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林建辉 通讯员 苏祝巧 郭江南)近日,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紫泥镇安山村岸尾社,伴随着机械的阵阵轰鸣,几座老旧蘑菇房被顺利拆除,这不仅告别了昔日的杂乱与隐患,更为擘画“共富共美龙海实践”新图景按下了“加速键”。

当前,龙海区正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紫泥镇积极响应、全面贯彻,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选取溪洲村、安山村连片蘑菇房拆除为突破口,严格落实“两统筹、两统管”要求,在“破”与“立”的转换中率先探索,铺开“拆旧拓新”行动。

“既要拆除房屋,又要实现‘零赔偿’,群众工作该怎么做?”工作初期,这道看似无解的难题,成为镇村干部面临的最大思想堵点。
举旗定向,绘就蓝图。破局的关键,在于一张清晰、科学、能够化解矛盾的规划蓝图。紫泥镇主动向上对接,精准核查地块性质、明确边界,同步启动复杂产权关系的初步梳理与认定,并将“零赔偿”政策置于未来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增值的大局中向群众阐释,争取理解与支持。工作队深入两村田间地头反复摸排,最终形成一份聚焦“两统筹、两统管”、明确拆除范围和房屋布局的规划图,为拆旧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有了清晰的“蓝图”,干部心中有数、脚下有路,认定了目标,便大胆地闯、大胆地干。溪洲村与安山村因地制宜,采取“入户走访”与“集中攻坚”的工作方法,倾听群众心声,引导大家围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新家园”畅所欲言。民主开放的形式不仅高效收集了共性诉求,更让村民在思想碰撞中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村庄变革的主体。

在整治过程中,紫泥镇并非一拆了之,而是充分利用拆改释放的空间,结合村庄规划和实际发展需求,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对新建小区实施统一风貌管控与科学规划设计,有效解决农村空间拥堵、村容杂乱等问题,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据统计,截至目前,溪洲村划定片区总面积9333平方米,一期14座蘑菇房已全部拆除,腾出建筑面积1120.89平方米、空地面积3547.87平方米;安山村腾出建筑面积762平方米、空地面积1200平方米。两村均实现“零赔偿、零上访、零舆情”,形成显著的示范效应。

谋当下,更谋未来。拆除蘑菇房,不仅要“破旧”,更要“立新”;不仅要改善环境,更需为村民开辟致富新路径。紫泥镇在推进空间改造的同时,同步启动产业转型,激活土地价值,为菇农和全体村民规划出一条多层次、立体化的“共富新途”。一方面,妥善处理“存量”与引导“增量”并行。紫泥镇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帮助菇农销售库存菌菇,协调回收可用建材,最大限度减少群众当期损失。另一方面,着眼于盘活土地资源,通过统筹规划建设,探索推行“地票”机制。随着区域整体环境提升和基础设施完善,一个“共富共美”的现代新型农村社区正从蓝图走向现实,原有边角地、闲置地价值显著提升,真正实现“荒地”变“宝地”。
一滴水折射太阳光辉。从“破旧”到“聚心”,从“立新”到“转型”,紫泥镇正将生态账、发展账、民生账统筹核算,推动乡村从“一点美”向“全域美”深化,逐步形成全岛共建、整体推进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