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3月6日北京讯( 顾国红 王研 杨惠)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近日联合印发《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宣布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深圳市、宁波市等8个省市启动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直击“登记难”“评估难”“处置难”等长期制约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的堵点,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结合,助力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试点目标:2027年建成高效服务生态圈
根据《方案》,试点地区将通过三年探索,到2027年基本建成“服务便捷高效、信息共享畅通、体制机制完备”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形成知识产权、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的格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
五大举措破解“三难”痛点
登记提速:线上线下双通道并行。试点地区将设立商标权及版权质押登记服务窗口或代办点,开通版权质押登记绿色通道,并加快建设在线登记平台,大幅缩短办理周期,解决企业“登记难”问题。
评估松绑:千万以下贷款内部评估。针对“评估难”,《方案》鼓励商业银行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采用内部评估或银企协商定价;政府部门将提供数据、模型支持,部分地区可探索以“整体评价”替代传统价值评估。

服务优化:延长贷款期限,扩容质押范围。金融机构被要求制定专项业务办法,延长贷款期限并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质押物范围扩大至动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数据权益等新型知识产权,进一步盘活企业无形资产。
处置创新:建平台防专利失效。为破解“处置难”,试点将推动建立专业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设置质物处置专门板块;探索企业预缴质押期间专利年费机制,避免专利权因欠费失效。
风险共担:政府+平台+金融协作。地方将探索风险补偿前置模式,健全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三方合作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背景与数据支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高速增长
2024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555.7亿元,同比增长33.4%;贷款户数达26545户,同比增长23.4%。然而,评估标准模糊、处置渠道不畅等问题仍制约业务深化。此次试点选择知识产权密集、基础较好的地区先行突破,后续经验将向全国推广。
政策联动:纳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四项试点”
此次试点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期推动的“支持科技创新四项试点”之一,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扩围、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放宽、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共同构成政策组合拳。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强调,此举旨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畅通资本与科技融合通道。
专家指出,试点通过制度松绑与机制创新,有望激活万亿级知识产权市场,为科创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路径,加速“知产”向“资产”转化,对我国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意义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