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育

中国茶文化中的“易经”



作者:李祖瑜


一叶茶,一盏汤,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深邃哲思。当《周易》的卦象流转遇见茶汤的氤氲升腾,东方文明最精微的哲学密码便在杯盏间悄然舒展。这部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典籍,以阴阳二爻勾勒宇宙律动,以五行生克阐释万物关联,而中国茶文化恰似其活的注脚——茶人采撷日月精华,茶事演绎天地之道,从茶叶的五行属性到茶席的阴阳布局,从烹煮的寒温火候到品饮的时空韵律,无不印证着"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当我们凝视杯中叶脉舒展的姿态,实则窥见了《周易》"穷变通久"的哲学真谛;当茶汤滑过舌尖的刹那,远古先贤"参赞化育"的智慧便穿越时空,在当代人的生命体验中焕发新生。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正在茶香萦绕间续写着新的篇章。


本文探讨《周易》(又称《易经》)智慧如何与茶文化相交融, 在泡茶和品茗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和探研“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以及变化的宇宙原则等方面。通过这些共同点,我们不仅能够体现,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能在品茗的过程中实践这些古老的智慧,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让我们一同探索《周易》中的阴阳哲学与茶文化的结合,感受这一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再生与价值,为现代人提供宝贵的生活智慧和哲学启示。


茶中的阴阳五行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有肺、肝、肾、心、脾五脏。根据《周易》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理论,每种元素和食物都有其对应的五行属性。古人云:“茶中蕴五行,养生有讲究。”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性味,与五行相应,可以起到调理人体相应脏腑的作用。中国茶,正好又分为白、黄、黑、红、绿五色,五色又生出辛、甘、咸、苦、酸五味。这五行、五脏、五色、五味之间,便构成了一个丝丝相扣的“养生环”。在《大藏经补编》中的《吃茶养生记》赞叹了茶的不寻常之处:“贵哉茶乎,上通神灵诸天境界,下资饱食侵害之人伦矣。诸药唯主一种病,各施用力耳,茶为万病之药而已” 。茶是一种圣洁高贵之物,可上通神灵、诸天之境,下救为饮食所侵的人们,是治百病的仙药。这就是茶乃“一叶草木治百病”的奥妙所在。

《寿亲养老书》(宋代陈直著)中也记载:“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者”。茶中确实蕴含着五行的养生讲究。《黄帝内经》早就指出:绿色属木,是肝之色;红色属火,是心之色;黄色属土,是脾之色;白色属金,是肺之色;黑色属水,是肾之色。通过不同的季节和体质选择适合的茶,可以调和身体的五行,达到养生的效果。这是基于《周易》阴阳五行理论的一种养生方式,即通过食物或物品的性味与阴阳五行的对应,从而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阴阳平衡与茶的养生之道


茶性属阴,但阴太盛则需资阳气以相补。在泡茶时,茶叶的苦涩与水的甘甜相互交融,形成一种阴阳调和的味道。这种阴阳互补的理念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强调了阴阳的平衡和互补。茶道的阴阳相济之理也与《周易》的阴阳理念密切相关。

在《周易》中,“变易”是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永恒性。这一思想在茶道中也有所体现,从种植、采收、制作到品味茶叶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在品茶时,人们注重环境的安静、内心的平静和人际的和谐,这种心境的营造与《周易》中所强调的“静”、“虚”和“和谐”的理念相一致,是环境与心境的和谐:

茶道中注重细节和礼仪的理念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强调了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和礼仪的实践,达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茶道的养生与《周易》的阴阳平衡理论有着深刻的联系,都强调了平衡、和谐和变易的核心理念。通过茶道的实践,人们不仅可以达到身心的养护,还能体悟到宇宙和人生的哲学智慧。


五行学说与茶的养生之道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五行(火、木、土、金、水)之间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仅用于解释生理现象,还用于指导养生实践。例如,肾属水,五行能量之茶道的养生中,水属性茶可以帮助滋养肾,当肾的能量充足时,人的精力和智力会得到提升。

茶叶本身也具有不同的五行属性,这些属性与茶叶的产地的自然环境、加工方法以及采摘时节有关。例如,黑茶因其经过后发酵的过程,其性质接近于五行中的土,能够健脾和胃,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饮用。

根据五行理论,不同季节对应不同的五行属性,因此不同体质的人在选择茶叶时也应考虑到季节的因素。例如,夏季属火,火旺的人不宜常饮属性为火的红茶,而适合饮属性为水的茶种来调节。

茶的制作和饮用是根据个人的五行属性和季节变化来选择茶叶种类,旨在通过茶的五行属性来调和人体的五行,可以起到调理人体相应脏腑的作用,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金与肺:属金的食物或物品对应肺。如白茶,味辛香,入肺经,有助于清肠排毒,适合秋季饮用。

木与肝:属木的食物对应肝。如绿茶,味酸,入肝经,可以清血、降血栓,适合春季饮用。

水与肾:属水的食物对应肾。如黑茶,味咸涩,入肾经,有助于延年益寿,适合冬季饮用。

火与心:属火的食物对应心。如红茶,味苦,入心经,能降温消暑、提神强心,适合夏季饮用。

土与脾:属土的食物对应脾。如黄茶,味甘,入脾经,能调理脾胃,适合夏秋交界时饮用。

中国茶之五色茶: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可滋润五脏,达到健康还原的最终目的,而以五行相生相克实现天地调和,这便是喝茶养生的实质之所在。

因此,《周易》的五行学说与茶道之养生有着深刻的关联,通过合理选择和饮用不同属性的茶,可以调和人体的五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中国茶道之“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之灵魂之所以是“天人合一”,主要是因为这一哲学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在自然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茶道中的"和"文化是《周易》"太和"思想的生动体现。茶席之上,主客之间,通过一杯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茶道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一体,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达到与自然的统一。由此,茶人通过茶道活动,体验自然,感悟生命,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内在的平和。

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在茶道中,对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和品饮,都体现了对自然过程的尊重和顺应。茶人通过这一过程,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汲取自然的精华,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精神的升华与自我完善

茶道中的“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通过茶道实践,茶人的精神可以得到升华,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达到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命运的境界。

总之,“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也是茶道美的最高体现,它让茶人通过茶道这一具体的文化形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感受到超越日常的生活艺术和哲学智慧。


中国茶道走向世界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在传说中,茶的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约为公元前2737年,当时茶被用作草药。

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茶叶开始被用作食物或药物。

早在周朝,就开始专设掌茶官,《周礼·地官司徒》中说:"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茶的饮用方法逐渐丰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茶的饮用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有“春采者为上,秋采者为下”的记载,强调了春茶的珍贵与优越。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茶的种植、制作、饮用方法,标志着茶文化的一个全面发展时期。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茶文化逐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茶道和制茶工艺。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高峰期,不仅茶叶的品尝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还催生了多种茶叶制法和品种的创新。

在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大文豪苏轼在《汲江煎茶》中描绘了春茶的美妙滋味:“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春茶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古人对春茶的深厚情感。

茶艺在宋代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点茶法,即将茶粉用特制的茶具细细击打至泛起泡沫,这种方法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基础。

在明清时期(公元1368-公元1644年)以后,茶叶的制作工艺和饮用方式进一步多样化,出现了泡茶法等现代常见的饮茶方式。茶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更成为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远播至日本、韩国等国家。

中国茶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文化和贸易两条路径。在陆路,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南亚和中东地区;在海路,茶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在16世纪,茶被大量从中国进口到欧洲,并逐渐在欧洲上层社会流行起来。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叶在欧洲的流行最终导致了下午茶文化的形成,茶成为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生活方式和社的交礼仪的一部分。例如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就是源于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中国茶不仅被视为一种饮品,还被认为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如抗氧化、提升精神状态等。随着全球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中国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其文化影响力和健康价值也为全球所认可和推崇,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茶的传播还带动了茶叶种植技术的发展,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尤其是在斯里兰卡、印度等地,这些国家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当然,中国茶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非常显著,在生产量和出口量上稳居世界前列。在2024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拥有广泛的茶叶种植面积和先进的加工技术,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六大茶类。这种多样性使得中国在全球茶叶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的茶叶产量和消费量均名列前茅,例如绿茶依然是全球茶叶市场的主导产品,其产值占全球茶叶总产值的大约90%。尽管中国是主要的茶叶生产国,但在国际市场上仍面临来自肯尼亚、印度等其他生产国的竞争。这些国家在茶叶种植和出口方面具有规模和成本优势。


在中国文化的深邃星空中,《周易》宛如一颗古老而璀璨的恒星,散发着无尽的智慧之光;中国茶文化则似一片清幽的茶香之海,荡漾着千年传承的韵味。二者的交融,是对自然与和谐哲学的深刻诠释。从《周易》的阴阳相济到茶之苦甘并存,从卦象的变易中感悟茶叶在不同环境下的转化,我们仿佛穿梭于一个无形却充满力量的文化经络之中。这种交融不仅仅是文化现象的叠加,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传承与发展,激励着当代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拾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于茶香袅袅间体悟生命的真谛,在《周易》智慧的指引下走向更加包容、平衡的人生境界。



【责任编辑:雨蝶】

太极连两岸 文化共传承 | 2025海峡两岸(厦门)太极拳大赛暨太极嘉年华启幕在即

将于12月12日至15日在厦门海沧体育中心启幕。福建省武术协会会长高楚兰、组委会负责人、台湾太极拳代表队总领队等嘉宾齐聚一堂,就赛事筹备情况、活动亮点以及太极文化对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积极意义进行介绍与展望。国际太极拳日喜讯添彩 太极文化迎来世界时

落笔常在乡土间

曾经排列在夫夷江桃花岛新田车、黄家车、何家车、曹家车、杨木车等地段,那七、八架日夜翻滚的竹筒水车,见证了桃花村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碌,正是那“远看蜘蛛织网/近看棍棍棒棒/四十八把酒壶筛酒/中间弹琴吹唱”的童谣,不仅激发了抗战时期短暂旅居新宁的艾青先生喷薄的诗情,更吸引着我为这方绝美的山水不住地吟哦。作为新宁县第九届政协委员中为数不多的中国作协会员,我深知真实记录这块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

福建高速厦门区域趣味运动会:以赛为媒 搭建“路链家企”协同发展大舞台

近日,以“高速聚能・路鹭同行”为主题的福建高速厦门区域2025年职工趣味运动会活力启幕。福建高速厦门区域相关单位,属地交警执法、管理部门等单位职工代表齐聚赛场,厦门市总工会相关领导到场指导,共同见证这场集趣味性、协作性与凝聚力于一体的职工文体盛会。

泊心舟

文/张毅龙这满城的华灯,原是盛世的眼睛。可我的魂,偏被一扇素简的窗棂勾了去——那光晕温润如隔世的玉,在万千璀璨里,守着豆大的清明。茶烟起时,白日清谈的余韵便漫上心头。半窗明月移过阶庭,茶烟袅袅散入虚空,恰如此刻墨痕在宣纸上走成孤舟。

“传物遊心 解构万象——刘怡涛中国画作品展”在西双版纳启幕

11月5日,由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西双版纳州文化馆、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承办的“传物遊心 解构万象——刘怡涛中国画作品展”在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正式启幕。仪式在极具民族特色的浓郁氛围中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哈尼族非遗传承人现场献唱《迎宾曲》,歌声婉转悠扬,为画展增添了热烈而庄重的文化氛围。

龙江县:排球联赛燃情赛场绽放青春“该有模样”

11月2日,历时四天的龙江县中小学生排球联赛在热烈的欢呼声中圆满收官。此次赛事由龙江县教育局精心谋划、统筹推进,得到全县各中小学积极响应,22所学校组建49支队伍踊跃参赛。青少年学生以球会友、以赛为媒,用拼搏诠释热爱,用汗水书写青春,奏响了昂扬向上的运动乐章

2025年第十七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奖”颁奖仪式圆满举行 全球佳作竞逐共绘数字创意新蓝图

10月31日,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国际动漫节组委会承办,厦门信息集团创新软件园管理公司等单位协办的第十七届“金海豚奖”颁奖仪式在厦门集美成功举办。本届大赛聚焦动漫、游戏、虚拟现实(VR)三大核心赛道,吸引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件优秀作品参与角逐。

世界遗产 人民共享 | 2025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人大书画作品展在武夷山成功举办

由福建省人大书画院指导,福建省文联、中国四个“双世遗”地所在设区市的人大常委会和有关部门,以及武夷山市共同举办的“世界遗产 人民共享”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2025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人大书画作品展在武夷山正式开展。本次活动是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后,由全国四个世界双遗产地联合举办的一场文化盛会,也是南平市人大常委会连续第六

华安各镇巾帼广场舞展演 多元活动赋能县域文化活力提升

近日,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各乡镇纷纷开展“舞动巾帼风采 悦享县域活力”广场舞相关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为县域文化生活注入蓬勃活力。丰山镇:精心选拔 展巾帼魅力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现全镇女性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近日,丰山镇妇联先后到各村广场舞练习现场,通过实地观看、现场打分的方式

丹青绘新貌 光影摄温情 | 攸县文联“时代风尚”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纪实

十月风来,携桂子清甜漫过阡陌,将新联村裹进一帧浓得化不开的秋光里。油茶果缀满枝头,凝着灿灿金晖;稻浪沿田埂起伏,与垂首的穗子低声絮语。白墙黛瓦隐在绿阴深处,乌亮的沥青路如墨绸蜿蜒,一头连着翻涌的丰收,一头系着炊烟袅袅的家园。2025年10月26日,重阳节前夕,攸县文联二十余位书家、影者,联袂黄丰桥镇文联同仁踏秋而来——为这处揽获全国、省、市、县、镇五级双文明称号

秋窗琐记

这秋光,原是这般耐人寻味的。作为终日与文书为伴的教育工作者,忽在这窗前得了片刻闲坐,竟觉出几分偷得浮生的愧怍。时光的渡轮驶入秋水长天,十月的风拂过眉梢,带着一种淬炼后的澄澈。它不似韩退之笔下“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喧哗逼人,也无白乐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泼辣恣睢,只是这般安安静静地,将王介甫“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笔意倒转,把淡淡转浓的暮色涂抹在园林亭阁。那光是熟透的,带着十月特有的温

连城培田村歌破空而来 唱响客家古村的千年文脉

最近,一曲《心中的培田》横空出世,以悠扬旋律唤醒八百年客家古村的沉睡记忆,用深情文字勾勒培田的过去与未来。这首由原福建省侨联副主席、龙岩市连城县乡村振兴特派员谢小建作词、AI作曲的村歌,不仅是献给古村的抒情礼赞,更成为连接培田历史根脉与时代活力的文化纽带。

枫契韶光

深秋时节,西风掠过山峦,枫叶如赤云般层层铺展,簌簌作响,正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境。千万片红叶仿佛离枝的蝴蝶,在空中盘旋成阵——名如朝露恨如烟,聚散何须问旧年?我独自走在石径上,见落叶铺就一条金色的小路,“人迹板桥霜”恍若旧日的誓约被秋霜一寸寸栽种在林间。还记得月下许下的三生之契,“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如今篱前温着五色醅酒,笑谈间挽起斑白的发丝,竟以枫叶为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