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概览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全市现辖2行政区、4个开发区、11个县(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南阳是国务院较早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五六十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
【面积】2.66万平方公里,
【人口】1201.88 万人(2020年)
【邮编】473000
【区号】0377
【区划】辖宛城区、卧龙区、南召县、方城县、西峡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桐柏县、邓州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鸭河工区、官庄工区。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南阳是国务院较早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主要有楚文化系列、汉文化系列、三国文化系列、各类古建筑群开发利用系列。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南阳的汉文化遗存,当以画像石、画像砖、陶狗等“南阳汉文化三绝”为代表,从发现的数量、规模、内容、研究及旅游价值,均属全国第一;还有全国最大的古代冶铁作坊-----瓦房庄遗址,规模可观的汉宛城遗址,名满世界的汉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医圣祠,享誉海内外的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之墓。三国历史影响深远,留存的遗迹主要有武侯祠、魏公桥、凤雏台,还有方城的火烧博望古战场、新野的议事台等遗址。古建筑有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有千年古刹香严寺、丹霞寺、水帘寺、菩提寺等,有建筑风格好雕绘艺术独特的社旗山陕会馆,有保存完整的荆紫关清代五里长街,有以地宫内发现“金棺银椁”而引起轰动的邓州福胜寺梵塔,有因范仲淹在邓州写成天下名篇《岳阳楼记》而闻名的“百花洲”等等。南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
风光秀丽,景色优美。南阳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是长江、黄河、淮河的自然分水岭,自然景观兼容南秀北雄。号称“中华大地的脊梁”的伏牛山雄伟壮观,姿态万千,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其中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宝天曼林海莽莽,郁郁葱葱,生物呈多样性分布,一派原始森林风光,为中原地带唯一保存完整的森林与野生动物类生态区,是豫西南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和避暑胜地;西峡老界岭是八百里伏牛山的最高顶,这里山峰奇秀,古树参天;南召真武顶风景区位于伏牛山腹地,奇峰竞秀,满目涌翠。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重大科学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群规模大、种类全、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西峡恐龙蛋生物遗迹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一座恐龙蛋化石原址展馆,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丹江水库烟波浩淼,一碧万顷。千里淮河发源地、中国革命根据地之一桐柏山钟灵毓秀,风景如画。母亲河白河穿越南阳中心城区,形成了北方城市少有的万亩碧水扬波的壮观景象,它与横卧城区北部的独山相呼应,构成了一幅“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山水画图,成为南阳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南阳中心城市相继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内乡县衙、西峡灌河漂流、卧龙岗武侯祠等被批准为国家4A级景区。老界岭、恐龙遗迹园等被批准为国家5A级景区。
资源丰富,聚宝藏珍。南阳地处北纬32°17′-33°48′,东经110°58′-113°49′,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水储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也是淮河的源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被评定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跻身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南阳黄牛”居全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南阳黑猪”在全省享有盛名,“南阳柞蚕”居全省首位。林、果、药和土特产品资源丰富,有松、杉、泡桐等用材林木30多种,苹果、猕猴桃、柑桔、大枣、板栗、油桐、生漆、银杏等经济林20多种。西峡的猕猴桃、山茱萸、南召的辛夷、桐柏的木瓜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卧龙区的月季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月季之乡”,桐柏的板栗被命名为“河南省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全市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个。南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盛产山茱萸、辛荑、杜仲、桔梗、丹参、半夏、全蝎、血琥珀八大名产,药用植物1000余种。南阳是中国矿产品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各类矿产84种、468处。矽线石、石墨、独山玉、银矿、铜矿储量居全省首位;金矿、石油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南阳独玉系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色彩斑斓,素有“东方翡翠”之称。
交通便利,通讯畅达。南阳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许平南襄、沪陕高速公路两个“十字”形重要通道为市域城镇与产业发展轴,以邓州和桐柏、西峡、淅川县城为四极,以小城镇为依托,拓展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现代立体交通支撑体系,形成“一体两翼、两圈两轴四极”向心发展、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调推进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南阳机场是全省三大航空港之一,宁西铁路客运通车,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南阳飞机场是河南三大民用飞机场之一,可直飞广州、北京、上海、深圳、桂林、大连、昆明。初步形成了以铁路、航空、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网络的立体交通运输格局。国家东西、南北通讯光缆干线在南阳交汇,4G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建成投用,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宽带中国”示范市。基础支撑更加坚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宁西铁路二线建成通车,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郑万高铁开通,南阳已经进入“高铁时代”。内邓、三淅、邓鄂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第一。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
经济提速,实力增强。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6%;重工业增长5.8%。分控股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2%;股份制企业增长4.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8%;私营企业增长4.5%。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高成长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开放招商成效明显。“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深入实施,京宛对口协作持续深化,京宛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工,水科技产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全省第二个综合保税区。
自然资源
南阳地北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长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可供开采量约8.58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水储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南阳地处北纬32°17′-33°48′,东经110°58′-113°49′,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长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可供开采量约8.58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水储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地形地貌
南阳地处全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向第三级台阶过渡的边坡上,西、北、东三面环山,是一个向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海拔高度在2212.5米(西峡县犄角尖)至72.2米(新野县沙堰)之间。
气候特征
南阳地处北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春季温暖,夏季酷热,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矿产资源
南阳聚宝藏珍,是中国矿产品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已发现有价值的各类矿床矿点468处,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 大型矿床42处,中型矿床41处。2020年末全市已发现的矿种85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46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46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22种,非金属矿产22种。全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处。 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矽线石、石墨、独山玉、银矿、铜矿储量居全省首位;金矿、石油储量居全省第二位;水泥用配料黏土、大理岩、水泥灰岩、冶金石英岩,玻璃用脉石英,饰面用大理岩,铅、锌等储量 位居河南省前列。南阳独玉系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色彩斑斓,素有“东方翡翠”之称。
农业资源
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烟叶、蔬菜、瓜类、中药材等。
水利资源
南阳市河南省河网比较密集的地区之一。众多河流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长江水系汉水流域的唐河、白河水系最大,支流较多,水资源丰富,丹江水系次之。
林业资源
全市2020年造林面积38.37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6.99千公顷。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7.64千公顷,天然林保护工程253.28千公顷。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51.16千公顷。森林公园1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森林覆盖率40.51%(不含直管县),获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文物胜迹
南阳是国家较早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才辈出,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和汉文化的代表地之一。南阳有众多的文物胜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在性质上分为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3种文化层,反映了中原文化和江汉文化交流的南阳早期文化特征。
南阳市含邓州:辖区内243个乡镇街道,其中包括39个街道,158个镇,46个乡,4548个行政村,415个居委会。 39个街道:唐河县4、社旗县2、方城县2、镇平县3、西峡县3、淅川县2、新野县2、宛城区9、卧龙区9、邓州市3。 158个镇:桐柏县13、唐河县14、社旗县13、方城县14、南召县8、镇平县15、内乡县12、西峡县15、淅川县11、新野县8、宛城区6、卧龙区9、邓州市20。 46个乡:桐柏县3、唐河县5、社旗县1、方城县1、南召县8、镇平县4、内乡县4、西峡县1、淅川县4、新野县5、宛城区4、卧龙区2、邓州市4。
历史沿革
南阳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十万年前,与北京猿人生活于同一时代的“南召猿人”就使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和渔猎生活,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约在五六千年前,就出现了村落和房屋,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商代为“南乡”,有谢、楚、邓等国。西周时,南阳属荆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称为“周南”,境内有申、吕、楚、鄀、蓼、邓等国。春秋大部分入楚,楚置宛邑。战国分属楚、韩。秦初置南阳郡,为全国36郡之一。汉承秦置,仍置南阳郡,兼有弘农郡地,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时期。晋置南阳国和义阳、顺阳郡。南北朝时建置变化无常。隋设南阳郡、阳郡、淅阳郡,兼有淮安郡和舂陵郡地。唐、宋设唐、邓二州。元、明、清设南阳府。中华民国设行政督察区。
1948年11月4日,南阳全境解放,国民党统治结束。1949年3月,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成立南阳地委、专区,辖南阳市、南阳县、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邓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泌阳县、方城县12个县市。南阳专署原辖的叶县、舞阳两县划归许昌专区。1949年12月15日复置西峡县。1965年5月16日,泌阳县划归驻马店专区。同年11月13日成立社旗县。至此南阳专区辖南阳市、南阳县、方城县、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西峡县、淅川县、唐河县、邓县(1988年11月更名为邓州市)、新野县、桐柏县、社旗县13个县市。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撤销县级南阳市和南阳县,设立宛城区、卧龙区,共13个县市区。1995年3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开发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正县级规格。2009年12月,南阳市委决定成立鸭河工区、官庄工区,正县级规格。2010年11月,官庄工区、鸭河工区正式运营。2010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南阳新区,副地级规格。2012年,南阳市辖卧龙区、宛城区、高新区、鸭河工区、官庄工区、南阳新区和南召、方城、镇平、内乡、西峡、淅川、新野、唐河、桐柏、社旗10县及邓州1市。2014年,邓州市试点省直管,南阳市辖2区、10县,分别为: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方城县、西峡县、社旗县及卧龙区、宛城区。除正式行政区划外,南阳市还设立以下经济功能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南阳官庄工区、南阳鸭河工区。2019年南阳辖卧龙、宛城2个区,南召、镇平、内乡、淅川、新野、唐河、桐柏、方城、西峡、社旗、邓州市11个县(市)及高新区、示范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4个功能区,有45个乡、159个镇、41个街道,4539个行政村、415个社区。是河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