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21日北京讯 (李怀亮 许修德 郑成)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民营经济正迸发强劲活力。4月2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突破5700万户大关,占据企业总量的92.3%;一季度新设民营企业达197.9万户,同比增速7.1%,创近三年新高。这组亮眼数据背后,释放出中国经济复苏的三大积极信号。
信号一:市场主体"扩量提质"双突破
尽管全球经济复苏步履蹒跚,但中国民营经济逆势上扬的韧性令人瞩目。一季度新设民企增速较近三年平均增速高出2.1个百分点,日均诞生2.2万户"市场新兵"。值得注意的是,这批新生力量呈现出"科技含量"与"民生属性"并重的特点——科技服务业新设企业同比增长18%,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民生领域新设企业占比达37%。
信号二:区域发展"雁阵效应"凸显
地域格局呈现新变化: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重镇继续保持领跑态势,而中西部地区增速更为抢眼。数据显示,河南、四川等新设民企数量同比分别增长15.2%、13.8%,反映出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深化。武汉大学教授余振指出:"这既得益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也彰显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成效。"
信号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动能
从去年底的"提振民企信心28条",到今年初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政策组合拳效应逐步显现。税务部门数据显示,一季度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户数同比增加42%;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地区,企业开办时间已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杨红灿表示:"营商环境优化正在转化为企业'敢闯敢投'的实打实行动。"
值得关注的是,民营经济"量质齐升"正在重塑经济结构。数据显示,一季度新设民企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12.3%,较去年提升3.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设企业同比增长21%。经济学家李迅雷分析认为:"这显示资本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领域集聚,预示产业升级将驶入快车道。"
站在5700万户的历史新起点,中国民营经济正成为稳增长、促创新的"超级引擎"。随着"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和《民营企业促进法》立法进程加速,市场普遍预期:今年民企发展有望迎来"量质双升"的黄金窗口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