圆移民乐·业兴鱼肥稻花香”为主题的第五届“稻花鱼丰收节”暨“我们的节日·中秋”庆祝活动。为群众带来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展现芒岗移民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丰硕成果。

云南德宏: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全州移民村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探索出“整村运营+农文旅融合”的特色路径,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云南蝴蝶苗寨:绿意与人文交织的“滇版生态民俗秘境”

藏于云南省绥江县群山褶皱间的蝴蝶苗寨,似一颗被绿意包裹的明珠 —— 这里既是森林覆盖率达 92%、夏季均温 25℃的天然避暑氧吧,也是浸润着苗族千年文脉的 “滇版小瑞士”。以 “蝴蝶妈妈” 传说为魂,蝴蝶大门舒展翅翼,苗族文化广场跳动着竹竿舞的节拍,拦门酒的醇香与篝火晚会的暖意交织,让每一位踏入这片土地的人,都能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邂逅一场关于生态之美与民俗

云南临沧:凤庆县乡村美食节背后的移民新村幸福新图景

作为小湾电站库区移民安置的主战场,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不仅在“搬得出”上做实工作,更在“稳得住、能致富”上下足功夫。通过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精准落地,以激发移民内生动力为核心,因地制宜推动安置点多元化发展,助力移民群众拓宽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兴旺、就业稳定、庭院美丽、生活幸福的崭新图景。

旅居云南:陇川泊心湾移民新村蝶变旅游胜地 书写“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新篇章

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组织多家新闻媒体走进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新闻纪实的深度笔触,全景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移民新村的生动实践,见证新时代移民家园在锦绣云岭间铺就的‘旅居云南’共富之路。今天,请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走进陇川县勐约乡营盘移民新村泊心湾旅游度假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