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青海省海北州脱贫攻坚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州委“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的总体部署和“83456”年度工作思路,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创新机制、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保障,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州、县、乡三级均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的“双组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年度脱贫计划,及时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推进会,部署脱贫攻坚具体工作。
二是加强工作力量。州县两级抽调35名骨干,成立了脱贫攻坚办公室,其中:州县抽调8人,门源县抽调10人,祁连县抽调3人,刚察县抽调10人,海晏县抽调4人。同时,刚察、海晏两县在乡镇一级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站,刚察县还在村一级设立了脱贫攻坚工作室。
三是强化落实责任。州、县、乡、村层层签订了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明确了脱贫攻坚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清单,对脱贫攻坚时间实行了挂图作战。
(二)严格识别认定,加强动态管理。按照精准识别程序,采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识别法,开展贫困人口“两线合一”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对个别对象不准、数据不实的村,重新组织工作组进村入户再次核查核实,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挡,建成了精准扶贫分类建档立卡信息库,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实现了动态分类管理。目前,全州共确定贫困人口7311户22663人,其中:因病致贫为2636户8799人,占38.83%;因残致贫为784户2440人,占10.78%;因学致贫为374户1403人,占6.2%;因灾致贫为79户272人,占1.2%;缺土地致贫为196户588人,占2.6%;缺技术致贫402户1367人,占6%;缺水致贫7户21人,占0.09%;缺劳力致贫1019户2696人,占11.89%;缺资金致贫1100户为3530人,占15.58%;交通条件落后致贫22户73人,占0.32%;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441户为1321人,占5.83%。针对以上致贫原因,制定因户因人帮扶实施计划,精准施策,海北州贫困人口中确定发展产业脱贫8958人,转移就业脱贫5911人,易地搬迁脱贫3739人,生态保护脱贫3389人,发展教育脱贫2132人,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22663人,低保兜低脱贫2724人,资产收益脱贫14654人。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脱贫成效。
一是整合项目资金,提升发展动力。制定了《海北州整合涉农及相关资金推进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扩大项目资金整合范围和规模,把各行业部门管理的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确保涉农和行业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截至目前,海北州落实省级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共计1.56亿元,其中:2016年计划脱贫的25个村6737名脱贫人口扶持资金4312万元;86个村互助社资金4300万元;四县扶贫产业园资金3500万元(祁连、海晏两县各1000万元,门源1500万元);5个旅游扶贫村1500万元;2015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A级奖励2000万元。
二是加大地方投入,积分攻坚活力。州县本级财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00万元(其中,州本级财政投入2000万元,门源、刚察两县各1000万元,海晏、祁连两县各500万元),用于贫困村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和新型扶贫产业,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村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和新型扶贫产业,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活力。
(四)强化专项扶贫,推进攻坚进程
一是特色产业和资产收益脱贫方面。各县根据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和特色产业基础,立足贫困群众自身情况,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尚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合理确定资金投向和扶贫产业项目。海晏县通过建立“龙头企业+扶贫资金抵押担保贷款+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机机制,实施“一园两核”扶贫带动工程(一园:海晏县扶贫产业示范园;两核:夏华牛羊生态养殖核心区、达玉部落旅游扶贫核心区),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资产收益、产业发展等渠道,就近就地实现脱贫;祁连县按照“一村一产业”目标,根据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双赢;刚察县依托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积极推广藏系羊“两年三胎”科学养殖技术,通过母畜周转、羔羊分红的方式,推行村“两委”和监督小组统一管理、“两委”班子成员和养殖大户记者担保,周转母羊承包给贫困户分户养殖、集中分红的“投羊留羊”产业扶贫新模式,脱贫成效明显;门源县立足冷凉气候,打造万亩蔬菜基地,带动贫困群众扶贫致富。
二是易地搬迁脱贫方面。四县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管护员2365名(门源县落实林业和草原生态管护员1014名,祁连县落实林业生态管护员751名,刚察县落实草原生态管护员457名,海晏县落实草原生态管护员143名)。海晏县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形式,在全州率先开发乡、村和公路沿线保洁岗位200个。
三是生态保护脱贫方面。四县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管护员2365名(门源县落实林业和草原生态管护员1014名,祁连县落实林业生态管护员751名,刚察县落实草原生态管护员457名,海晏县落实草原生态管护员143名)。海晏县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形式,在全州率先开发乡、村和公路沿线保洁员岗位200个。
四是转移就业脱贫方面。落实雨露计划短期培训资金230万元(门源县70万元、祁连县60万元、刚察县40万元、海晏60万元),计划培训1150人次。依托政府补贴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4人(门源县20人,祁连县32人刚察县30人,海晏县42人),涉及汽车驾驶、烹饪、刺绣、农家乐、保洁员等。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135人(门源县840人,祁连县102人,刚察县120人,海晏县73人)。落实67个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
五是发展教育脱贫方面。对该州327名贫困家庭幼儿免除保育教育飞;对1368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在实施“两免一补”基础上,给予寄宿生每生每年500元补助;对277名高中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国家规定课程的教科书费,提供助学金和生活补助,给予寄宿生每生每年1000元补助;对81名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按规定提供助学金。
六是社会保障脱贫方面。对无劳动力、残疾等困难群体实行政府精准兜底保障,新纳入低保兜底保障7133户22663人,上半年支付低保资金1490.35万元。
七是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脱贫方面。贫困人口参合率、电子健康档案率以及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均达到100%,全面落实镜头医生签约率达80%;贫困群众住院就医“一免七减”政策,减免相关费用10万余元;开展重大疾病门诊救助489名(救助金额17.6万元)、住院救助2338名(救助金额493.5万元),900名慢性病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杨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