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8日瑞丽讯(王东琴 通讯员 张敏)1964年,为支持保山市北庙水库建设,原住居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分别搬迁至云南省瑞丽市的芒岗村与红光村。六十余载春秋已逝,如今这两个移民村已从最初的艰难扎根,蜕变成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乡村振兴旅居典范,演绎着各民族携手奋进的动人篇章。

破旧立新,基础设施焕新颜
初到芒岗村,基础设施极度匮乏,水、电、路“三不通”成为发展的“拦路虎”。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决心,投工投劳,耗时5年修筑起贯穿全村的引水渠,被亲切地称为“红旗渠”,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题,这股清泉也成为芒岗村迈向富足的“生命之水”。推进“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号角吹响后,芒岗村紧抓机遇,借助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同样,红光村在搬迁初期也面临诸多困境。为帮助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将红光村列为移民示范村重点打造。投入3700余万元资金,用于实施危房改造、饮水工程以及旅游设施建设等项目,为移民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转型,多元发展促增收
曾经,芒岗村产业基础薄弱,众多村民无奈外出务工。为谋求出路,村里经反复研讨,决定依托生态与人文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民们纷纷响应,李恩梅出让二十亩林地用于建设“水漾山林”休闲观光营地,组长李光勇无偿献出3.5亩土地……众人一心,先后打造出稻田鱼体验区、柑橘采摘区、亲子活动区等,还引入旅游公司建成露营地。同时,成立瑞丽市百溪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覆盖全村农户,发展柠檬、柑橘、稻花鱼等特色农业。此外,借助清廉云南建设契机,将闲置校舍打造成“农业+文化+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成功申报“云南省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吸引大量游客与学生前来,实现创收20余万元。
红光村人均耕地有限,村民收入主要依赖打工与蔬菜种植。2017年,村组长熊汶都外出考察后深受启发,次年成立瑞丽市首个村民自筹资金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凤凰谷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90%的村民踊跃入股。合作社盘活土地资源,种下1500多棵凤凰木,修建游客服务中心、公厕、停车场等设施。如今,百亩荷花摇曳、千棵凤凰木披红,日均接待游客4000人,成为热门打卡地。为丰富旅游内涵,合作社流转老屋,打造围炉茶苑、古琴社、禅修小院、民宿、农家书屋,开设农家乐,持续推动产业升级。
文化交融,民族团结一家亲
芒岗村与红光村虽民族构成虽然单一,但在长期以相邻的民族相处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亲如一家。红光凤凰谷百家宴,南门村、姐勒村、景喊村(傣族村)、芒弄、帮养(景颇族村)等邻村百姓一起吃百家宴,穿百家衣,联百家心,这句老话在红光移民村口口相传,而百家宴也成了连接周边民族团结的纽带。大家围坐一起,分享美食,分享故事,分享敬老爱老风尚,其乐融融。保山的传统菜与当地的传统菜承载着移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老一辈人的怀念及传承,也成了搭建与邻村民族团结的桥梁。
在芒岗村文化广场上,设有双语公示栏,汉文与傣文、景颇文并列,充分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两村还联合其他邻村居民经常举办民族文化活动,芒岗村的稻花鱼节、中秋晚会,红光村的特色歌舞表演等,吸引各族群众踊跃参与,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治理创新,共建共享新家园
在基层治理方面,两村不断探索创新模式。红光村与姐勒边境派出所建立“党务+警务+村务”联动模式,推行“五联”机制,设立乡村善治工作室,广泛收集民意,及时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依托社区警校,建立“10户联防”机制,组建微信群,开展轮值巡逻,搭建“邻里说事”平台,实现“小事不出户、矛盾不出村”,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芒岗村借清廉云南建设东风,推进清廉村居建设。村民们坚守初心,将闲置小学改造成书院,成功引入瑞丽市图书馆,打造清廉书社与“耕读学院”。此外,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开展垃圾分类,利用生活垃圾制作生态化肥,实现垃圾不出村、就地循环利用,走出一条生态宜居的乡村治理之路。
如今,芒岗村与红光村在省、州、市搬迁安置部门的扶持下,完全远离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景象。移民后代同校读书,用“混合语”嬉笑打闹。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项目滋养着这片土地,民族团结的情谊在岁月中沉淀,助力两个移民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稳步前行,未来必将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