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2月10日新乡讯(编辑胡志民 作者张鸿山)2021年11月下旬的一天,笔者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位于新乡市东区鲁林书法工作室,终于见到了这位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奇才的鲁林大师。经过先生多年的执着和努力,鲁林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造诣之深,作品数量之大,涵盖内容之广泛,多被书法界名仕们为之叹服,被誉为“书法界的奇才”,“中国书法,全能第一”。其实,鲁林就是一位为人朴实,做事低调,且热衷于书法探究的普通学者。
鲁林40年代出生于河南新乡的原阳县,当时的河南农村一片贫瘠。在别人家孩子都嬉戏打闹或帮大人干农活的时候,生性文静的小鲁林就已经开始拿着自制的土毛笔,蘸着黄泥水在硬石面上学写字了。无论是小学还是到了中学,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写大字。长大后,由于对书画艺术的偏爱,便报名考入了无锡书画艺专,并以他漂亮的四种书法字体,被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一眼看中,随收为了入室弟子。在此期间,鲁林经常随师父去黄山写生作画,得到了师父在艺术上的最初启蒙,经过刻苦钻研,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计空谈。鲁林对自己年青时期所付出的努力,至今仍记忆犹新。为了练习臂力和腕部的灵活性,每次提笔练字都会在手腕上系一只重重的铁环,来锻炼自己握笔的稳定和运笔的力量。30多岁任原阳县齐街镇乡长时,无论自己工作多忙、也不管去哪去开会,他总会随手带上自己的最心爱的文房四宝,一遇闲暇,便会拿出来写上一阵儿练练笔功。
多年后的一个偶然机遇,鲁林有幸认识了中国人民大学来河南原阳县撰写论文的邬鸿恩教授,并被发现他在书法艺术上的不凡天赋,随后经邬鸿恩先生的极力引荐,鲁林再次拜师于欧阳中石门下,得到二位导师在书法艺术上的真传,也使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层次领悟,有了新的起点。



踏进鲁林工作室大楼,笔者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从宽敞的楼梯间,到楼上楼下再到几十米的长廊,上下左右随处可见悬挂满墙的各种字体书法作品,竟然全部是鲁林亲手所写。其中,除了一些我们很容易就能辨认的行楷隶篆外,还有大量别人很少涉及的金文、甲骨文、象形文字等,再看陈列在另外的五六间大展室内的作品,有大量风格各异的诗词、佳句及临摹名家字迹的成套佳作,更是数不胜数。这真可谓就是一个大型的“百家”书法精品展览馆。

来到鲁林存放作品的库房,看到的又是一叠叠,一箱箱和一摞摞的书法作品码放其中,在这里除了有大量篇幅不一的单页作品,还有更多已装裱好了的大小卷轴及长卷,真是看的我们一时不知了所选。
据鲁林介绍,他先后创作的作品总数已达四万五千余幅,其中包括各种不同书法字体、风格的就有3000多种。他还先后将古代书法大家和历代皇帝的真迹都全部临摹高仿过了一遍。在他的作品中,仅长卷就有1300多幅,其中有经文、论语等14卷。长卷的尺寸多为5-8至10几米左右,共运用了208种不同书法字体书写而成,其中有一卷最长的长度达到了50米。还有一幅他模仿王羲之作品的长卷中,仅各种印章就用了180多枚。他在仿真“历代皇帝手迹”作品时,还采用了以十幅作品为一个字体的方式完了整部作品。这一切成就,都体现了鲁林对各种字体掌握的深厚功底和运用自如的艺术创造潜力。一位权威人士看到了鲁林作品后非常概况,欣然提笔为鲁林题词“中国书法 全能第一”。
鲁林为新乡市文庙中所珍藏的那尊《大观碑》的碑文书写修复。这尊石碑,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皇帝撰文并书写的《大观圣作之碑》,由于上千年的岁月侵蚀风化,碑体以残缺大块,其中碑文也遗失了多达240余字。鲁林经多方考证、阅读史料及对笔迹的研究,最终以完全模仿赵佶皇帝瘦金字体,完整复原了碑文,使这件“国宝”级文物,又重现了当初的容颜。

鲁林成功复原《大观碑》,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历史学识和艺术造诣,最了不起的还是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为这座的历史文化瑰宝再造了一次生命,成就了他作为一位当代书法艺术家,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取得了如此成就的鲁林依然还在努力的创作着,他希望自己近年来创作的一些历史名人、国家领袖的一系统仿真作品,能以碑林形式呈现在城市的文化园中,让广大人民群众在闲暇之余,就能近距离领略到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历史名流、政治人物以及革命领袖们的书法手迹,并能从中欣赏到他们在书法艺术上各自的不同风格魅力,从而增强了解和更加喜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书法文化。
鲁林还准备将自己在书法艺术上创造的“五个”之最(作品最多,长卷最长,字体最全,印章最多等)申报吉尼斯纪录。还计划能在河南举报一次“中国书法“中原擂台”大赛”,以鼓励全世界更多人热爱书法艺术,关心书法艺术,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