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云南省“两会”提出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的发展方向以来,昆明市积极响应,紧密结合云南省大中型水电水利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际,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与实践,推动库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康庄大道。近日,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联合人民网云南频道、中国经济新闻联播、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政协报等主流媒体以壮大“三大经济”推动库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采访团一行走进云南省昆明市。

中经联播4月7日北京讯 ( 王东琴 申从亮 颜峯)作为省会城市,昆明市依托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将移民安置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近年来,共建设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40件,其中水利工程29件,水电工程11件。全市现有移民人口63547人,分布在16个县(市)区127个乡镇、811个村委会,其中200人以上集中移民安置点68个;“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后期扶持项目资金5.3亿余元,实施106个后扶项目,打造12个省级示范项目,惠及群众216446人次,移民人口75820人次。
资源经济赋能。东川区临港社区是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时搬迁的移民新村,昆明市紧紧围绕“高峡出平湖”旅游资源亮点,高起点谋划东川港建设和滨湖小镇,为移民发展第一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有效提升移民扶持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移民增收和壮大村组集体经济的目标。
禄劝县乌东德移民新村是乌东德电站建设时搬迁到乌东德镇的集中安置点,该安置点充分挖掘“十八位船工精神”红色资源与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全力打造“红色旅游+民族文化”的文旅融合模式;同时利用该村集体土地,实施柠檬·蛋鸡绿色循环农业产业集群项目,不仅有效提高了移民群众的收入,还为禄劝县养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围绕滇池旅游黄金海岸线布局,晋宁区建设多肉产业基地,促进该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公司+政府+合作社+移民”的模式,助推晋宁区“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就业,移民还直接参与项目收益分红。依托滇池环线黄金旅游资源,晋宁区开发牛恋村农文旅产业融合项目,促进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目前,该项目还未正式启动运营,各咖啡厅、民宿便火爆异常,前来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

园区经济加持。联合位居全国第二的寻甸国际肉牛交易中心共同打造集中交易、屠宰、分解、包装、线上线下销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后期扶持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促进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有力推动寻甸县“一县一业”示范项目高质量发展。
安宁市水库移民新村旁,一个个大棚里种满了玫瑰、月季等,移民群众在大棚里修枝剪叶,包装车间里,工人们在剪切花枝,包装后准备运往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花卉交易中心--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进行线上线下交易;玫瑰产业园区的土地上栽满了鲜花,形成一条从观赏玫瑰和食用玫瑰双向驱动的科技型产业链;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大棚租赁等形式,引众多企业入驻,为安宁市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晋宁区在市搬迁安置办公室的指导和支持下,建成全省最大的荷兰豆交易市场,年交易量突破10万吨,交易额超10亿元,辐射云、贵、川三省。宜良县整合农副产品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资源,筹划建设坚果交易中心,有力地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石林县依托著名的石林风景名胜区区位优势,将天生桥村打造成宜居宜游的美丽家园移民新村。
盘龙松华坝安置区、滇中新区云龙水库安置区紧抓长水机场经济圈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城市移民安置模式,实施固定资产购置项目并租赁给盘龙区政务服务中心有偿使用;滇中新区云龙水库安置区购置固定资产,租赁给第三方公司装修成酒店进行运营,使“资产变资金”,移民享受租金分红。
口岸经济驱动。呈贡区紧抓产业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基地宝珠梨文化遗产,建设宝珠梨特色农文旅融合产业,紧抓呈贡大学城区域优势,在产业基地内打造“科普驿站”,通过研学教育等形式发展科普教育、乡村特色旅游等产业。宜良县则紧抓园区资源,积极筹建西南最大的坚果交易中心,同时延链至磨憨口岸。
昆明市搬迁安置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昆明市将持续深化“三大经济”动能,推进移民安置区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让更多的移民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共同富裕的振兴目标,让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