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

121家企业创新情况调查:“人才瓶颈”让人头疼

近日,本报记者对四川省成都市和绵阳市、河南省郑州市和洛阳市、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的121家企业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不少企业反映,创新中遇到“人才瓶颈”,在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人才和人才流动等方面,鼓励创新的人才政策落实还不是很到位,导致人才请不来、留不住,企业创新借不上人才的力。

人才难引

户口、子女上学、出入境管理等难题,都是限制人才流动的“拦路虎”

■制造业企业高层次“蓝领”的缺口很大,但是根据城市现行规定,他们往往很难落户

“高校去了不少,招聘会也没少开,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杭州力太科技是一家工业物联网企业,市场总监吴赞说,高校里的专业对不上企业的需求,企业要花不少时间来培养人才,甚至还要承担自己培养的人才流失的风险。

“创新需要一个健全的人才体系,要会动脑,更要会动手。”宁波永新光学董事长毛磊说,他们企业的技师、工程师缺口在70%以上。在精密光学加工、玻璃研磨等关键环节,必须靠手工。一些工艺上的创新,技师发挥的作用更大,但目前国内职业教育很难解企业创新之渴。

一方面是人才难觅,另一方面是有了人才引进不易。除了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户口、编制、档案、子女上学、出入境管理等“后勤保障”问题,都是限制人才流动的“拦路虎”。

中西部地区的很多企业都表示,一流人才投奔一线城市,二流人才去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成了人才“洼地”。

“我们算文创产业,在郑州,月薪1万元算是高的,但在北京,1万元就是起步的薪水,高薪比比皆是。”河南华冠文化负责人梁兴深有感触:“收入低、人才引不进来,我们就只好琢磨着搬到一线城市去,这样一来,公司的成本将增加不少。”

洛阳瑞泽石化副总经理王志中说,“一般人才问题好解决,顶尖人才奇缺。以我们正在开发的某项技术为例,有位海归博士有这方面的技术,可让能耗降低30%、投资成本降低60%,对企业来讲完全是颠覆性的。但以洛阳的条件,很难吸引这位博士过来,只能以合作开发的形式来推进项目。由于专家来的次数有限,项目的进展也比较缓慢。”

“落户难”则让地处大城市的企业觉得“有心无力”。“制造业企业高层次‘蓝领’的缺口很大,但是根据城市现行的落户条件,往往解决不了他们的户口问题。不能安家落户人家就不愿意来。”一位东部制造业企业负责人无奈表示。

编制是人才流动的一道屏障。中电科海洋电子总经理连雪海说,缺少体制内外身份自如转换的“旋转门”,让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心里总是“犯嘀咕”,这限制了他们参与企业创新。他建议设置“过渡期”和“缓冲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去。对于在原单位取得的职务发明和专利,要有相关的制度设计,避免产生知识产权纠纷。

“我的工作签证期限只有一年,年年都要重新办理,耽误了不少搞研发的时间”……调查中,时不时能听到,由于在开办银行卡、买房、出入境、子女就学等方面受到一些限制,不少“海归”人才缺少归属感,也导致创新的热情不太高。

人才难留

研发人员税负过重,企业“压力山大”

■有企业高级研发人员月薪达6万元,但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实际到手才3万多元

引来了人才,不见得就能留住人才。“人才现在是企业创新中的最大瓶颈”,洛阳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人说,“洛阳本身就不如大城市吸引人才,国企的工资待遇又受制约,既受工资总额的限制,还要考虑工资结构平衡的问题。我们企业骨干一级带头人补贴才6000元,而奖金待遇给技术骨干提高了,其他人就得降。”

这家新能源企业下属的技术研究院院长年前刚辞职,对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损失。企业负责人说,新进入能源行业的企业往往有资本助力,给个2倍、3倍的薪酬,就把技术骨干挖走了,不少民企还给高端人才开出了股权激励的条件,但是到了国有企事业单位这里却很难实现。“相比民企,我们确实很被动。”

“我们是国有控股企业,人才问题特别突出,新人难进,‘老人’难留。走的人有的为了待遇,有的为了孩子。我们搞的是系统工程,一个型号要上百人才能做完,人才流失的影响很大。”洛阳凯迈测控副总工程师张从霞深有同感。

其实,民营企业人才“失血”一样严重。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志明告诉记者,“同行来挖人,企业几乎没有办法阻止,只能吃‘哑巴亏’。工资稍微高一些,掌握了技术的工人可能就会‘跳槽’。现在一些制造业企业一般技师的流动率都在10%以上,企业承受了很大压力。”

调查中,许多企业强调,目前吸引和激励人才主要还是依靠提高工资待遇,但现有的一些税收制度安排往往不利于企业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研发人员税负过重,企业‘压力山大’,拿什么激励人才创新?”

“目前国家鼓励创新的税收优惠主要还是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而影响高级研发人员收入的重要因素是个人所得税。”杭州一家云计算企业的首席运营官说,他们的团队成员不少是从美国硅谷回国的资深工程师。其中高级研发人员的月薪达6万元,但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实际到手的才3万多元。这种情况在“轻资产、重人才”的IT行业比较普遍。

人才难“升”

人才评价标准没有考虑企业实际需求,有的规定甚至直接把企业研发人员关在门外

■一位曾在国外留学、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回国后只评上了助理研究员

对企业中的创新人才来说,薪酬固然重要,但个人的上升渠道和发展空间也影响着创新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调查中记者发现,职称是反映企业人才境遇的一个典型缩影。

一些受访企业表示,职称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对企业搞创新也十分重要。评定高新技术企业、申请项目、申报资质时,都会要求企业有多少高级工程师。研发人员职称情况是企业申请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必要条件。

“比如我们要申报河南省的重大专项,就要求有正高或副高职称的人参与,有些项目还对参与的人数有要求,这是一个基本的条件。”洛阳一家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部长说。

许多企业反映,现有的人才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制定的,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企业的研发人员很不公平,有的规定甚至直接把他们关在了门外。“职称是一张‘通行证’,没有它有些‘游戏’就参与不了。而目前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职称评定体系,也缺少相对固定的申报渠道。”四川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总监表示。

河南一家生物公司拥有150多名硕士、10多名博士,但都面临职称评定的问题。“我们的研发骨干评职称时很吃亏”,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从美国引进一位领军人才李博士,在知名大学和跨国公司都工作过,回国后担任企业研究所所长。在大学里,李博士发表过多篇SCI(科学引文索引)的文章,但到了企业,我们只需要他的科研成果对产业发展作出贡献,需要的是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效益。因此他只在地市评上了助理研究员,这和他本人的能力、水平和学术地位是不相符的。”

调查中还发现,目前的职称评定还是沿用一些“老办法”,只看学历出身,不看实际贡献。对来自生产和创新一线的人才重视不够。

从事网络安全领域的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人员中不少是自学成才的网络安全专家,过去的职业不尽相同,有的曾是妇产科医生,有的当过汽车修理工。因为不符合人才评价的学历要求,他们评职称的难度很大。“虽然收入不低,但依然缺乏职业荣誉感。”安恒信息副总裁冯旭杭说。

不少企业认为,目前以职称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体系过于单一,需要针对不同类别人才设立不同维度的指标。企业研发人才的评价标准和高校、科研院所应该是不同的,应更侧重于成果转化和应用。既然人才千差万别,人才政策也就不能“一刀切”。(本报记者谷业凯、余建斌、赵永新、冯华、蒋建科、喻思娈、刘诗瑶)


【责任编辑:孙晓曼】

武合高铁关键节点突破:滠水河转体桥精准合龙,刷新桥梁工程精度纪录

今天凌晨,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滠水河上,一座总重6000吨的“T”字型转体桥在液压驱动下缓缓转动。在历经110分钟逆时针旋转83度后,这座长112米、宽12.6米的钢铁巨构精准抵达设计桥位,成功跨越京广高铁与沪蓉铁路下行线,这标志着新建武汉至合肥高速铁路长江新区至武汉天河段建设取得关键突破。

鞍钢为中国地下矿山深部开采提供“新方案

记者从鞍钢基石公司获悉,在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第五届安全科学技术奖评选活动中,该公司的“深部采动软岩巷道非对称大变形机理与爆破卸压调控技术”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技术的成功研发与应用为提高我国地下矿山深部巷道建设、开采作业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鞍钢方案”。 据介绍,随着矿产资源开发不断向大地深部挺进,高地压环境引发的软岩巷道剧烈、非对称变形已成为制约矿

2GWh储能产线成功试车,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推动全链条解决方案落地

6月18日,由联合体共同打造的先进储能系统生产基地,成功完成2GWh储能集成系统产线带料试车。该基地位于保定国家高新区,预计将在6月底正式投产。保定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宇,保定市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财政局长朱宏业,河北科力远混合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思,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华北事业部副总经理韩云帆等出席活动,并观摩试车过程。

鞍山钢铁电气设备华佗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经过200多名点检员分批次培训与实战检验,该系统以“上线即好用”的优异表现成为鞍山钢铁设备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的标志性成果。   在钢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设备管理的效率与精准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能与成本控制。传统的设备监测平台功能单一,只能实

鞍钢西鞍山铁矿项目科技解锁“安全与效率”

经过试运行,鞍钢西鞍山铁矿项目辅助斜坡道负340巷道开挖工程成功应用“精密定向岩层取芯开挖工艺”,有效解决了传统爆破开挖方式对TBM(全断面开拓系统掘进机)掘进出渣的干扰问题,保障掘进安全。 在矿山开拓系统建设中,安全与效率是两大核心要素。传统爆破开挖方式虽然效率较高,但在破碎岩石的同时会释放强大能量,带来飞石、震动等安全隐患。作为高精度、高价值的掘进设备

中国航空工业“吉祥鸟”AC313:蓝天壮志十五载 云端筑梦写辉煌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千米之下,机遇无限。202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低空经济”再度成为高频词。今年3月18日,是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13吨级大型国产民用直升机“吉祥鸟”AC313首飞15周年。作为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适航标准自主研制

鞍钢股份中标全球大型氨燃料动力船舶领域首个最大订单

氨燃料是一种清洁、低碳的燃料,随着全球对航运业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以氨燃料作为动力的船舶订单逐渐增多,带动了船用液氨燃料罐的订单增长,液氨燃料罐用低温钢成为各钢企竞相研发的新方向。2024年年初,中厚板事业部了解到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

山东民营企业“三新”驱动抢滩国际市场

面对全球市场新机遇,山东民营企业以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为突破口,加速布局海外,订单量与出口额双双攀升,展现出强劲的“出海加速度”。 创新技术赋能,抢滩国际市场. 在山东淄博临淄区的英科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生产线正全速运转,赶制一批发往美国的画框订单。作为资源循环再生领域的领军企业,英科再生通过自主研发的塑料减

在零下268.8摄氏度服役的钢材 - 张宣科技研发生产超低温高强韧不锈钢材料侧记

低温钢是超低温高强韧不锈钢材料,可在4.2K温区(零下268.8摄氏度)下服役,应用于国家大型低温工程,如未来星际高速飞船薄壁金属贮箱、磁约束核聚变、氢能源等领域,属于国际前沿的特殊材料。在高端与前沿材料领域的星辰大海中,诸多关键技术亟待探索与攻克,而这正是大型国有企业践行使命与担当的方向和任务。河钢集团张宣科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打造京津冀协

增长11.25% 鞍钢出口实现“开门红”

开年以来,在钢材需求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形势下,鞍钢国贸公司科学谋划、精准施策,首月钢铁产品出口实现“开门红”,鞍、本、攀三地钢铁产品出口装船量同比增长11.25%。 据介绍,鞍钢国贸公司突出鞍、本、攀三地特色优势,强化整合协同,保持钢铁产品出口良好态势。鞍本出口团队共同研究制定营销方案,克服一体化系统运行磨合期等不利因素,统一接单、统一配置资源,实现优

景德镇“吉祥鸟”2025第一飞 助力低空经济腾飞

新年伊始,“吉祥”腾飞。1月1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通用机场,一架由中航工业研制生产的“吉祥鸟” AC311直升机带着空中警务巡逻的新使命腾空而起、扶摇直上,拉开了2025年国产民用直升机助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序章。此次飞行,不仅是2025年景德镇市低空经济的第一飞,更是江西省通航发展的第一飞以及中航工业民用直升机的第一飞。执行本次

逾400万!石煤机公司重奖科技功臣

2024年,石煤机公司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全年完成科技投入近八千万元,保持了高水平科技投研发入强度。技术研发团队坚持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与紧密贴近市场需求相结合,全年完成新产品设计45项,样机试制38项,产品改进22项;获得专利授权和新申请专利共29项,一项发明专利入选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

石煤机公司专利项目入围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

“一种自驱动大坡度轨道运输机车”发明专利成功入围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项目,为稳固石煤机高端辅运装备的行业领先地位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石煤机公司始终将知识产权保护置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秉持着严谨、专业的态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

鞍山钢铁多家单位上榜第一批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备案名单

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辽宁省认定机构2024年认定报备的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备案公示名单,鞍钢股份、朝阳钢铁、电气公司、钢绳公司、化学科技等5家单位成功通过公示并取得证书。另外,莆田冷轧、耐火公司、冶金炉材、铸钢公司、自动化公司等5家单位获高新资质复审公示。这不仅标志着鞍山钢铁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彰显了其在推动行业转型升

喜讯!石煤机公司签订6650万元钻机出口大单

中经联播讯(通讯员宋国平 刘 敏)近日,石煤机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地矿部门签订大批量拖车钻机出口合同,合同金额达6650万元。该出口订单的签订标志着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品牌认可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再次彰显了公司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综合实力。本批拖车钻机将在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主导的重大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持续加大铀矿等矿产资源开采力度。前期国内大型企业携带公司拖车钻机和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