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基础性工作,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倒排工期、不落一人。贫困户识别由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建立完善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推行扶贫对象网络实名公示制度。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实行脱贫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对已经脱贫的农牧户,在一定时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绩效的社会监督,开展贫困地区群众扶贫满意度调查,建立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和扶贫成效的第三方评估机制,推行“三个认账”,坚决杜绝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重视“村规民约”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作用,研究完善村风民俗、公民道德、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尤其对不文明行为和不良风气制定相应的约束性规定。
积极调整州县财政支出结构,随财力增长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到2018年实现州级扶贫专项资金翻一番,县级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建立扶贫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并确保扶贫资金足额到位,重点用于收入在2970—3500元之间的贫困边缘户,积极发展扶贫产业,继续提高发展能力,支持贫困边缘户增收,阻止发生返贫现象。健全完善资金整合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扩大资金整合范围和规模,集中使用,增加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投入。各行业部门管理的惠民资金,政策、项目,优先保证贫困村、贫困户需求。山东省对口帮扶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脱贫攻坚项目。以县为单位建立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惠民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机制。建立扶贫资金年审制,对每年使用的扶贫项目资金,委托第三方进行年审,保证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纪检监察机关会同审计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坚决依法严惩。强化县级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监管,确保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接得住、管得好、有效益”。健全完善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强化社会监督,构建扶贫资金综合监管格局。
继续推进金融扶贫,全面落实支农再贷款利率优惠政策,确保信贷规模逐年增长,各级财政按基准利率贴息补助,以支持产业园区、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发展扶贫产业。组建融资担保平台,鼓励涉农融资担保机构向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信贷担保。对有生产经营能力,有金融服务需求诚实守信的贫困户每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基准利率、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并按基准利率全额贴息。各县政府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易地搬迁贷款。贫困家庭本科和高职(专科)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损失给予补偿,并建立风险补偿长效补充机制。改进和完善各类优惠贷款贴息办法,统一贴息标准,简化贷款程序,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机制。改进和完善各类优惠贷款贴息办法,统一贴息标准,简化贷款程序,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攻坚。争取和使用好扶贫再贷款。积极开展农村牧区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探索农村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日光温室、大型农机具等抵押担保贷款办法。海北州每年撬动金融扶贫资金5亿元以上。推广扶贫小额贷款保险,开展扶贫小额贷款保险试点,通过保险为贫困户增信,对贫困户保证保险保费予以补助。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政策性农业保险优先在贫困村试点、推广,防范农业生产风险。推广贷款贫困户人生意外保险,对人身意外保险保费予以补助。2016年底实现该州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使每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规模不少于50万元,并加强管理,防范风险。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农户信用意识,按照贫困户信用评级办法,全面推进贫困户信用评级工作,发放“贫困户信用证”。开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康复扶贫贷款实施力度。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贫困乡村设立服务网点,到2018年底实现贫困村金融便民服务网点全覆盖,不断拓展服务品种和领域,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杨玉山 刘佩)













