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颜峯 通讯员李忠伟)走进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发界安置区巴食川珍帮扶车间,一条条竹笋深加工生产线作业正在繁忙的转动着,两百余名务工群众忙着分拣、切片、包装鲜笋。

“我们要在家照顾三个孩子读书,妻子又属于多重一级残疾,无法外出打工。搬迁到安置区后,我们就来这里上班了。公司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岗位调整,现在我们夫妻每个月能挣到上万元。”安置区搬迁群众季兴伦满心欢喜地说。
近年来,彝良县紧紧围绕“岗位更稳、收入更高、返乡创业更好”的工作思路,坚持把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立足竹产业资源禀赋,引进巴食川珍食品公司打造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着力解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难问题。作为10个省级“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县之一,为推动巴食川珍提能增产、扩容增岗,彝良县以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工作为契机,组建工作专班深入企业蹲点调研,一对一制定帮扶措施,针对性地出台帮扶政策,切实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更多新的岗位,提升就业吸纳能力。
“车间务工人员有多少?吸纳了多少脱贫人口?月平均工资有多少?工资是否按时发放?就业帮扶车间生产规模如何?奖补资金能否按时兑付?”该县纪委监委监督检查组到彝良县发界安置区巴食川珍帮扶车间开展监督检查时,现场了解帮扶车间运营情况时问道。
为助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该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再监督”职责定位,充分发挥“室组地”监督合力,以实地调研、深入走访等方式,深入一线靠前监督,对就业帮扶车间落实政策奖补、整体运行、带动就业、提能增产、扩容增岗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同时把行业主管部门的日常履职和监管情况作为监督重点,深入相关职能部门座谈交流、查看资料,督促推动人社、搬迁安置、农业农村等单位加强对就业帮扶车间的日常监管,跟进就业帮扶车间运营状况、吸纳就业、提能增产、扩容增岗等各项工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为企业发展赋能增效。
在县纪委监委的督促推动和专班各成员单位的通力合作下,彝良县整合了9400平方米扶贫车间闲置厂房扶持巴食川珍扩建二期、三期车间。目前,二期车间增设的2条即食产品生产线投入运营,已新增就业岗位160个;三期车间计划增设3条生产线,预计于今年6月前投入使用,将再新增就业岗位120个以上。此外,为解决巴食川珍产业链前端的初加工问题,还整合了闲置的小学校舍、废弃的煤矿厂房、闲置农贸市场等资源,改造了1个竹笋初加工厂和5个竹笋初制所,依托巴食川珍企业的带动效应,在群众家门口新增了200余个就业岗位。
巴食川珍总经理表示,2024年公司竹笋加工量达8700吨,产值突破1.1亿元,吸纳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45人,其中脱贫人口186人。公司累计发放工人工资1100万元,每月人均工资4300元,部分熟练工月工资能达到8000元左右。同时,随着就业帮扶车间扩能增产和初加工、初制所陆续投入使用,预计年加工竹笋量将达到1.5万吨,实现年产值2.1亿元,就业岗位将拓展到700个以上。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靠前监督、下沉一线,从就业帮扶车间“小切口”入手,推动相关帮扶政策切实落地实施,保障就业帮扶车间有效运转,吸纳更多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彝良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