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27日昆明讯(王东琴 颜峰 通讯员 高卓鹏)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乌东德镇,一片绵延420亩的公益林正书写着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奇迹。随着乌东德水电站坝区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项目的落地,曾经的荒山秃岭化作“绿水青山”,更成为百姓增收的“绿色银行”。这一总投资3000万元的生态工程,不仅筑起了守护长江流域的绿色屏障,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产业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金沙江下游的乌东德镇,曾因山地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成为威胁下游梯级电站安全的“生态脆弱带”。自2023年9月公益林项目启动以来,通过“水肥一体”农业新技术,管道与喷灌系统将养分精准输送至每一寸土地,让干热河谷的贫瘠土壤焕发新生。如今,420亩公益林不仅将植被覆盖率提升至90%,更有效减缓冲沟泥石流风险,为乌东德水电站库区构建起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铠甲”。
“过去雨季一来,山体滑坡频发,现在公益林的根系像毛细血管一样锁住了泥土。”长江岩土工程公司项目经理尤仕介指着监测数据介绍,项目实施后,区域水土流失量下降65%,库区运行寿命预计延长10年以上。这片绿色屏障每年可固碳8000吨,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注入“绿色动能”。

公益林的枝叶不仅涵养生态,更为村民托起“钱袋子”。项目创新采用“种植+管护”一体化用工模式,为当地村民提供育苗、养护、病虫害防治等岗位200余个,护林员李老倌感慨:“每月有工资收入,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全家生活彻底变了样。”据统计,项目直接带动周边6个村寨2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产业转型。依托公益林的生态基底,乌东德镇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推出金瑞二社区至角平渡码头的红色旅游专线,老船工酒店、游客接待中心等文旅项目加速落地。“去年游客突破3万人次,农家乐收入翻了三倍!”村支书李军指着规划图介绍,通过成立云南老船工移民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村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从“生态伤疤”到“经济绿洲”,乌东德公益林的蝶变印证着“两山理论”的实践伟力。项目创新建立的“碳汇交易+生态补偿”机制,已为村集体争取碳汇收益50万元,为全国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提供可复制经验。随着红门渡码头游船启航、老船工酒店开门迎客,一个集生态康养、红色研学、林果采摘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正加速成型。
“以前开荒种地越种越穷,现在护林搞旅游越干越富。”金瑞社区村民张翠兰的转变,折射出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如今,乌东德镇森林覆盖率从32%提升至68%,带动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0%,生动诠释了“护生态就是谋发展”的深层逻辑。
“我们不仅要让荒山绿起来,更要让乡亲富起来。”乌东德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金沙江绿色经济带建设推进,公益林项目将延伸至38公里库区沿线,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乌东德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