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地区和高原水乡,原本不搭界。但在云南省西畴县岔河村,却“和平共处”于一地。车子拐进岔河村,山头郁郁葱葱,田间白鹭翻飞,村里流水潺潺,宽阔的水泥路串起栋栋新居,让人好生羡慕。
岔河村地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人口占九成。昔日岔河,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山顶无帽子,山上拉肚子”,是一个到处借粮的“口袋村”。上世纪 90年代,岔河的森林覆盖率降至25%,一进寨门,就能看清对面山上有几个人。村民砍柴烧火做饭取暖,还砍了树去卖柴火。
后来村里用上了沼气池,砍树的人少了。再往后农村电网改造,电价从一块钱降到四毛三,村民家里的“鸡窝灶”也“节能减排”了。更大的变化,发生在最近几年。2010年,西畴县把岔河片区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扶贫开发试点,着力抓“八好”:建好民生水、护好生态林、修好致富路、盖好安居房、抓好增收业、选好带头人、育好文化人、管好村庄美。岔河村民小组长陆忠说,政府投入“点燃”村民热情,村民筹集资金,投工投劳,“敢让石漠变绿洲,敢叫穷乡换新颜”。
“如今岔河环境美了,村民富了。”陆忠告诉记者。持续不断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使得岔河的森林覆盖率上升到63%以上。溶洞流出的水穿村而过,家门口就能洗衣服。
记者了解到,和5年前相比,岔河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翻了两三番。问陆忠如今的农民收入,他挠着头犯了难。“这么说吧,年收入一二十万,在村里只能算中等户。”老陆说这话时明显有点“保守”。
村民们将土地流转,搞建筑、跑运输,或在流转的土地上务工,种柑橘、养中华鲟、打理苗圃。现在岔河村117户人家,小轿车就有40多辆。
在村活动室,有一块碑刻的《岔河村简史》。碑刻最后是:截至2011年,4户村民有汽车。陆忠感慨:“村里变化快,‘简史’又要改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