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通讯员 俞坤岚 赖涵)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濯田镇街上村,提起村书记王宗华,村民们总会想起他常穿的那件洗得发白的迷彩马甲。这位有着4年军龄的退役军人,自2018年担任村书记以来,始终带着部队的硬朗作风和赤诚初心,在村里的法治建设道路上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

▲王宗华开展普法宣传
讲台扎根田间 “兵支书”说透家常法
“大伙儿看这张图,宅基地边界就像咱部队的岗哨线,谁也不能越界半步,这在《土地管理法》里写得明明白白……”初夏的午后,街上村的晒谷场上,王宗华正拿着一块小黑板给村民们上课。黑板上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旁边摆着几本翻得起了毛边的法律手册,这就是他的“流动法治课堂”。
刚回村时,王宗华发现不少村民遇到事儿习惯靠“拳头”或“人情”解决,对法律既陌生又抵触。曾在部队担任过理论教员的他,决定从普法宣传抓起。他把《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里与村民生活相关的内容摘出来,结合村里发生过的宅基地纠纷、赡养纠纷等案例,用“张家的事儿”“李家的理”这样的家常话来讲。
为了让宣讲更接地气,他还编了不少顺口溜:“借钱打条不糊涂,到期还钱不伤情”“赡养老人是义务,法律撑腰不含糊”。村民王某曾因借钱给邻居没打欠条,对方赖账后差点动了手,王宗华得知后,带着他学习相关法律条文,帮他收集转账记录和证人证言,最终通过调解拿回了欠款。如今,王某成了法治课堂的“常客”,还总带着同村人来听课:“王书记讲的法,咱听得懂、用得上!”

▲王宗华开展入户调解
调解站当战场 “硬作风”解开千千结
“军人为打仗而生,我当村书记,化解矛盾就是我的战场。”王宗华常说。村里的矛盾调解室墙上,挂着他从部队带回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牌匾,旁边贴着调解流程和相关法律条文。在他看来,调解矛盾既要讲法理,也要有军人般的公正和担当。
前年冬天,村里两户人家因灌溉用水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挖断了对方的水渠。王宗华赶到现场时,双方正拿着铁锹对峙。他当即喝止:“都是一个村的,为这点水伤了和气值得吗?部队里战友之间还讲互相帮衬,咱村民就不能互相体谅?”随后,他顶着寒风沿着水渠查看,又翻出村里的用水分配记录和相关规定,提出“按地块轮流灌溉,超时罚款”的方案。
可其中一户人家觉得吃亏,拒不接受。王宗华连续三天上门,白天不在就晚上去,坐在炕头上跟户主算“情理账”“法律账”:“你堵了水渠,本身就违反了《民法典》里的相邻关系规定,真闹到法院,咱不光占不到便宜,还得承担赔偿责任。”最终,在他的坚持下,两户人家握手言和,还一起修好了水渠。
这几年,经王宗华调解的矛盾纠纷有近百起,小到鸡鸭踩踏庄稼,大到土地流转纠纷,他都处理得明明白白。村民们说:“王书记调解案子,就像在部队审案子一样认真,他说的话,我们信!”

▲王宗华给村干部培训相关业务
制度筑牢根基 “传帮带”育出法治苗
“普法和调解都是‘治已病’,建章立制才是‘治未病’。”在部队养成的长远眼光,让王宗华深知法治建设不能只靠一时的热情,必须有长效机制做保障。他参照部队的管理制度,在村里推行了“法治积分制”,把遵守村规民约、参与普法学习、配合调解工作等行为都纳入积分管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还与村里的评优评先挂钩。
他还从村里的退役军人、党员和致富能手当中,选拔了10个人组成“法治带头人”队伍,定期组织他们参加法律培训,请镇里的法律顾问来授课。退役军人张强是队伍里的骨干,曾因处理不好邻里关系被大家疏远,王宗华带着他一起参与调解,教他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和军人的同理心与人沟通。如今,张强成了村里有名的“调解能手”,不少村民遇到事儿都愿意找他帮忙。
在王宗华的推动下,村里还修订了村规民约,增加了“遇事找法”“依法办事”等内容,建立了“村民议事会”制度,村里的重大事项都要经过法律咨询、村民表决等程序,确保每一项决策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去年,村里引进一个养殖项目,有村民担心污染环境,王宗华组织大家学习《环境保护法》,邀请环保部门现场评估,最终修改了项目方案,既保障了村民权益,也让项目顺利落地。

▲王宗华给在校小学生上法治课
如今的街上村,法治课堂场场爆满,矛盾调解室渐渐“冷清”,村民们遇到事儿,第一句话常是“找王书记问问法律咋说”。王宗华胸前的党徽和肩上的责任,就像他当年军装的肩章一样,时刻提醒着他:从军营到乡村,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守护公平正义的担当。在他的带领下,法治的种子已在这片乡土上生根发芽,正慢慢长成守护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