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西临长治,东接濮阳,北临邯郸,南接鹤壁、新乡,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21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面积115平方公里,下辖1个县级市(林州市)、4个县(安阳县、滑县、内黄县、汤阴县)、4个市辖区(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共有23个乡、66个镇,46个街道,302个社区居委会,2979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早在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在此生活。

夏朝,胤甲(别名孔甲)即位,建都于西河。
商朝,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盘庚亦将都城迁至太行山麓的漳河、洹河冲积扇扇缘,史称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历经八代十二王255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殷商文明。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始祖,与现代汉字一脉相承,也是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对推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春秋时期,安阳先属卫国,继而属晋国;战国时期,安阳属魏国,后属赵国。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二月,秦国调动更多士兵驻扎在汾城附近。当时王龁继续攻打邯郸,但依旧未能攻克。恰逢各国援军向王龁进攻,王龁几次败退,告急使者往返于秦国。魏无忌率领援军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王龁于是撤除邯郸围军退走,回转投奔汾城附近驻军。二个月后,韩、赵、魏再次组成合纵军逼近汾城,企图阻止王龁从汾城向东进攻,不料王龁抢先进攻合纵军,斩首六千,合纵军向南逃跑,王龁一直追到黄河,合纵军又有两万人死在了黄河里。另一支赵军趁王龁东进时攻下汾城,于是王龁进攻汾城,随即跟随张唐攻克赵国城邑宁新中,将其改名为安阳。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安阳市所辖地区分属河内郡和邯郸郡。辖区内始置安阳县。
西汉初年,废安阳县并入荡阴县,此后直到西晋才得以重置。此间今安阳市所辖地区西部属河内郡,东部属魏郡(治邺城,即今安阳北)。自东汉至西晋统一前,河内郡属司隶校尉部管辖范围,魏郡则属冀州管辖范围。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安阳,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末年,属袁绍势力范围。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败袁绍,攻取邺(今安阳北),重建邺城,使邺城成为东汉实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王,定魏国之都于此;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汉,迁都洛阳,邺仍然陪都,为“五都”之一。此时,今安阳市所辖地区仍分归魏郡(治邺)与河内郡管辖。
西晋时期,属司州魏郡【统8县,林虑县(今林州市)属司州汲郡】。十六国时期,仍属魏郡管辖。同时,邺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三国的都城。
北魏道武帝天兴四年(401年),在邺立相州。此时邺已经成为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东魏初年,邺成为东魏的都城,安阳县与荡阴县一起并入邺县。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高欢次子)篡魏,改国号为“齐”,仍都邺。北齐统治极为残暴,后于577年灭于北周。北周静帝时,杨坚辅政。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今安阳)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相州、魏郡和邺县及所有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安阳县更名为邺县,原旧邺县地置灵芝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安阳城为相州、邺县治所。开皇十年(590年)邺县治所迁回原地邺,复安阳县建制。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废诸州总管府,实行郡县二级制,废相州,存魏郡,治安阳,领11县。隋末今滑县一带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是隋末农民起义的重要部分。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相州隶属于河北道。唐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相州一度改称“邺郡”。安史之乱期间,安阳城又是一个大战场,连年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灾难。宝应元年(762年),唐雍王李适讨伐驻相州的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叛军,史朝义部将薛嵩(薛仁贵之孙)向唐节度使李抱玉投降。唐朝便在相州等六州置昭义军,以薛嵩为昭义军节度使,治所在相州。唐末藩镇割据时期,相州属魏博节度使管辖。唐肃宗乾元初,时值安史之乱末期,于魏州、博州置魏博军,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
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
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领5县(一说4县)。元至元初改“彰德府”置“彰德路”,直接隶属于中书省。
明清时期,属河南省,复为“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临漳县属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管辖。 [11] 乾隆时期,临漳、涉县、武安、安阳、内黄、汤阴、林县(现林州市)等7县隶属彰德府管辖。 [12]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安阳仍为彰德府治所。民国二年(1913年)改彰德府为安阳县,属河南省豫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河北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道级行政区被废除,安阳县归河南省直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太行抗日根据地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漳南县原属河南安阳专区,1949年解放后,漳南县分别划归安阳县、临漳县、魏县。 [13] 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阳,成立安阳市。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市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回归河南省,仍为省辖市。新中国成立后,临漳县划归河北。 [11] 1983年,国务院决定把安阳县、林县、浚县、汤阴县、淇县划归安阳市,实行以市带县体制。1986年2月,河南省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淇县、浚县划归鹤壁市,将濮阳市属的内黄县、滑县划归安阳市。
2021年8月6日,根据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验收工作有关安排,经技术组暗访、专家组实地验收、向社会公示等程序,确定安阳市达到了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预期目标。成为为“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
2021年9月14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安阳市将安阳县的曲沟镇、水冶镇整建制划归殷都区管辖。
人口民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547.76万。有汉、回、蒙古、满、壮、苗、藏、彝等4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万余人。
地理环境
安阳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系太行山东麓,东部属黄淮海平原。地形复杂多样,平原、山地、丘陵、泊洼分别占总面积的53.8%、29.7%、10.8%、5.7%。地处半湿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1981年以来,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556.4mm,年平均本站气压1005.9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65%,年平均风速2.2m/s,年平均无霜期216天。
矿产资源
安阳是河南省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市之一,主要有能源、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共计50个矿种。优势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省首列,冶金用白云岩、含钾砂页岩、霞石正长岩等3个矿种查明资源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玻璃用石英岩查明资源储量位居全省第三;熔剂用灰岩、水泥配料用黏土等矿产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
经济概况
安阳是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明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城市,是京津冀周边协同发展区城市,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2300.5亿元,增长3.3%,增速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4%,增速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增速居全省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4.8亿元,增长6.6%,增速居全省第1位,税占比71.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1亿元,增长6.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30元,增长3.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43元,增长1.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6元,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为10.4∶43.8∶45.8。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转型发展主攻方向,围绕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安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安阳是河南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工业门类齐全,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煤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装备制造、食品医疗、纺织服装等高成长优势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2020年底,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4家,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92家,实现营业收入1910.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2.5亿元。
围绕钢铁、煤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强力推进绿色化、智能化、技术改造,积极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加快行业资源整合,传统产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钢铁行业整合重组深入推进,与沙钢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整合新普钢铁、汇鑫特钢、华诚博盛钢铁产能,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精品钢深加工生产基地。焦化行业资源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顺成集团、利源焦煤、鑫磊集团焦化整合项目加快推进,焦化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集团化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大力发展羽绒服、高档西服、衬衫、休闲服、运动服等中高端产品,重点发展童装、内衣,加快知名品牌培育,打响“中国针织服装名城”品牌。2020年我市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累计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4个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13个行业1341家企业完成了ABC绩效分级,凤宝特钢、翔宇医疗、方快锅炉等14家企业进入A类行列,为全市企业转型发展树立了标杆。
安阳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2992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75公里。京港澳高速、南林高速、大广高速穿境而过,沿太行高速、濮卫高速、鹤辉高速安阳段加快建设,安罗高速、安新高速安阳段即将开工建设,内黄至林州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高速路网不断完善。S502安内快速通道、S227建成通车,S302汤阴段开工建设,G107安阳段改线新建工程前期工作持续推进,干线路网和城市道路实现无缝衔接。京广高铁、京广铁路贯穿南北,晋豫鲁铁路横贯东西,形成“两纵一横”铁路网。安阳机场正式开工建设,林州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加快推进,内黄、滑县通用机场进入编制阶段,将形成以安阳机场为中心,林州、汤阴、内黄和滑县联动的“1+4”机场服务30分钟航空圈。安阳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安阳是国家二级物流布局城市,是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是中原经济区5个区域物流枢纽之一,已被纳入中原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成为“一带一路”、河南“三区一群”、环渤海经济圈国家战略辐射带动的重要节点。全市围绕建设区域交通物流中心的目标,着力推进安阳机场、安阳铁路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安阳象道、汤阴万庄等物流园区功能,林州大通成功申创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通过验收,探索形成的“安阳模式”在全国推广。2020年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25.6亿元,增长3.8%。公路货物运输量1.3亿吨。公路货物周转量521.9亿吨公里,增长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