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园

楚雄市:以绣花功夫做实水库后期产业 助力移民致富享幸福

中经联播讯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涉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水库有18座,全市有水库移民11200多人,是一个水库移民大市。为安置好移民群众,解决好他们后续的生产生活问题,近年来,楚雄市移民部门以“绣花”功夫做实项目,赋能服务,积极盘活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把资金用活用好,同时拓宽移民群众就业渠道,鼓励移民创业,让移民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美好愿景。

2024年初,楚雄市成立了全市移民产业发展合作社,管理全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产,并带动移民创业就业。在合作社的引领下3名移民群众组织成立了楚雄水移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楚雄水移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楚雄水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分别负责移民合作社商业资产的运营管理、吕合镇九龙苑小区的物业管理和承租吕合镇干田村委会136亩冬桃。三家公司业务全面开展,带动移民就业近150人,商管公司成立半年来已经有15万元的收益。去年底,楚雄市移民产业发展合作社引进了来自重庆的荣旭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在当地投资1000多万元在楚雄市吕合镇九龙苑建设一个卤制品自动化加工工厂,工厂建成后总产值预计在1.5个亿,还将吸纳当地更多移民群众在工厂就业。

楚雄荣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欧涛表示,由于该项目是招商引资项目,土地属于移民部门,企业将租金等费用拨付给移民合作社,还有移民群众在工厂里就业的工资也直接拨付给移民群众手中。欧涛预计,项目开工之后,大概每年给本地的移民协会以及本地移民大概创收在200到240万之间。

同时,楚雄市投资1100万元建成了吕合镇集镇移民新村,解决了吕合镇小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心剂”。在分析吕合镇干田村有种植梨的历史背景,近两年来,通过修改完善《干田村优质梨产业发展规划》,全村在合作社的支持下抱团发展种植红梨产业,过去村里都是土路,红梨运输很困难,果子经常是烂在地里,市移民部门投入资金,为村里修好了致富路,解决了制约当地红梨产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2023年底全村共有梨园10300亩,种梨户达480户,全村梨产量达3100吨,移民群众户均收入达9.6万元以上。

楚雄市吕合镇干田村村委会主任起和坤介绍,市搬迁安置办给予该村2000多万的投入,建设了道路的硬化,果农的科技培训还有冷库的建设,深加工生产上的建设,今年优质梨产量预计达到4000万吨左右,移民群众收入能够增加2000元。


而楚雄市彝海街道栗子园社区是纯移民安置社区,近年来,社区以其卓越的创业就业服务,荣获“云南省级创业社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等多项荣誉,成为全省创业就业示范社区的典范。社区通过精准服务,搭起创业就业“暖心桥”。以创业就业需求为导向,先后举办创业就业计算机、家政、汽车修理、物业管理、彝绣、养老护理等技能培训45期4900多人次。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创业人员创新能力,提高就业人员市场竞争能力。社区还建立了手工合作社,通过与多方单位合作,将高原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生产引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拣辣椒、拣菌子、敲核桃等工作岗位,充分带动社区300余名中老年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累计增收260余万元。成立彝绣车间,带动60余名绣娘就地就近就业,人均收入达2万元。 同时,社区还鼓励居民积极创业,支持创业团队入驻社区,成功培育了餐饮、运输、装饰装潢、汽车维修、美容美发、新业态等领域的企业60户,带动200多人就业。社区居民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入住时的3264元增加到现在的17830元。

今年,楚雄市积极响应后期扶持政策落实,2025年争取到4000多万元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实施好青山嘴水库安置区栗子园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项目和吕合集镇美丽移民新村“千万工程”示范村补短板项目,提升人居环境。同时,抓好西门古城和楚雄市彝绣展示交易中心资产购置产业发展项目及栗子园移民创业就业项目招商工作,拓宽移民就业渠道,壮大移民合作社集体经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移民技能水平。力争全年完成向上争资不低于6780多万元,用于后期扶持直补、水库移民技能培训、西门古城商铺购买、栗子园社区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项目以及楚雄市彝绣展示交易中心建设。

楚雄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副主任罗从有表示,今年楚雄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将继续积极争取大中型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购买优质资产,开展招商引资,盘活移民资产,扩大移民就业,增加移民合作社集体经济收入。

记者手记: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正以"绣花"般的精细治理,书写着水库移民安居乐业的新篇章。作为拥有18座大中型水库1.12万的"移民大市",楚雄市通过产业赋能、就业创新、民生改善三重路径,让移民群众不仅"搬得出",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稳得住、能致富"。

产业振兴:激活"造血"动能。 2024年初成立的楚雄市移民产业发展合作社,成为撬动移民经济的"支点"。在合作社统筹下,3名移民牵头成立了商业管理、物业管理、农业科技三家公司,运营商业资产、管理安置小区、承租136亩冬桃基地,半年实现收益15万元,带动就业近150人。更引人注目的是,招商引资项目——重庆荣旭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卤制品自动化工厂,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每年可为移民合作社及群众创收200万至240万元。企业租金与移民工资直接拨付,形成"企业+合作社+移民"的共赢模式。 在吕合镇干田村,红梨产业的蜕变堪称典范。过去因道路泥泞,3100吨红梨曾烂在地里;如今,市移民部门投入2000多万元硬化道路、建设冷库,推动全村1.03万亩梨园规模化发展。2023年,种梨户户均收入突破9.6万元,今年产量预计增至4000吨,人均增收2000元。村委会主任起和坤感叹:"致富路通了,红梨产业真正成了‘摇钱树’。"

民生为本:织密幸福保障网。 走进栗子园社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的招牌格外醒目。这里通过45期技能培训覆盖4900人次,培育出彝绣车间、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点等就业载体,带动300余名中老年人"家门口"增收260万元,60名绣娘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更令人瞩目的是,社区居民人均收入从搬迁时的3264元跃升至1.78万元,60家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吕合镇集镇移民新村,1100万元的投入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让移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楚雄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副主任罗从有表示:"我们不仅要让移民住得好,更要让他们过得好。"

未来展望:绘就振兴新图景。2025年,楚雄市将再投4000多万元,推进栗子园美丽家园、吕合集镇"千万工程"示范村等项目,同时布局西门古城、彝绣展示交易中心等资产购置项目,计划全年争资超6780万元。楚雄市的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实践印证:移民安置不是终点,而是美好生活的起点。当产业之花在安置区绽放,当技能培训搭建起就业桥梁,当民生工程温暖民心,"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愿景,正在这片红土高原上化为生动现实。


【责任编辑:李文闻】

昆明市搬迁安置系统干部能力素质培训班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全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昆明市“六个春城”建设要求,学习借鉴国内重大水利工程移民工作经验,切实提升全市搬迁安置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依法行政能力和业务本领,昆明市搬迁安置办公室于2025年10月19日至25日期间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武汉大学,组织举办了2

楚雄武定与昆明禄劝开展跨界联合巡河 共筑流域生态安全防线

为切实守护一河清水,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建立高效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水务局与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水务局联合开展了跨界河流巡河行动。此次行动聚焦水质协同监测、联合执法检查及生态修复研讨,旨在凝聚共治合力,保障流域水质安全与生态健康,标志着两地跨界河流治理合作进入新阶段。

禄劝县水务局重阳敬老 离退职工欢聚叙情暖金秋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水务局于2025年10月29日精心组织了一场温馨而富有意义的离退职工座谈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向为水务事业奉献青春和智慧的老同志们表达深切关怀与崇高敬意。

瑞丽市瓦兴移民村举办重阳文明实践活动 多民族共融绘就边疆和谐新画卷​

金秋十月,重阳情浓。10月29日,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户育乡瓦兴移民村热闹非凡,2025年瑞丽市“我们的节日·重阳——金秋重阳传温情 移民团结展新风”文明实践活动在瓦兴移民村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重阳节为契机,邀请勐卯街道、姐相镇、瑞丽农场等地的汉族、景颇族、德昂族、傣族等多民族老人共聚一堂,通过健康服务、文化展演、政策宣讲等环节,展

【决胜“十四五”】云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报道之二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发展目标,创新后期扶持“123456”工作思路,通过精准投入扶持资金,大力实施产业培育、新村建设与就业帮扶,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显著增长。特别是“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品牌的成功打造,使一批批移民村寨蝶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家园,多次获评省级乃至国家级文明

双善村:蒸水河畔的乡土交响

每一处景致都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每一份收获都延续着乡土生活的温度,是当代中国乡村最真实、最鲜活的写照。在湖南省邵东市灵官殿镇的版图上,双善村像一块被时光浸润的璞玉,静卧在湘中丘陵的怀抱里。这片由原善田村、小岭山村合并而成的土地,因蒸水河支

​​从“安居”到“乐业”:云南芒岗村丰收节见证移民安置区的幸福蜕变

秋分时节,云岭大地稻浪翻滚。29日,瑞丽市芒岗移民村第五届“稻花鱼丰收节”暨“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在芒岗移民新村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不仅是农耕文化与中秋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更是云南在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省搬迁安置办公室“123456”后期扶持工作思路的引领下,扎实推进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现移民群

在乡村振兴路上“鱼”跃前行--芒岗移民村将举办第五届“稻花鱼丰收节”暨“我们的节日·中秋”庆祝活动

9月29日,云南省瑞丽市勐秀乡芒岗移民村将开展以“国盛月圆移民乐·业兴鱼肥稻花香”为主题的第五届“稻花鱼丰收节”暨“我们的节日·中秋”庆祝活动。为群众带来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展现芒岗移民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丰硕成果。

云南德宏: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全州移民村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探索出“整村运营+农文旅融合”的特色路径,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云南蝴蝶苗寨:绿意与人文交织的“滇版生态民俗秘境”

藏于云南省绥江县群山褶皱间的蝴蝶苗寨,似一颗被绿意包裹的明珠 —— 这里既是森林覆盖率达 92%、夏季均温 25℃的天然避暑氧吧,也是浸润着苗族千年文脉的 “滇版小瑞士”。以 “蝴蝶妈妈” 传说为魂,蝴蝶大门舒展翅翼,苗族文化广场跳动着竹竿舞的节拍,拦门酒的醇香与篝火晚会的暖意交织,让每一位踏入这片土地的人,都能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邂逅一场关于生态之美与民俗

云南临沧:凤庆县乡村美食节背后的移民新村幸福新图景

作为小湾电站库区移民安置的主战场,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不仅在“搬得出”上做实工作,更在“稳得住、能致富”上下足功夫。通过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精准落地,以激发移民内生动力为核心,因地制宜推动安置点多元化发展,助力移民群众拓宽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兴旺、就业稳定、庭院美丽、生活幸福的崭新图景。

旅居云南:陇川泊心湾移民新村蝶变旅游胜地 书写“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新篇章

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组织多家新闻媒体走进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新闻纪实的深度笔触,全景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移民新村的生动实践,见证新时代移民家园在锦绣云岭间铺就的‘旅居云南’共富之路。今天,请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走进陇川县勐约乡营盘移民新村泊心湾旅游度假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