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祖瑜

一叶茶,一盏汤,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深邃哲思。当《周易》的卦象流转遇见茶汤的氤氲升腾,东方文明最精微的哲学密码便在杯盏间悄然舒展。这部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典籍,以阴阳二爻勾勒宇宙律动,以五行生克阐释万物关联,而中国茶文化恰似其活的注脚——茶人采撷日月精华,茶事演绎天地之道,从茶叶的五行属性到茶席的阴阳布局,从烹煮的寒温火候到品饮的时空韵律,无不印证着"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当我们凝视杯中叶脉舒展的姿态,实则窥见了《周易》"穷变通久"的哲学真谛;当茶汤滑过舌尖的刹那,远古先贤"参赞化育"的智慧便穿越时空,在当代人的生命体验中焕发新生。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正在茶香萦绕间续写着新的篇章。
本文探讨《周易》(又称《易经》)智慧如何与茶文化相交融, 在泡茶和品茗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和探研“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以及变化的宇宙原则等方面。通过这些共同点,我们不仅能够体现,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能在品茗的过程中实践这些古老的智慧,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让我们一同探索《周易》中的阴阳哲学与茶文化的结合,感受这一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再生与价值,为现代人提供宝贵的生活智慧和哲学启示。
茶中的阴阳五行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有肺、肝、肾、心、脾五脏。根据《周易》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理论,每种元素和食物都有其对应的五行属性。古人云:“茶中蕴五行,养生有讲究。”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性味,与五行相应,可以起到调理人体相应脏腑的作用。中国茶,正好又分为白、黄、黑、红、绿五色,五色又生出辛、甘、咸、苦、酸五味。这五行、五脏、五色、五味之间,便构成了一个丝丝相扣的“养生环”。在《大藏经补编》中的《吃茶养生记》赞叹了茶的不寻常之处:“贵哉茶乎,上通神灵诸天境界,下资饱食侵害之人伦矣。诸药唯主一种病,各施用力耳,茶为万病之药而已” 。茶是一种圣洁高贵之物,可上通神灵、诸天之境,下救为饮食所侵的人们,是治百病的仙药。这就是茶乃“一叶草木治百病”的奥妙所在。
《寿亲养老书》(宋代陈直著)中也记载:“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者”。茶中确实蕴含着五行的养生讲究。《黄帝内经》早就指出:绿色属木,是肝之色;红色属火,是心之色;黄色属土,是脾之色;白色属金,是肺之色;黑色属水,是肾之色。通过不同的季节和体质选择适合的茶,可以调和身体的五行,达到养生的效果。这是基于《周易》阴阳五行理论的一种养生方式,即通过食物或物品的性味与阴阳五行的对应,从而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阴阳平衡与茶的养生之道
茶性属阴,但阴太盛则需资阳气以相补。在泡茶时,茶叶的苦涩与水的甘甜相互交融,形成一种阴阳调和的味道。这种阴阳互补的理念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强调了阴阳的平衡和互补。茶道的阴阳相济之理也与《周易》的阴阳理念密切相关。

在《周易》中,“变易”是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永恒性。这一思想在茶道中也有所体现,从种植、采收、制作到品味茶叶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在品茶时,人们注重环境的安静、内心的平静和人际的和谐,这种心境的营造与《周易》中所强调的“静”、“虚”和“和谐”的理念相一致,是环境与心境的和谐:
茶道中注重细节和礼仪的理念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强调了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和礼仪的实践,达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茶道的养生与《周易》的阴阳平衡理论有着深刻的联系,都强调了平衡、和谐和变易的核心理念。通过茶道的实践,人们不仅可以达到身心的养护,还能体悟到宇宙和人生的哲学智慧。
五行学说与茶的养生之道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五行(火、木、土、金、水)之间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仅用于解释生理现象,还用于指导养生实践。例如,肾属水,五行能量之茶道的养生中,水属性茶可以帮助滋养肾,当肾的能量充足时,人的精力和智力会得到提升。
茶叶本身也具有不同的五行属性,这些属性与茶叶的产地的自然环境、加工方法以及采摘时节有关。例如,黑茶因其经过后发酵的过程,其性质接近于五行中的土,能够健脾和胃,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饮用。

根据五行理论,不同季节对应不同的五行属性,因此不同体质的人在选择茶叶时也应考虑到季节的因素。例如,夏季属火,火旺的人不宜常饮属性为火的红茶,而适合饮属性为水的茶种来调节。
茶的制作和饮用是根据个人的五行属性和季节变化来选择茶叶种类,旨在通过茶的五行属性来调和人体的五行,可以起到调理人体相应脏腑的作用,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金与肺:属金的食物或物品对应肺。如白茶,味辛香,入肺经,有助于清肠排毒,适合秋季饮用。
木与肝:属木的食物对应肝。如绿茶,味酸,入肝经,可以清血、降血栓,适合春季饮用。
水与肾:属水的食物对应肾。如黑茶,味咸涩,入肾经,有助于延年益寿,适合冬季饮用。
火与心:属火的食物对应心。如红茶,味苦,入心经,能降温消暑、提神强心,适合夏季饮用。
土与脾:属土的食物对应脾。如黄茶,味甘,入脾经,能调理脾胃,适合夏秋交界时饮用。
中国茶之五色茶: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可滋润五脏,达到健康还原的最终目的,而以五行相生相克实现天地调和,这便是喝茶养生的实质之所在。
因此,《周易》的五行学说与茶道之养生有着深刻的关联,通过合理选择和饮用不同属性的茶,可以调和人体的五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中国茶道之“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之灵魂之所以是“天人合一”,主要是因为这一哲学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在自然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茶道中的"和"文化是《周易》"太和"思想的生动体现。茶席之上,主客之间,通过一杯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茶道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一体,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达到与自然的统一。由此,茶人通过茶道活动,体验自然,感悟生命,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内在的平和。
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在茶道中,对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和品饮,都体现了对自然过程的尊重和顺应。茶人通过这一过程,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汲取自然的精华,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精神的升华与自我完善
茶道中的“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通过茶道实践,茶人的精神可以得到升华,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达到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命运的境界。
总之,“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也是茶道美的最高体现,它让茶人通过茶道这一具体的文化形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感受到超越日常的生活艺术和哲学智慧。
中国茶道走向世界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在传说中,茶的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约为公元前2737年,当时茶被用作草药。
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茶叶开始被用作食物或药物。
早在周朝,就开始专设掌茶官,《周礼·地官司徒》中说:"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茶的饮用方法逐渐丰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茶的饮用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有“春采者为上,秋采者为下”的记载,强调了春茶的珍贵与优越。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茶的种植、制作、饮用方法,标志着茶文化的一个全面发展时期。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茶文化逐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茶道和制茶工艺。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高峰期,不仅茶叶的品尝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还催生了多种茶叶制法和品种的创新。
在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大文豪苏轼在《汲江煎茶》中描绘了春茶的美妙滋味:“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春茶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古人对春茶的深厚情感。
茶艺在宋代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点茶法,即将茶粉用特制的茶具细细击打至泛起泡沫,这种方法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基础。
在明清时期(公元1368-公元1644年)以后,茶叶的制作工艺和饮用方式进一步多样化,出现了泡茶法等现代常见的饮茶方式。茶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更成为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远播至日本、韩国等国家。

中国茶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文化和贸易两条路径。在陆路,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南亚和中东地区;在海路,茶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在16世纪,茶被大量从中国进口到欧洲,并逐渐在欧洲上层社会流行起来。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叶在欧洲的流行最终导致了下午茶文化的形成,茶成为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生活方式和社的交礼仪的一部分。例如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就是源于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中国茶不仅被视为一种饮品,还被认为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如抗氧化、提升精神状态等。随着全球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中国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其文化影响力和健康价值也为全球所认可和推崇,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茶的传播还带动了茶叶种植技术的发展,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尤其是在斯里兰卡、印度等地,这些国家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当然,中国茶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非常显著,在生产量和出口量上稳居世界前列。在2024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拥有广泛的茶叶种植面积和先进的加工技术,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六大茶类。这种多样性使得中国在全球茶叶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的茶叶产量和消费量均名列前茅,例如绿茶依然是全球茶叶市场的主导产品,其产值占全球茶叶总产值的大约90%。尽管中国是主要的茶叶生产国,但在国际市场上仍面临来自肯尼亚、印度等其他生产国的竞争。这些国家在茶叶种植和出口方面具有规模和成本优势。
在中国文化的深邃星空中,《周易》宛如一颗古老而璀璨的恒星,散发着无尽的智慧之光;中国茶文化则似一片清幽的茶香之海,荡漾着千年传承的韵味。二者的交融,是对自然与和谐哲学的深刻诠释。从《周易》的阴阳相济到茶之苦甘并存,从卦象的变易中感悟茶叶在不同环境下的转化,我们仿佛穿梭于一个无形却充满力量的文化经络之中。这种交融不仅仅是文化现象的叠加,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传承与发展,激励着当代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拾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于茶香袅袅间体悟生命的真谛,在《周易》智慧的指引下走向更加包容、平衡的人生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