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原标题:浙江桐庐:“全域旅游”绘就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桐庐,“山水间的生态文明诗,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哪怕初来乍到的异乡客,只要一踏上这片土地,就会为这“流水带花香”的潇洒桐庐郡之古风所陶醉,为继往开来的全景式新富春山居图所吸引。
眷恋着清晨的弦音,行走在灵动的富春江畔,秀美的富春江犹如翠色的飘带一碧千里,两岸坡陀起伏、林峦深秀,苍茫简远之意境扑面而来。傍晚时分,天边映着的火烧云,如斯场景总让人沉醉其中。
踏步于江南镇古村落风景区,黛瓦白墙的徽式村落、曲折宁静的街巷、遮天蔽日的古树……早已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来自各地的游客。
潇洒桐庐的美景,已不再拘泥于景点模式,逐步绘就的“全域旅游”蓝图,在美丽乡村建设、“老派”景点转型等一系列新旧交叠间铺开。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徐徐画卷舒展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桐君结庐梧桐下,是花海芬芳惹人醉,是古道寻踪耐人味,是奇山激流澎湃情,更是那处处是景、步步生花的画城桐庐!
一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瑶琳洞被重新发现,桐庐旅游也由此起步。
1979年11月17日、18日,《浙江日报》连续两天在第四版先后以《瑶琳仙境》、《天下奇观——“瑶琳仙境”游记》为题,图文并茂地报道瑶琳洞的开发和建设。随后,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来桐,拍摄纪录片《初探瑶琳洞》。溶洞奇观的神秘“面纱”,首次被揭开。
经过两年多时间开发,1981年底,修葺一新的瑶琳仙境面世,名声大噪,知名度远远盖过了桐庐。“忽然洞开新世界,不尽宾客滚滚来”。第一厅试开放当年,接待游客17.6万多人次,门票收入7.76万元。1981年全年接待游客43.9万人次,门票收入21.67万元。
1985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国际洞穴学术会上,瑶琳仙境以“洞穴景观好,开发利用好,社会效益好”而成为中国旅游溶洞的代表;
2000年,世界旅游洞穴会议首次移师到亚洲并在瑶琳仙境召开,瑶琳仙境进入世界著名洞穴之列……
瑶琳仙境有多“火”?从当时游客间流传着一句话中也可见一斑:“黄山归来不看岳,瑶琳归来不看洞”。以至于,去上海等地搞促销,遇到最大的难题是:人人都知道瑶琳仙境,人人都知瑶琳仙境在杭州,而知道桐庐的却少之又少,更少有人知桐庐还有迷人的富春山水。
此后,东汉古迹严子陵钓台、药祖圣地桐君山风景区等旅游项目的修复建设,桐庐县逐渐成为浙西黄金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50多万人次以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在这里留下足迹,被誉为“全国县级旅游之冠”。“瑶琳仙境”成为“全国诸洞冠”,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和“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
1985~1987年,桐庐旅游接待人数连续三年雄居全国县级之首,夺得了“三连冠”。198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桐庐—中国县级旅游之冠》的文章,轰动了全国,震惊了旅游界同行。
跨入九十年代,旅游业在全国兴起,旅游项目的竞争也随之进入各领风骚的时代。桐庐县又适时推出了大奇山森林公园、天目溪竹筏皮筏漂流、富春江钓鱼岛、红灯笼乡村家园、外婆家等度假休闲的旅游项目。这些人文与自然景观的拓展和兴立,使桐庐再度掀起了新一轮旅游高潮。
从起步到上世纪90年代末,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桐庐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富春江、天目溪为纽带的瑶琳仙境和富春江两大旅游板块,各具特色的20余个游览区域格局,呈现出绚美健康有趣的层次,更使桐庐显其“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的魅力。
二
从无到有,桐庐县喝到了旅游发展的“头口水”,成为当时浙江、乃至全国旅游的一面旗帜。
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各种要素制约交织叠加,桐庐旅游面临新的挑战,“星星”多“月亮”少,旅游发展趋于缓慢。
如何扭转颓势,实现跨越大发展?必须在思想上突破固有的观念。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统筹分析桐庐县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等各类旅游资源后,立足实际,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最终理出一个创新思路:将“凤凰涅盘”的抓手放在“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上,牢固树立“不拼资源抓生态、不比速度促和谐”的发展理念,全方位发展“大旅游”,依托特有的乡村魅力牢牢吸引住游客的眼球。
2011年12月,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桐庐县提出发展“风景桐庐”的全新理念——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全力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随后,确定了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的目标,并出台了《桐庐县振兴旅游休闲产业五年行动计划》。
它既是全地域,即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扎实的城乡建设基础,全力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它也是全领域,即充分利用多样性的生态、人文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城市与乡村互动、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融合,既有景区观光又有休闲度假,既有现代都市又有古村落古建筑群风情,能满足不同人群旅游需求的多品种、多领域的旅游产品。
此后,发展全域旅游的“大动作”不断:通过狠抓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旅游业态转型升级;通过举办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华夏中医药养生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打造“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城市品牌,进一步打响中国最美县、中国长寿之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提升桐庐旅游目的地环境品质。
2012年,省政府批复同意桐庐县开展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创建试点。次年,桐庐县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
跳出桐庐看桐庐,“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使桐庐县旅游产业从观光游向“山水观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康体养生”五位一体转变,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桐庐旅游自此迈上全面振兴之路。
三
发展“全域旅游”,并非空穴来风,桐庐县有基础、有底气。
底气从何而来?
从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禀赋里来。
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桐庐,既有山的伟岸、水的灵韵、石的气势,又有林的秀色、洞的瑰丽、城的潇洒,古往今来,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畅游吟咏,流连其中,留下众多的笔迹墨宝,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这里不但是华夏中医药文化和东亚隐逸文化的起源地,还是“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中国书法之乡”。
从深入践行“两山”理念里来。
县委、县政府把生态环境当成“奢侈品”与“易碎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抓,以“美丽中国桐庐先行”为总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战略,牢牢守住了生态底线,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2.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实现优于入境断面水质……一个个数据背后,是桐庐县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
从特色发展的“组合拳”里来。
城乡建设中,不求大而求精、不求快而求优、不求全而求美。充分挖掘山水资源,利用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独特优势,通过显山露水,全面彰显山水品质;乡村则根据各村不同的区位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历史底蕴、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春华秋实,一系列荣誉接踵而至:国际花园城市、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奖、国家级生态县、中国长寿之乡、世界养生基地、中华宝钢环境奖等20余项国家级以上城市“金名片”;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中国生态文明论坛、首届中国(杭州)国际快递业大会等一系列重大会议和活动相继在桐庐召开,并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列为美丽城乡的现场教育点;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文浙,在桐庐筹建中国(杭州)美丽城乡教育培训基地;“2015中国最美丽县排行榜”第二……

四
当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以及完善的服务设施成为旅游亮点元素时,“全域旅游”的提出,既是理念的革新,更是思路的蜕变。
如果把理念比作“种子”,那么,再好的“种子”,也要有创新的制度保障,满足其发芽的需求,方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桐庐县正是围绕全方位保障,从建立“三个体系”着手,让全域旅游“茁壮成长”。
——建立领导体系。桐庐县成立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乡镇(街道)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及旅游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构建起县乡两级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体系。成立县旅游委员会,新设全域旅游发展、旅游行业服务、旅游形象推广“三中心”,进一步增强部门职能。
桐庐县不断健全生态考评制度,取消了合村、新合两个重点山区乡镇工业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全域旅游考核比重。此外,为了及时破解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桐庐县又建立了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督查考评机制,定期研究推进创建工作。
——建立执法体系。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成立;旅游综合执法办公室、旅游数据中心建立;全县重点景区和重大平台设立警务室,加大动态巡查……全方位保障不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维护旅游秩序稳定,保障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决策。
——建立保障体系。要素保障,是夯实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桐庐县先后制定实施了《桐庐县风景桐庐建设实施方案》、《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促进旅游功能的综合性配套资金5.36亿元。去年全域旅游发展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并每年根据高于财政增幅予以递增。
同时,进一步推进机制创新,组建国有独资旅游开发公司,发挥“旅游投资、研发建设、市场开拓”主平台作用;实行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通过外引内育,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围绕适应旅游发展综合需求,一系列旅游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活力。
五
发展全域旅游,环境是重要依托和基础。围绕全景化打造,桐庐县以城乡环境为主攻点,让美丽城乡成风景。
坚持规划引领,立足桐庐全域,按照“县城(中等城市)—中心镇(小城市)—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桐庐县先后编制完成了5大层次的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打造“最美县城”上,桐庐县始终秉持“不以规模拼大小,而以品质论高低”的发展理念,按照“沿江亲水、北改南拓、东进西延”的城市发展战略,注重突出山水与文化元素,围绕“三精”——精致、精品、精细,统筹推进建设。
从杭新景高速桐庐入城口下来,一座现代摩登的现代化山水新城展现眼前,林立的高楼、繁华的商区令人惊叹;沿着绿树掩映的县城迎春南路一路前行,跨过风景秀丽的富春江水利风景区,迎接你的,则是雅卓古朴的江北老城,这里有古巷、弄堂、老街……一座显山露水、底蕴深厚的“最美县城”已然绽放英姿。
新区丰满和老城更新交相呼应,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则相互促进。
朝气蓬勃的迎春商务区,不仅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省级现代服务业重点提升发展试点单位,更荣获2015“中国最具活力县域楼宇经济样板区”称号;立足产城融合,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桐庐校区建成投入使用,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签约落户……
此外,个性与功能、建设与惠民、外形与内涵、块上与面上、规划与管理等并举,构建起“一城两片八区”的城市空间体系。
建设“魅力城镇”上,桐庐县注重特色培育,全面彰显集镇独特魅力。
按照“三个典范、五个不进城”要求,优先做强分水小城市;按照“特色鲜明、经济发达、全省一流”目标,重点做优中心镇;按照“一镇一品”思路,统筹做靓一般镇。
统筹推进中,最美县城越发美丽、越增韵味,宜居城镇活力尽显、魅力焕发。
六
不仅城市步步是景点,田园更是处处有风光。
围绕全域大景区,牢牢把握“普惠、特色、效益”三个关键词,桐庐县从农村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和群众基础等实际出发,把183个行政村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把每个示范村作为一个景点来建设,实施农村生态经济推进、人居建设、文化培育、环境提升四大行动,逐步形成了农村生态人居、环境、经济和文化四大体系,推动美丽乡村由“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
在“点”上,着重实施“5525”统筹城乡精品工程,即以特色村为节点、中心村为核心、景观带为轴线,结合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出“诗画山水、古风民俗、产业风情、运动休闲、生态养生”5条风情带,重点培育25个风情特色村。
在“线”上,通过“试点、推广、深化”三步走的方式,着力打造“亮点鲜明、各具特色”的美丽公路,真正实现了“公路通到哪里,风景就延伸到哪里”,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有效推动了沿线各地的美丽乡村游、农家乐、民宿等美丽经济发展。
在“面”上,围绕“四个有”(即村村有村落景区、村村有特色产业、村村有民宿经济、村村有农村淘宝)实行美丽乡村全覆盖工程,积极推进“富春民居”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新农村。
思路决定出路。以点聚片、以片集群、串点成线,灵动的富春山水与各个风情村镇巧妙结合,推动了乡村的嬗变。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村落,洒落在青山碧水间,“处处是景、时时见景”。
阳春三月时节走进阳山畈,看到的一定是 “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枝柯蔫绵花烂漫,美锦千两敷亭皋。”好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行走在荻浦村,纵横交错的小水澳、巷道深深的古石路、“土得掉渣”的牛栏和最为时尚的“咖啡”,江南独有的水乡风情,让人恍如置身画中……
传承与创新并举,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留住“乡愁”,村落景区创建渐入佳境,形成了“移步换 景”、“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村落特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桐庐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要如何利用先天优势,发挥后天实力?县委、县政府从细节入眼,以“清洁桐庐”为抓手,每月开展最清洁(最差)村镇、最清洁(最差)公厕、最清洁(最差)农贸市场等评选,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使得全域旅游发展能够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不断丰满全域景观,景观之美能够丝丝入扣。

七
旅游业作为带动性最强的产业,如何以“一业兴”带“百业旺”?桐庐县围绕全产业融合,以大旅游为主导,强化“旅游+”思路,扎实推进全地域、全产业、全资源、全方位的大融合。
突出建设融合上,按照“旅游+”理念推进各项规划和建设,全县域按照景点要求建设基础设施,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实现乡乡都有旅游接待中心,县城、景点和村落风景区等WiFi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元素、景点标准、游客需求与其他项目规划实施的统一性。
走进杭新景高速桐庐服务区,星巴克、肯德基、知味观、奎元馆、五芳斋等一大批知名商家的入驻,以及集WiFi网络服务、ATM取款、手机充电等多个功能于一体,使之成为国内首个最美高速公路旅游休闲服务驿站。
突出平台融合上,按照“旅游+”的思路推进平台融合建设,工业、产业平台和特色小镇等重大发展平台均实施景区化打造。同时,完善机制,加快镇域景区和村落景区扩面提质。全县二分之一以上的乡镇(街道)和二分之一以上的村落创建全域3A级以上景区工作也在扎实推进。
来到全省首个全乡域3A级景区——合村乡,春季上山踏青、夏季入水漂流、秋季田园采摘、冬季土货飘香,四季都有着它的特色。随着阳光的日益灿烂,这里的旅游业也渐渐升温。近日,合村乡的“重头”旅游项目“雅鲁激流闯滩”再度开始营业,令绿水青山间不断传来兴奋的呼喊。
除了合村乡,桐庐县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江南镇5个村也已创成4A级景区。
突出产业融合上,按照“旅游+”的思维推进一二三产与旅游的融合催化,推进旅游与城镇化、美丽乡村集成发展。
比如,依托特色产业、农业基地、林业生态、块状经济等优势,开发的采摘、“洗肺”、工业等旅游项目,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捧;比如,以绿道为金线,以旅游城镇为集散,用绿道串联城市、景区、乡村,整合沿线食、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绿道+驿站+农庄+休闲观光基地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旅游+”,不仅拉伸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更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八
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围绕全领域覆盖,桐庐旅行不再局限于单个景点,而是从单一、平行向多元、纵深发展,“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带动着桐庐经济社会整体转型跨越,实现绿色崛起。
走进桐庐,既有自然野趣、田园风光,也有与城区比邻的奇山异水,休闲主题公园,让市民、游客可以在生活中感受旅游的奇妙心情,在旅游中接触这座城市的点滴平常。
全域旅游的“种子”破土而出,生长出了集“山水观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康体养生”等五位一体的立体旅游业态格局,充分展现出桐庐县旅游业的拉动力与融合能力。
去年,景点观光游客比重从2012年的71.8%下降到2015年的49.2%,更多的外来客从单一的景点游转向了丰富的全域游,其中“免费开放”的村落景区备受喜爱。
“自驾游的客人越来越多,周末短途行,到环境优美的村庄里住上几日,是很多家庭的选择。”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道出了所有外来客的心声。
此外,莪山秘境、云夕戴家山、青龙坞等精品民宿的建设运行,也极大的满足了个性旅游、自驾游等特色市场的需求。
全域旅游的迅猛发展,还带动了宾馆酒店业的持续发展。今年一季度,桐庐县9家三星级以上标准酒店(床位数4109张)平时入住率基本维持在60%左右,双休日和节假日近100%,且经常“一房难求”。
酒店业的入住率不断升高,仅是全域旅游刺激下的一条向上抛物线。全域旅游带来环境倒逼,美丽品牌进一步打响,这一条“美丽经济”抛物线完美划出,不仅吸引了上海瑞金医院、九三学社全国学术基地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等优质资源落户,促进了海康威视、英飞特等一批大好高项目相继落户和顺利投产,更赢得了众多“浙商”、“桐商”的回归,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九
发展全域旅游,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共建共享,实现村美民富。围绕全社会参与,桐庐县积极打造主客共享、宜居宜游的幸福乐土。
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我们需要“处处是风景、行行+旅游、时时有服务、人人齐参与、个个都受益”的社会氛围。如今,桐庐更是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积极开展“做文明有礼的桐庐人”、“最美桐庐人”评选等活动,加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宣传,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得到整体提升。目前全县自发形成旅游志愿服务队伍23个,城乡环境卫生有效改善,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居旅关系更加和谐。
眼下的时节,三五好友结伴出游骑行,穿梭在桐庐的各个绿道间,把心轻轻放在大自然间的惬意之感,何其潇洒。这些绿道的建成,不仅丰富了城区景点的游览线路,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休闲之处。
每到“桐庐百姓日”,免费发放的旅游体验券成为了最“行俏”的礼物,推出旅游惠民、旅游便民措施,让画城百姓实实在在地共享了全域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要说到百姓得实惠,依托景点、民宿发家致富的村民们更是感触良多。
莪山畲族乡新丰民族村戴家山自然村的村民雷大姐,说起近年来村里的变化,她连连点头。“村里的老房子变成了高端民宿,我们这些不能出门打工的村妇,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保洁、管家都可以,还有专业培训,一年三四万元的收入,比一般的打工者工资都高呢!”话里行间,雷大姐尽是满足与幸福。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县旅游从业人数达5.4万人,占本地就业总数的21.51%,雷大姐之流,还有成千上万。他们的老房子出租了,荒废的山林也承包出去了,新农村的建设成果在后期经营中逐渐显现,沉睡的资源被盘活,只要村民想创业,还能通过“合家乐”民宿贷等金融产品,解决农民创业融资难等问题。
如今的桐庐大地,到处都是希望的田野,乡乡有村落景区、有民宿经济、有特色产业、有农村电商的“四个有”工程,让全域旅游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
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今朝,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在桐庐隆重召开,将为全域旅游将带来新的变革,更是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的好时机。
对桐庐而言,这是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是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载体;是旅游自身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抓手。桐庐必将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不断加速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实现旅游产业新的绿色崛起,从而勇立旅游发展大潮。
潇洒桐庐如此多娇,全域旅游这边独好!(一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