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概况
兴安盟(“兴安”系满语,汉语为“丘陵”之意)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东北、东南分别与黑龙江、吉林两省毗邻;南部、西部、北部分别与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相连;西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6公里。设有中国阿尔山—蒙古松贝尔国际季节性开放口岸。总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9%,其中蒙古族人口占44%,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地区。1980年兴安盟恢复盟建制,现辖两市(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三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一县(突泉县),其中,阿尔山市和科右前旗为边境旗市,乌兰浩特市为盟委行署所在地。
兴安盟是革命老区。1947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就诞生在这里,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实践地。拥有“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民族解放纪念馆”等一批革命旧址。
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200多条,水库25座,总库容1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50亿立方米,居自治区第二位,是东北地区的“水龙头”,具备水煤组合、发展新型煤化工和新型能源的独特优势。
生态地位重要。位于嫩江、松花江流域和科尔沁沙地源头,是大兴安岭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利用草原面积3900万亩、森林面积2400万亩、可利用荒漠化土地面积2000万亩,生态服务价值、碳汇功能潜力巨大,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服务区。
原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总面积1000多万亩。特别是阿尔山地区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于一身,拥有温泉、湿地、火山、冰雪、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是典型的生态文明体验区。
农牧业发展条件较好。年均降水量400—450毫米,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是世界公认的“玉米黄金种植带”和“最佳养牛带”。耕地面积1200万亩,粮食总产量577.62万吨,牲畜存栏837万头只。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周边400公里范围内有一盟两市三省一国,靠近东北市场,位于黑吉辽三省区的扇形中心,是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连接俄蒙的重要经济通道。目前虽然已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但通道基础设施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提升。
跨区域配置资源便利。地处大兴安岭成矿带核心区,以有色金属资源为主,地下蕴藏铅、锌、铜、镁、铁等资源;在经济运输半径内,由周边的蒙古国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通辽等地构成一个煤炭资源富集圈。
初步核算,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18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136.82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181.48亿元,增长4.8%。在地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 32.6:29.0:38.4。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5%、29.8%和31.7%。全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419元,比上年增长5.9%。
经济发展
2020年,兴安盟委、行署团结带领全盟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挖掘和释放经济发展潜力,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砥砺奋进、真抓实干,着力推动经济稳健前行,全盟经济呈现稳中有进发展势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18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136.82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181.48亿元,增长4.8%。三次产业比例为32.6:29.0:38.4。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5%、29.8%和31.7%。全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419元,比上年增长5.9%。
年末全盟户籍人口163.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27万人;蒙古族人口71.7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8.79万人。据201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年末全盟常住人口160.79万人,出生率为8.85‰,死亡率为6.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9‰。城镇化率为49.06%,比上年提高0.70个百分点。
年末全盟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12.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0万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不含阿尔山森工集团和铁路职工)10.63万人,减少1.09万人;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4.78万人,减少1.84万人。
全盟城镇新增就业13180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40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
新动能新产业加快培育。全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2.3%。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5%。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75.08千公顷。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77.62万吨,比上年增加74.20万吨,增长14.7%,其中:稻谷产量65.05万吨,增产23.08万吨,增长55.0%;玉米产量452.38万吨,增产40.68万吨,增长9.9%;大豆产量17.66万吨,增产4.46万吨,增长33.8%;薯类产量3.11万吨,增产1.88万吨,增长154.4%。
年末牲畜存栏837.00万头(只、口),比上年末增长16.5%,其中:生猪存栏43.24万口,下降2.7%;牛存栏50.20万头,下降1.4%;羊存栏734.22万只,增长19.4%。全年牲畜出栏857.23万头(只、口),比上年增长5.5%。牲畜出栏率119.3%。全年肉类总产量23.75万吨,比上年增长3.6%;牛奶产量37.85万吨,增长8.7%;禽蛋产量2.87万吨,增长25.8%。全年水产品产量9637吨,比上年下降1.2%。
年末全盟农牧业机械总动力448.2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3%。全盟有大中型拖拉机3.56万台,小型拖拉机12.57万台,农用水泵8.23万台,节水灌溉类机械0.78万套。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57.79千公顷,其中: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89千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0.55万吨,比上年增长3.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608吨,下降44.3%;农村用电量35102万千瓦时,下降6.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9.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6%,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7.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9.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10.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6%,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6.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6.8%。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全盟原煤产量274.43万吨,比上年增长48.9%;卷烟产量25.52万大箱,下降1.8%;液体乳产量8.19万吨,下降3.8%;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1.39万吨,增长64.6%;钢材产量121.01万吨, 增长34.5%;发电量77.86亿千瓦时,增长49.4%,其中:风力发电21.42亿千瓦时,增长41.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7.5%,实现利润总额下降43.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4%。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全盟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41个。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9.0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4.67万平方米,增长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6.7 %。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2.2%;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7.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8.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2%。全年房地产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30.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2%;房屋销售面积80.43万平方米,下降14.4%;房屋销售额31.20亿元,增长1.5%。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0%。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6.22亿元,增长5.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5.44亿元,增长9.5%。分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额27.04亿元,增长11.7%;商品零售额234.62亿元,增长5.4%。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7%,其中:进口总额0.38亿元,增长169.2%;出口总额1.01亿元,增长117.7%。全年共引进国外资金1537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2%。
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4422万吨,比上年增长8.5%;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894726万吨公里,增长8.1%。全年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247万人,比上年下降32.3%;完成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50836万人公里,下降31.5%。年末全盟公路通车里程13271公里,比上年末增长0.9%,其中:等级公路里程13167公里。年末全盟汽车保有量26.3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8.9%,其中:个人汽车保有量24.67万辆,增长9.4%,在个人汽车保有量中载客车保有量21.99万辆,增长9.9%。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3.33亿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26亿元,增长20.0%,在邮政业中快递业务收入0.85亿元,增长30.6%;电信业务收入11.07亿元,下降4.6%。年末本地电话用户6.95万户,比上年末下降14.7%,其中:城市电话用户5.90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9.94万户,增长9.1%,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157.42万户,增长20.0%。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5.5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4.9%;移动互联网接入用户158.84万户,增长18.9%。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78.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0%;接待境外游客3086人次,增长21.9%。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8.00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入境旅游收入252.00万美元,增长21.7%。
七、财政、金融
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入地方库税收收入19.41亿元,下降4.9%。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54亿元,下降0.6%。财政民生支出20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教育支出30.48亿元,下降0.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0.47亿元,增长4.7%;农林水事务支出67.17亿元,增长32.5%。
年末全盟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64.8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0%,其中:单位存款余额293.78亿元,增长22.5%;住户存款余额356.97亿元,增长11.5%。年末全盟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19.50亿元,比上年末下降7.0%,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75.35亿元,增长8.4%;短期贷款余额343.10亿元,下降16.1%。
年末全盟有证券经营机构1家;证券公司开户数25140户,比上年末增长2.7%;全年证券交易额41.62亿元,下降18.3%。
截至年末,全盟有开展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29户。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61亿元,增长7.9%;人寿险保费收入18.21亿元,增长23.9%。全年保险业各类赔款与给付支出10.17亿元,比上年下降36.0%,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6.55亿元,赔付率61.7%;人寿险赔付支出3.62亿元,赔付率19.9%。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7元,比上年增长10.4%;全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472元,增长8.1%。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55元,比上年增长7.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41元,增长7.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04%;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2.24平方米。全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4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575元,增长8.8%;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73%;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29.72平方米。
年末全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5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5%,其中:参保职工18.62万人,离退休人员13.9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0.00万人(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合计参保人数),与上年持平,其中:退休人员6.4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0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2.7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3.70万人。
九、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
全盟共有高等教育学校2所;全年招生4178人;年末在校学生12521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4818人;全年毕业学生3714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5所;全年招生3853人;年末在校学生11103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4904人;全年毕业学生3475人。普通高中18所;全年招生7728人;年末在校学生24375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5201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14264人;全年毕业学生8276人。普通初中61所;全年招生15207人;年末在校学生43027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25735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24474人;全年毕业学生11219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3%。小学119所;全年招生14103人;年末在校学生83921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52692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51454人;全年毕业学生15198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0%。特殊教育学校4所,年末在校学生576人。全盟幼儿园在园幼儿39063人。
全年共取得盟级科技成果10项,申请专利号289项,获专利权46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30万元。年内推广盟级实用技术130项,区级重点技术16项。年内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13万人次,培训乡村技术骨干0.6万人次,送科技下乡2613人次,受益群众18万人次。
年末盟旗两级共有图书馆6个,藏书量58.95万册。博物馆13个,群艺馆(文化馆)7个,文物管理站(所)7个。全盟共有专业艺术团体5个,其中:乌兰牧骑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乡镇苏木综合文化站56个;村嘎查草原书屋847家。全盟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自治区级16处,旗县级6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自治区级57项,旗县级20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自治区级57人,旗县级765人。有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全盟文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13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9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5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02人。全年专业艺术团体送文化送戏下乡336场(次)。
年末全盟有旗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9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34%,数字电视用户18.61万户。全年盟级报刊发行量达2.02万份,其中:蒙文版0.38万份。
全年全盟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共获得奖牌81枚,其中:金牌35枚,银牌25枚,铜牌21枚。全盟共举办县级及以上运动会26次,参赛运动员1万余人次,观众15余万人次。
十、卫生和社会服务
年末全盟共有卫生机构177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含疗养院)125个;各类医疗单位实有床位926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1052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4240人,注册护士4148人。全盟有妇幼卫生保健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253人。全盟有专科疾病防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卫生技术人员275人。全盟有卫生院(含疗养院)94个,床位2139张,卫生技术人员1667人。全盟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4个,床位25张,卫生技术人员546人。
年末全盟有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53个。全盟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拥有床位9726张,年末在院人数5857人。全盟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00万人,比上年下降18.5%;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牧民10.71万人,下降15.0%。
十一、资源、能耗
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50.31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2.98千公顷;年末四旁(零星)植树300.00万株,育苗面积2.60千公顷。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46.9%,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49.7%。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吨水泥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7.6%,吨钢综合能耗增长6.1%。
民族人口
兴安盟总人口163.93万,由蒙、汉、满、朝鲜、回等20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兴安盟是中国蒙古族人口比较集中的盟市,有蒙古族人口71.51万,这里蒙古族人口比例大,聚居程度高,蒙古语和传统文化保护比较好。
乌兰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比较多的城市,蒙古族人口10万人,占总人口的31.4%。
科尔沁右翼前旗和乌兰浩特市:两地有蒙古族人口25.69万人。
科尔沁右翼中旗是中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旗县,有蒙古族人口21.88万,占总人口的86.6%。
扎贲特旗蒙古族聚居程度高,北部八乡蒙古族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突泉县总人口30.04万人,蒙古族人口6.35万人,占比为21.1%。
自然地理
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由西北向东南分为四个地貌类型:中山地带、低山地带、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带,海拔高度150一1800米。南北长380公里,东西宽320公里。山地和丘陵占95%左右,平原占5%左右。被誉为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净土”。与地貌特征相关,经济区划大致分为林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林区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主脊线的中山地带,有7000多平方公里。牧区主要集中在乌兰毛都低山地带,有8000多平方公里。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有45000多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