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张士龙 通讯员 郑茗文)在鞍山的山川田野间,一座座高耸的铁塔撑起纵横交错的输电线路,守护着城市乡村的光明与温暖。国网鞍山供电公司输电工区副主任佟明,便是这片"电力经纬"上最执着的守护者。16年来,他扎根带电作业一线,以不服输的韧劲攀爬铁塔、鏖战酷暑严寒,以敢创新的闯劲攻克技术壁垒、破解生产难题,用370余次带电作业、650余项缺陷处理、44项专利授权的亮眼成绩,诠释了劳动模范的责任与担当。
矢志不渝 坚守保电一线16年
2010年,怀揣着对电力事业的热爱与传承父辈使命的初心,21岁的佟明考入国网鞍山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不敢上塔,就别当输电工人”,班长的话让他铭记于心。30多米高的铁塔、密不透风的高压屏蔽服,成为他职业生涯的最初考验。酷暑时节,铁塔被烈日炙烤得烫手,屏蔽服内的温度直逼40度,不到两分钟便能湿透全身;寒冬腊月,高空寒风刺骨,手指冻得僵硬仍要精准操作。但这些艰难困苦,从未动摇他的信念。
入职不满一年,佟明便主动请缨参与±500 千伏伊穆直流线路停电检修——当时鞍山地区电压最高、难度最大的作业任务。80多米高的铁塔上,他骑坐在狭小的走线滑车上,仅凭手臂力量在导线上缓慢挪动,在无遮挡的高空经受烈日炙烤一个半小时,完成作业时衣服能拧出水、胳膊酸得抬不起来,班长和师父当场竖起大拇指:“这小伙子,身上有股不服输的韧劲!”
16年间,佟明爬过的铁塔高度累计约600公里,相当于从鞍山到沈阳往返三次。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他作为保电分区突击队长远赴张家口,在平均海拔1600米、最低气温零下27度的山区,带领队员们爬冰卧雪60天,每日徒步巡线15小时以上,完成73基铁塔17轮精细化巡视,用坚守保障了赛事期间的电力供应。“看到赛场上的灯光一直亮着,我们的付出就有了回报”,这份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电力人的坚守与荣光。
守正创新 攻克带电技术壁垒
在深耕一线的同时,佟明始终思考着如何用创新让带电作业更安全、更高效。传统“三跨区段”液压式耐张线夹检测,需要工作人员背着40多斤重的X光设备爬高塔,不仅耗时两个多小时,还存在电离辐射风险,且需等待线路停电。2019年,佟明带领创新团队另辟蹊径,将X光设备与无人机结合,实现了线路不停电状态下的远程精准检测,作业时间从两小时缩短至10分钟,既规避了辐射风险,又大幅提升了效率。这项创新成果荣获国网公司青创赛金奖,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针对带电作业滑车无封门的安全隐患,佟明钻研结构原理,研制出“可地面挂拆的封门自锁滑车”,使挂传递绳作业时间缩短50%以上;他主导的《缩短输电线路碗头带电消缺时间》《研制带电作业限位舱》等成果,连续三年斩获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金奖,让鞍山“中国带电作业故乡”的金字招牌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截至目前,他已获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5项,创新成果屡获全国电力行业特等奖等多项殊荣。
薪火相传 搭建创新育人平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9年,佟明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24名青年职工加入其中,成为技术攻关的“实战练兵场”。他既是技术带头人,也是青年职工的 “培训师”和“领航员”,带领团队研制出同体共轴螺栓安装工具等多项成果,在省内率先完成220千伏输电线路自主巡检和激光建模全覆盖。2024年,他牵头组建辽宁省输电带电作业基干队,汇聚 72 名行业精英开展跨地市联合作业与技术攻关,推动全省带电作业技能水平整体提升。如今,工作室已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10 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41 项,斩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17 项。
从青涩学徒到高级技师,从一线尖兵到创新领航者,佟明用16年的坚守与创新,在铁塔银线间书写了新时代劳模的奋进篇章。他先后荣获国网公司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但其初心始终未改:“继承的是工匠精神,创新的是作业技术,希望带动更多青年人扎根一线,为保障电力输送作出更多贡献”。
星光不负赶路人,岁月眷顾奋斗者。佟明以汗水守护光明,以创新破解难题,以奉献诠释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故事,是千千万万电力人坚守与创新的缩影,更是新时代劳动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生动写照。在守护万家灯火的道路上,这份劳模精神与创新力量,必将照亮更多人前行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