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 (王东琴 评论员申从亮)在滇缅边境的瑞丽市,一幅以文化为底色、以精神为内核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2023年至2025年间,瑞丽市搬迁安置办公室以红光、芒岗等移民村为阵地,通过十余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深挖移民文化根脉,弘扬18位移民先锋的奋斗精神,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凝聚人心、以精神激发内生动力的发展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为边疆移民村的振兴注入活力,更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文筑基: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小书屋承载大梦想
瑞丽市以“道德小屋”积分制为抓手,将抽象的文明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为准则。芒岗村通过“1+2+N”基层治理模式,将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团结互助等价值观融入积分体系,用洗衣液、食用油等“小礼品”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大热情”。村民李冬梅从“积分模范户”到主动投身村务的转变,正是“以德治村”成效的缩影。
而红光书屋的建成,则标志着瑞丽“文化润边”工程迈入新阶段。这座由多方共建的“精神粮仓”,不仅是5000册书籍的载体,更是边疆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融合的纽带。从傣汉双语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到《热带水果种植技术手册》,从“幻藻映象”艺术展到跨境文化沙龙,书屋以“农家书屋+”模式打破文化资源边界,让移民群众在书香中提升技能、涵养文明、增强自信。正如傣族老人波岩亮在签名墙写下的“书香传万代”,文化的力量正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俗为媒:传统节庆激活共同体意识,民族艺术架起连心桥
在瑞丽的移民村,传统节庆不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更成为凝聚发展共识的纽带。凤凰谷百家宴上,百余道菜肴汇聚成“人间烟火万般好”的和谐图景;芒岗村元宵灯会中,猜灯谜、包汤圆、篝火歌舞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而持续八天的“稻花鱼丰收节”,更将移民搬迁60周年的奋斗史融入泥潭挑担、浑水摸鱼等民俗活动,让游客与村民共同感受“稻花鱼跃乡村美”的丰收喜悦。
这些活动巧妙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移民文化创新结合:景颇族的《舂米舞》、傣族的双人舞、德昂族的古歌谣,在舞台上交织成多元一体的文化交响;《致富合伙人》小品、《乔“迁”之喜》快板,则用艺术语言讲述移民群众奋斗致富的鲜活故事。文化巡演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精神洗礼,让“和谐库区·幸福移民”的愿景化为可感可触的现实。
艺赋能:书画琴韵浸润乡风,文旅融合点亮未来
瑞丽市深谙“艺术唤醒乡村”之道。红光村移民文化书画展上,书画名家以笔墨定格移民新村的蝶变,手绘团扇、现场赠粽等活动让高雅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凤栖阁古琴社则通过“韵传千载 琴意长存”雅集,将颂钵疗愈、茶道书画与古琴文化融合,为乡村旅游注入诗意气质。这些艺术实践不仅提升了乡村文化品位,更催生了“彰文兴旅”的新业态——古琴社负责人姜红萍选择落户红光村,正是看中其“传统村落”定位与文旅融合潜力。
艺术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移民村从“生态宜居”向“文化兴旅”升级:红光村的荷花观赏区、芒岗村的稻花鱼基地、星空露营基地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周末经济”增长点;而“省级绿美乡村”“州级文明村镇”等荣誉,则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先锋引领:十八位移民精神的时代回响
在这些成就背后,是18位移民先锋精神的薪火相传。从1964年保山移民垦荒造田,到今日红光、芒岗的村支书带领群众发展旅游;从老知青捐赠边疆文化图书,到上海专家千里捐资建书屋,一代代开拓者以“开荒种地、掘土为池”的坚韧,诠释了“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移民精神。正如村长熊汶都所言:“红光村的今天,是每位村民团结奋斗的结果。”这种内生动力,正是瑞丽移民文化历久弥新的密码。
瑞丽市的实践揭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物质扶持可解一时之困,唯有文化滋养方能激发持久动能。通过文明培育、风俗传承、艺术浸润三维发力,瑞丽让移民群众从“被动受益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让“等靠要”思维转化为“我要振兴”的自觉。当道德积分兑换的不只是物品更是荣誉,当古琴雅集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文脉,当稻花鱼节庆彰显的不只是丰收更是自信,一幅以文化铸魂、以精神聚力的乡村振兴图景已然清晰可见。这或许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重要论述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