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扶贫先扶智,健全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政策体系,彻底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2016年起,全面普及15年免费教育,不让一个贫困孩子因贫困辍学失学。按照定点、定向的原则,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努力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技能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的精准扶贫举措,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素质;使富“口袋”与富“脑袋”同频共振,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学前教育: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行政村延伸,到2018年,使贫困地区农牧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3%,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按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和设施设备,优先实现人口相对集中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确保对接受学前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免除保教费。义务教育: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使全州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室、桌椅、图书、运动场等教学设施设备达到城镇学校水平,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宿舍、床位、厕所、食堂、饮水等基本满足生活需要,全面完成“改簿”任务,使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标准,力保全部建成省级标准化学校,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争取实现全州范围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规范三所高中学校办学行为,强化学校管理,以“教育转型升级”为依托,以教研为抓手,以信息化为手段,在追求内涵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从2016年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继续提供助学金。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看、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免费教育。办好海北州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加强民族服装与服饰、动漫设计与制作、康复治疗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建设,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脱贫致富能力,更多寒门学子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就业。积极适应全州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建设教育→产业→就业一条龙的教育发展模式。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职业教育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使其及时就业增加收入。
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积极推进商业医疗保险,维护贫困人口健康权益,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素质,有效遏制和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对贫困人口实行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对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各级财政按比例承担,给予全额资助。完善重大疾病救助制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降低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起付线,最大限度减轻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对贫困人口实行特殊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探索建立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持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减轻贫困农牧民负担。加强贫困地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优先为贫困家庭残疾人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和服务。切实发挥医疗救助对防贫、脱贫的重要作用,彻底阻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对于摆脱病痛的贫困人口区别对待,能够开展产业的积极扶持,能走出去的帮助其实现就业。
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全面实现农村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建立民政与扶贫部门年度核查工作机制,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对无劳动能力并且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特殊贫困人口(低保人口)和重度残疾人,由民政部门负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对具备劳动能力能够通过发展产业等帮扶措施脱贫的贫困人口(低保人口),由扶贫部门纳入脱贫攻坚政策扶持范围。对因灾、因病等原因造成的临时致贫或返贫群众,统筹各领域救助资源,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力度,减少因灾、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保障水平。
(杨玉山 刘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