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毗邻,东部与内蒙古通辽市相连,西北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交界。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有蒙、汉、回、满等30多个民族。赤峰,红山之意,蒙古语“乌兰哈达”,因城区东北部赭红色山峰而得名。赤峰市原为昭乌达盟,昭乌达为蒙语,汉译“百柳”之意。
赤峰在秦、汉时期分属燕、东胡、鲜卑,隋唐时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明朝时先后属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卫和兀良哈三卫,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区属昭乌达盟,民国时属热河特别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于热河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划归辽宁省,1979年划回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10月撤销昭乌达盟设赤峰市,现实行市管县体制。
赤峰地处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西北是大兴安岭南麓,西南被七老图山脉环绕,东南由努鲁尔虎山脉形成天然屏障,东北紧靠辽河平原,腹地多丘陵台地。赤峰地跨华北地台与天山--兴蒙地槽,处于阴山东西向构造带和大兴安岭构造带交汇处。大约7000万年以前发生的剧烈地壳运动--燕山造山运动后,赤峰地区近代山系雏形基本形成。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复杂的发展演化过程及气候变迁造就了赤峰雄奇俊美、千姿百态的地理奇观。境内地貌类型丰富:山地、丘陵、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熔岩台地和沙丘坨甸在境内均有分布。微地貌类型繁多,成因复杂,形态各异,主要有风蚀残柱、残山、火山口、串珠谷、倒石锥、冲击阶地等十几种。第四季冰川遗迹冰臼群、石林、角峰、冰石河等地质奇观分布广泛,是目前世界上第四季冰川遗迹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其中,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被誉为世界地质奇观,大青山冰臼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冰臼群。
赤峰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草木繁茂、山野葱茏、河流纵横、湖泊棋布之地。至辽代,这里还是遍地松林,保持史书上所说的“平地松林”或“千里松林”的原貌。金元以来,受气候、战争、火灾、过度砍伐等因素影响,森林面积锐减。原始森林替变为针阔混交、阔叶林为主的天然次生林。近年来,通过植树造林,林地面积达到4511多万亩,森林覆盖率35.5%,是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赤峰地区草原是内蒙古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87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境内。著名的草原有乌兰布统草原、贡格尔草原、巴林草原等,其中克什克腾旗境内的乌兰布统草原是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
赤峰境内植被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种类组成。现有野生植物118科、1863种。2020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2.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1.2万公顷,增长0.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1万公顷,下降1%。粮食总产量611.7万吨,比上年增长1.1%。
赤峰境内沙地面积较大。兼有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总面积2850万亩,分布在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翁牛特旗、松山区、元宝山区8个旗县区境内,其中翁牛特旗东部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
赤峰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其中,史书上称之为饶乐水或潢水的西拉木伦河横贯东西,称之为土护真河或土河的老哈河纵流南北,是西辽河的两大源头。西拉木伦河因落差大、水流湍急、两岸连山,被誉为“塞外小三峡”,还因发源于此的史前文明早于黄河流域而被史学界誉为“祖母河”。全市常年蓄水的天然湖泊有70余处,其中达里诺尔湖是内蒙古第二大湖泊,每年有7万余只迁徙的白天鹅经过这里,素有“天鹅湖”美誉。
赤峰地区赋存丰富的温泉、冷泉资源。境内有三处温泉,分别在克什克腾旗、宁城县、敖汉旗,水温在66-96℃之间。冷泉则以巴林右旗比图泉最为著名,因其含锂、锶、锌、镁、钼、硒6种微量元素,世界罕见,被誉为“六味神泉”。
赤峰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70余种、矿产地1200多处,其中大型矿床25个,金、银等贵金属和铅、锌、铜、锡、钼等有色金属种类多、储量大。2010年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资源品种多、品位高,巴林石蜚声海内外,萤石、石灰石、高岭土、膨润土等开发潜力巨大。
赤峰地处东北、华北地区结合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距首都北京公路距离390公里,距东北中心城市沈阳不到500公里。距离辽宁锦州港仅250公里,是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是内蒙古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2020年,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16861.7万吨,比上年下降2.9%。货物运输周转量219.9亿吨公里,下降37.5%。旅客运输量1018.8万人,比上年下降43.2%;旅客运输周转量10.9亿人公里,下降50.3%。全年铁路发货量1715.9万吨,比上年增长8.8%;到货量1305.5万吨,增长50.5%。全年民航旅客运输量129.1万人,比上年下降31.8%;货运量0.3万吨,下降21.8%。
赤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以境内地名命名的文化8个。小河西文化(距今约9000年)、兴隆洼文化(距今8150-7350年)、赵宝沟文化(距今7350-6420年)、红山文化(距今6660-5000年)、富河文化(距今6000年)、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87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200-3600年)、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3000-2500年),已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7340处。兴隆洼遗址被史学界誉为“华夏第一村”,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C型碧玉龙被史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二道井子夏家店遗址被史学界誉为“草原第一城”。因红山文化“国宝”碧玉龙的发现,赤峰又被称为“玉龙之乡”。赤峰地区曾是辽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两大都城辽上京和辽中京分别坐落在巴林左旗和宁城县境内。喀喇沁亲王府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蒙古族王爷府。红山文化遗址、辽文化遗址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全市已开发旅游景区(点)90多家,被评为国家A级以上景区49个,其中4A级景区8个。
近年来,赤峰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2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763.6亿元,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63元,比上年增长3.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70元,增长2%;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0元,增长8.9%。全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671元,比上年下降1.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048元,增长0.9%;农村牧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481元,下降1.8%。
历史沿革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北地区西端,西辽河上游,大兴安岭西南段山脉与燕山北麓山地,内蒙古高平原、西辽河平原的复合截接部位。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横贯赤峰中部。地理坐标: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
市政府驻赤峰松山区。东邻辽沈,南近京津唐,西北接锡林郭勒大草原,交通四通八达。
早在距今一万年前后,赤峰的先民率先进行了新石器革命,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代,赤峰先民从事农耕、渔猎、采集、畜牧,开始了定居生活,留下了规模宏大的聚落遗址,被学术界称为“华夏第一村”。距今七千年前后的赵宝沟文化时代,赤峰先民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崇龙尚凤,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新石器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代,赤峰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诞生地,象征这一时代辉煌的是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碧玉雕龙,它是中华大地最早的龙形器物,被誉为“天下第一龙”。距今四千五百年前的小河沿文化时代,赤峰先民开始用文字记事,告别蒙昧,走进文明。在距今四千三百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赤峰地区进入青铜器时代,奴隶制王国形成了,其标志是赤峰境内大大小小几百座城堡。
晚商到战国,是考古学上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活动于赤峰的主要是东胡系民族。战国后期,燕在边境构筑的燕北长城,从赤峰南部穿过。赤峰南部为燕之右北平郡,治所在宁城黑城。
秦并六国,迄于隋唐。隋唐时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辽代,今赤峰市全境属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上京是辽王朝的首都,中京是最大的陪都。
金代,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为路、府、州、县。今赤峰市全境属北京路。
元代,今赤峰市属中书省的上都路、辽阳行省的大宁路、全宁路和应昌路。
明代,在边疆地区设置都司、卫所和属部进行控制。今赤峰市地区的设置大体以永乐(1403-1424年)初年为线,分两个时期。前期属大宁都司,后期属奴儿干都司所辖的兀良哈三卫。
清代,今赤峰市大部属昭乌达盟,部分属卓索图盟。
民国前期,今赤峰市全境先后属于1914年设置的热河特别区和1928年由特别区改建的热河省。截至1932年,今赤峰市境内县级行政建制有巴林左、巴林右,敖汉左、敖汉右、敖汉南,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左翼、翁牛特右翼9旗;赤峰、经棚、林西、林东4县和宁城、天山设治局,县级单位共15个。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整个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自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到1949年10月1日,今赤峰市南部分别属于热辽行政公署设置的热中专区、二十二专区和热辽专区;北部先属东蒙古自治政府设置的“昭乌达省”和热北专区,后属昭乌达盟。统属1945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热河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到1955年12月31日,今赤峰市北部为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辖阿鲁科尔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腾4旗和林西县;南部敖汉、喀喇沁、翁牛特3旗和宁城、赤峰、乌丹3县及赤峰市属热河省。
1956年1月1日热河省撤销,其所辖敖汉、喀喇沁、翁牛特3旗,宁城、赤峰、乌丹3县划入昭乌达盟,昭乌达盟人民委员会由林东迁驻赤峰。
1969年7月5日,昭乌达盟从内蒙古自治区划归辽宁省。
1979年7月1日,昭乌达盟由辽宁省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9日,今赤峰市全境称昭乌达盟,辖阿鲁科尔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腾、翁牛特、喀喇沁、敖汉7旗,林西、宁城、赤峰3县和赤峰市,县级单位共11个。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行政公署建制,建立赤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其所辖地域与原昭乌达盟所辖地域相同。新建立的赤峰市设3区,管辖7旗2县,即:红山区、郊区(今松山区)、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
1983年撤盟建市后,赤峰市辖3区、7旗、2县。30年来,区划调整主要在苏木、乡镇一级,较大的有两次。2001年7月,苏木、乡镇由273个调整为236个。2006年,苏木、乡镇由236个调整为116个。2012年,苏木乡镇由116个恢复到132个。至2018年底,赤峰市下辖3区、7旗、2县,即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有21个街道办事处,132个苏木、乡镇。
文化遗存表明,距今1万年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活动。2020年末常住人口403.60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30.53万人,减少7.03%。与2010年相比,我市16-59岁劳动年龄常住人口减少60.52万人,除去出生人口数量下降和老龄化逐渐加深的影响外,劳动年龄人口外流是我市常住人口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我市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53.11%,比2010年提高11.95个百分点,这表明近年来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地理环境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东南部,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西拉木伦河南北与老哈河流域广大地区,是内蒙古高原、冀北丘陵和辽宁平原的截接复合部位,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呈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征。
赤峰市地形地貌情况复杂多样,层峦叠嶂,丘陵起伏,峡谷相间,沟壑纵横,只有小块山间平地和沿河冲积平原,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自然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川地、平地交错分布。大体分为四个地形区:北部山地丘陵区、南部山地丘陵区、西部高平原区、东部平原区,海拔高300~2000米。东部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大兴三角地区,海拔高不足300米,为赤峰市地势最低地带;西部克旗、松山区和河北省围场县交界处的大光顶子山,海拔高2 067米,为赤峰市第一高峰。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南段、努鲁儿虎和七老图三条山脉。全市地势比高1 700米左右。河流基本顺自然地势自西而东,汇入西辽河入海,水流湍急,落差较大。
赤峰市地处内陆,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7℃,全市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381毫米,大部地区为350~450毫米。由于受地形和季风影响,降水量分布趋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全市各地日照时数多在2 800-3 100小时。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雪少风多。春季升温快,干旱多风。夏季短促,雨量集中。秋季气温下降快,霜冻来临早,多晴朗天气。
赤峰市境内共有4条流域,即西辽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大凌河流域、滦河流域。流域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333条,形成了西辽河、新开河、叫来河、大凌河、达里诺尔、锡林郭勒、老哈河、滦河八大水系。全市有大小湖泊128个,其中常年水域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12个。面积最大的达里诺尔湖为苏打型半咸水湖,最大的人工湖是红山水库,容量可达25.6亿立方米。其他比较著名的有其甘泡子、布日敦泡子、达拉哈湖、小河沿水乡等。
达里诺尔湖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湖,面积25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米。湖区盛产瓦氏雅罗鱼。以达里湖为中心,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草原、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保护区。在保护区内,栖息着16目33科134种鸟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3种,是草原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赤峰市地形、气候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性决定了植被类型的多样性,赤峰市处于华北、东北以及蒙古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各植物区系在市境内相互渗入,植被成分复杂,又具有一定的过渡性。主要植被类型可划分森林、灌丛草原、草甸草原、干草原、草甸、沼泽、沙生等植被。赤峰南部地区多华北植物种类,东部多东北植物种类,北部多为大兴安岭植物种类。由于赤峰地理位置独特,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全市共有野生植物1863种,其中586种植物具有野生药用价值、739种植物具有饲用价值。
土地资源:地处内蒙古高平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燕山山系的七老图山屏于西部,努鲁儿虎山呈于东南侧,构成了三面环山的半环形,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一般在500~1 500米之间,海拔最高为2 067米。地貌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平原、熔岩台地、低山丘陵、沙丘平原。
赤峰市土壤总面积13306万亩。共分17个类型、39个亚类、142个土属。棕壤、暗棕壤、灰色森林土,是赤峰市境内的主要山地土壤,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4.5%。
水资源:赤峰市地处辽河流域的最上游,是西辽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汛期降水占全年80%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600-2500毫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8.98亿立方米。水资源人均占有水量85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700立方米的警戒线,属于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地区。
野生生物资源:截至目前,全市共查明脊椎动物497种,其中鱼类37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15种,哺乳类63种,鸟类37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2种,包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54种。境内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沿岸湿地、红山水库、达里诺尔、扎格斯台等内陆湖湿地和草原区是鹤类、大鸨、大天鹅、雁鸭类候鸟的迁徙通道和驿站,其中雁鸭类迁徙候鸟是赤峰市迁徙和繁殖候鸟的主体,迁徙季节,仅达里诺尔就停歇大天鹅7万余只,大天鹅和鸿雁在各湖沼都有大量停歇栖息。广大的次生林区是猛禽生息繁衍的地方。
赤峰市地跨大兴安岭和华北地台北缘两大金属成矿带,是国内重要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基地之一。2010年,赤峰市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城市。据专家估测,我市矿产资源远景储量的潜在价值在5万亿元以上。目前,全市已发现矿产资源83种、矿产地1600多处,主要矿产有铜、铅、锌、锡、钨、钼等有色金属,金、银等贵金属以及锰、铁等黑金属,储量丰富,价值可观。境内石灰石、萤石、硅石、电气石、叶蜡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中,巴林石已成为四大国石之一。现全市已设探矿权900多个、采矿权857个,已建成敖汉旗撰山子金矿、敖汉旗金厂沟梁金矿、松山区柴胡栏子金矿、喀喇沁旗大水清金矿、克什克腾旗拜仁达坝银矿、克什克腾旗银都矿业银多金属矿、巴林左旗白音诺尔铅锌矿、巴林左旗红岭铅锌矿、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林西大井子银铜矿、阿旗敖仑花铜钼矿、克旗黄岗梁铁矿、克旗维拉斯托铅锌矿、元宝山煤矿等一大批骨干型矿山企业。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金271.3吨,银3.4万吨、铜87万吨、铅552.8万吨、锌907.4万吨、钨14.9万吨、锡84.5万吨、钼41.5万吨、铁5.9亿吨、煤30亿吨。
赤峰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有许多自然风景优美山川奇特的区域。从199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赤峰市为第一个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8个。其中,国家级8个、自治区级9个、市级3个、旗县区级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3.2万公顷。其中,国家级67万公顷,自治区级25.2万公顷,市级6.8万公顷,旗县区级14.2万公顷。
交通设施
交通运输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力保障。赤峰区位优越,东临辽沈,西靠京津唐,南近渤海湾,是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是国家规划的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也是自治区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
公路
近年来,赤峰市率先探索公路建设市场化融资发展之路。不断加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中心城区“一环五射”,整体成网、区域成环的“六横八纵”公路网主骨架已基本建成,打通了进京达海、连接周边省市和资源富集区的快捷通道,基本实现了与东北、华北高速公路网的顺畅对接。
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7万公里,公路密度达30公里∕百平方公里,按行政等级划分:国家高速2条643公里,普通国道6条共1693公里,省道9条共1970公里,县道55条共5388公里,乡道6048公里,村道11175公里,专道(赤凌一级公路)93公里;按技术等级划分:高速公路643公里,一级公路906公里,二级公路2225公里,三级公路2843公里,四级公路20291公里,等外公路102公里。
2018年全自治区首个以PPP方式投资建设的收费公路国道303线凤凰岭至天山段公路建成通车,赤峰至通辽、赤峰至大板、赤峰至朝阳、赤峰至承德、经棚至锡林浩特、大板至经棚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实现了2小时进京4小时达海;即将开工建设的国道508线小城子至平泉一级公路,将成为另一条直接打通自治区中东部地区通往曹妃甸港口的高等级公路出海通道。
铁路
目前赤峰市共有运营铁路4条,分别是叶赤线、京通线、集通线和赤大白线,总运营里程1101公里,其中客运里程821公里。
1、叶赤线
叶赤线是锦承(锦州至承德)线的一条支线。南起辽宁省建平县的叶柏寿站,北至赤峰站,由宁城县天义站进入赤峰市境内。全长147公里,赤峰市境内115公里。建于1934-1935年,1936年投入运营。
2、京通线
京通线是沟通关内外的一条铁路干线。西起北京市昌平站,东至内蒙古自治区通辽站,全长836公里,其中赤峰市境内246公里。途经北京市、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由赤峰市松山区五十家子站外进入赤峰市境内,东部于敖汉旗四道湾子站进入通辽市境内。建于1972-1980年,1980年5月交付运营。
3、集通线
集通铁路西起集二线贲红车站,东接通霍线的通辽北站。全长945公里,其中赤峰市境内460公里。贯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5个旗县,是连接内蒙古东西部和沟通“三北”(东北、华北、西北)的一条路网干线。建于1990-1995年,1995年12月投入运营。
4、赤大白线
原中电投集团投资建设,单线,全长331公里,其中赤峰市境内280公里,线路等级为地方Ⅰ级铁路。设计运能(近期至2015年)2000万吨/年,(远期至2020年)3000万吨/每年。主要用于锡盟白音华煤炭外运。2005年5月开工建设,2012年12月27日正式通过验收。
全市铁路重点项目共6个。
1、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铁路
赤峰市境内100.731公里,2015年12月启动建设,2016年7月全线开工,现已建成通车。
2、京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
赤峰市境内246公里。2015年12月开工建设,现已改造完成。
3、叶赤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赤峰市境内115公里。2015年12月开工建设,现已改造完成。
4、集宁至通辽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赤峰市境内里程共292公里。集通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采取分段实施的方式进行。其中赤峰市境内蒙根塔拉以西、大板以东路段,2013年开工建设。
5、巴彦乌拉至新邱铁路
赤峰市境内284公里。工程2007年11月开工建设,截至2014年年底,大板至阜新段正式铺通。由于资金等诸多因素影响,大板以北段停工。
6、集宁至通辽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含蒙大段扩能改造)
集通铁路改造工程分扩能和电化两部分,2017年10月《可研》获批,其中蒙大段扩能改造工程148公里、投资73亿元,电化工程我市境内共440公里、投资29亿元。
民航
已开通多条航线,通航北京、呼和浩特、沈阳、大连、天津、上海、杭州、哈尔滨、西安、郑州、深圳、海拉尔等城市。
2020年,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16861.7万吨,比上年下降2.9%。货物运输周转量219.9亿吨公里,下降37.5%。旅客运输量1018.8万人,比上年下降43.2%;旅客运输周转量10.9亿人公里,下降50.3%。全年铁路发货量1715.9万吨,比上年增长8.8%;到货量1305.5万吨,增长50.5%。全年民航旅客运输量129.1万人,比上年下降31.8%;货运量0.3万吨,下降21.8%。
工业经济
赤峰市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能源、冶金、食品、医药、纺织、建材化工、机械等行业为支柱的门类较为齐全、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从1983年开始,全市国有企业普遍推行多层次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从外部给企业创造宽松的环境,逐步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七五”期间。全市工业继续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在国有企业中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生产、销售、核算、分配等环节逐步建立健全了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制。“八五”时期。工业经济的重点开始转移到调整结构、技术进步、转换机制、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工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随着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高整体素质,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要任务。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计划经济体制遗留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到1995年,工业经济出现下滑趋势。五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仅为8.5%。“九五”时期。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变的时期,工业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多年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出来。1998年,全市工业经济几乎陷入崩溃边缘,面对这种困难局面,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工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领导力度,确立“分类指导,两线运行,突出市直,完善旗县,抓大放小,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积极协调与金融部门的关系,加大引资嫁接工作力度,对停产、破产企业进行改制、重组,组建六大企业集团,其中四家通过上市融资,为全市的经济发展注入大量资金。民营经济逐步发展。“九五”后两年,全市工业经济摆脱了下滑的局面,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五年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8%。
“十五”时期,赤峰市明确提出“发展六大产业、调整四个结构、搞好三个创新、实现两个突破”及“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壮大支柱产业群体、建设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思路,将能源、有色金属、医药、食品饮料、纺织、建材六大产业作为未来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发展重点。“十五”期间,加大对外开放,相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使大部分停、破产企业重新恢复生产,并开始工业园区建设,使全市工业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由恢复性增长步入到快速增长阶段。工业增加值总量及增长速度连创新高,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100亿元的跨越,实现“十五”计划翻一番的目标。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全市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冶金工业迅猛发展,规模以上冶金工业的比重逐年提升,能源、建材、化工行业同步发展,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进入快车道。
2020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8.1%,集体企业下降55.6%,股份制企业增长6.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1.8%。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2.9%,制造业增长17.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6%,重工业增长7.9%。冶金、能源、食品、医药制造、建材、纺织、化工和机械制造等八个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长7%,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109.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8个百分点。
旅游概况
赤峰市旅游资源富集,拥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中的全部8个大类,24个亚类中的77.4%,山峰、沙漠、草原、森林、温泉、冰雪、湖泊、冰臼、花岗岩石林、珍稀动植物、蒙古族风情、文物古迹种类繁多、一应俱全。现有各个时期历史文化遗址7300多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国家森林公园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8处,地热温泉3处,拥有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4处。在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31个旅游重点旗县区(市)中,赤峰市占了7个。据《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年)》编制单位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赤峰市优良级旅游资源109个,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是内蒙古旅游资源的富集区,被誉为“内蒙古的缩影”和“自治区的名片”。
赤峰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距北京、沈阳等中心城市均在400公里左右,距锦州、秦皇岛等港口不足300公里,是内蒙古距出海口岸最近的地区。现有高等级公路1200公里,居自治区前列。已建成赤峰至大板、通辽、朝阳、承德4条高速公路,赤峰至京沈客专连接线全面开工建设,届时到北京和沈阳的时间将在两小时左右。已开通北京、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天津、上海、深圳、郑州、沈阳等10多个城市的航线。
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1550.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8.4%;实现旅游收入201.1亿元,下降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